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灵修为何在中国有市场?

      近日,隐藏在广东罗浮山的一处涉嫌淫秽活动的谭崔课窝点课程培训被曝光,社会一片哗然,媒体报道,多数网友认为,应该坚守道德底线,抵制那些动机不良的灵修培训。灵修并不是产生于中国,但现在看来,灵修在中国是有市场的,多重因素催生了具有争议的灵修活动。[详细]

第224期

  •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 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频道出品
  • 责编:冯超

非常识

工业化阶段,人们心理寄托随经济发展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分化以及经济体制转轨,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与冲突,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和精神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
       19世纪,欧洲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工业化瓦解了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导致人们把民族国家当成新的安全庇护所,民族主义也成为新的精神依托,民族主义表现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对本民族过分夸耀与颂扬,为了民族可以付出任何牺牲乃至生命的献身。
       民族主义的精神大旗,促使欧洲人进行国家统一和殖民地扩张,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欲望不断膨胀,自信满满地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进步速度。这个时期,民族仇恨、狂热好战、相互蔑视成为西欧各国民族情绪的共同表现。

后现代化阶段,消费主义充实人们的精神追求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时期。后现代化社会表现为,以白领雇员、公务员、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新兴社会阶层发展壮大,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也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或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的学术思潮也不再主流,消费主义填补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市场通过刺激人的各种欲望,不断制造潮流和时尚引领消费者,诱导人们将欲望变为现实,将别人的需要变成自己的需要,这些需要又会变成符号,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苹果等高科技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被狂热崇拜足以证明这一点。

灵修之所以出现,基于中国具备发达国家所经两个阶段的特质

      与19世纪自信满满的西方人相比,中国人也在深受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但现阶段的中国人显然不会出现彼时西方世界那种民族主义,那样的精神寄托没有占据主流的土壤。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信仰观念必然会变化,西方人用民族主义填补了空白,但我们有什么呢?
       而现代中国,尚未完全现代化,却深受发达国家后现代化大潮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不可避免地与外国交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层级性与地域性,导致中国的发达地区和高收入群体进入受消费主义左右的阶段。
       发生在广州的“灵修”正印证了以上说法,据报道,这些“灵修者”来自全国各地,很多学员都供职于知名大型企业,属于白领人士。一次春节期间的21天闭关课程,每人学费就高达10 万元,但“灵修”却如火如荼。

非常识
“灵修”填补了部分人的心理空白。

非常识

“概念化”教育促使中国人独特思维方式的形成

      概念化认识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对这种方式极为推崇,这种认识方法往往会形成模式化的思维定势,中国人极易陷入这种思维误区。
       中国教育具有“整体主义”的特点,强调从上至下统一的伦理规范,传统上,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推行儒家的伦理规范,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对学生进行灌输、说教教育,把各种规范奉为人生信条。对事物的感知多抱以概念化感知,而非理性化分析。单向灌输教育使人思想保守,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
       佛教进入中国的首先是“义理”(理论、观念、意识形态等)。而佛教文字则几乎始终未能进入中国,所以中国后世学习佛教的人绝大多数并不懂得佛教的书写文字,只注重佛教的义理的理解,这也是中国人“概念式”认知习惯的结果。

“灵修”的传播与中国人的“概念化”认知有关

      灵修,这种信仰崇拜,与中国人的传统教育思维密不可分,近代以来,尽管经过西方思潮的洗礼,但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思维特质及教育观念依然影响很大。灵修,或者法轮功等邪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些类似的特征,亲朋介绍,口口相传,成为此类活动主要的传播方式。而中国人极为信赖这种传播途径,比起理性判断,亲朋的叙说显得更为重要。
       而注重个性化、多样性西方教育,灵修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少,西方人基督教的信仰比重高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即使没有基督教这样影响广泛的信仰,西方人也很难迷信灵修。基督教哲学化使其成为拥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和行之有效的论证方法的宗教。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形式的信仰是在“理性”认知基础之上的。

非常识
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在中国发展水平不高。

非常识

灵修和心理学有诸多相似之处

      灵修者,也是追求精神上的超越,向往世外的喜悦,而心理学关注如何调整自身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群体的生活,更多是追求心理上的满足。二者都是调整人的精神状态,通过心理地放松实现愉悦。主导者都可能对人的心理进行控制,无论是“大师”还是医生,灵修还是心理治疗,都可以达到催眠的效果。
       不管是灵修还是公认的宗教,其核心是精神世界的体验而非信仰本身或教条教义,它们都能使人的心理达到某种满足状态,宗教形式具有某种心理学上的暗示作用。
       但是归根结底,灵修和宗教对人精神的作用都可以用心理学来理性解析,有些人容易受到心理暗示,而这种人如果又在寻求精神寄托的话,就很容易被精神控制,甚至达到对导师人生依附的程度。

中国人对心理学往往是敬而远之

       现代心理学兴起于注重理性分析的西方世界,最早从哲学中发轫,发展至今,其学科分类广泛,是公认的科学学科。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前,没有专门的心理学家,都是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于一身。直至19世纪中期,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人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对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主要的方式就是求诸宗教,而神父或牧师就是上帝、基督在人世间的代理,他们宽容地接受教民来倾诉烦恼、痛苦或原罪感,并代表着全知全能的上帝给他们指点迷津。
       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在中国真正的发展时间很短,中国人对心理学的研究水平还不高,心里咨询行业也与外国有很大差距。中国人对心理治疗、心理医生等一些概念已不陌生了,但仍然难以坦然接受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而在面对灵修时,却更坦然。

投票调查

您怎么看灵修行为?

  •  支持
  •  反对
  •  说不清

您进行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吗?

  •  身心健康,从来没有
  •  感觉不好,但不想去
  •  有意愿,但不了解途径

您更倾向于通过哪种途径保持身心健康?

  •  我有宗教信仰
  •  灵修班
  •  心理医生(咨询师)
  •  无此必要

投票  查看结果

      在外国,随着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发生变化,心理咨询医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神父或牧师的位置。而中国人的心理空白,却缺少心理咨询行业的填补。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