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随着本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的播出,皮鞋入口不再只是个传说,毒胶囊进入人们的视野,舆论监督的发酵让毒胶囊产业链渐渐浮出水面。然而,毒胶囊会不会像毒奶粉、地沟油一样,虽然早已曝光,却屡禁不绝,成为触及公众脆弱神经的另一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企业自身和政府监管,都需要反思。[详细]
第246期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熬制成工业明胶,而后卖给浙江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
由此,这条黑色产业链逐渐被曝光在公众视线里,综合媒体报道,整个明胶采购过程都存在灰色地带,甚至药用胶囊生产厂家和制药企业的检测人员相互串通,双方都知道产品是否合格,却心照不宣。
明胶加工的胶囊一路绿灯流进药厂,做成重金属铬超标的各种胶囊药品,最终被患者吃进了肚子里。仅仅粗略调查,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 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冰山一角刚刚展现。
2012年2月12日,由法国民间调查IPSOS集团公布的一次以全球居民为对象的“幸福感调查”中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指数为仅为19%。从地沟油、毒奶到现在的毒胶囊,公众底线一再被挑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已经不是个案,究竟我们吃到口中的东西,有多少被下了毒?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
据报道,由于肉源安全情况难以判定,运动员被禁在外食用猪牛羊肉,很多运动员因瘦肉精等问题已多年不吃猪肉。食品不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一问题的特别之处在于,食品或药品,整体来看,或许并非都不安全,但从整体上来测算安全与否,实际意义其实不大。
从近年来频发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来看,无论是地沟油、问题面粉、问题鳕鱼,还是三聚氰胺奶、毒胶囊,一旦被揭露,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就是赤裸裸的产业链,只要一家企业出了问题,背后往往是行业性的地震,滞缓的监管已经让各色产业链发展到难以预计的地步。
每一次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问题企业来说,都是一场挑战,而问题企业在于,他们从未将罪恶丑脸被揭露当作耻辱,而是通过愚弄公众智商,达到逃避责任的目的。从投毒的那一刻起,他们眼里只有利润,没有底线。
最近被曝光的吉林辉南天宇药业,在官网上称,“公司所选空心胶囊生产企业手续齐全,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企业”;而修正药业则是在一天之内就发布了两起声明,新声明取消了第一份声明中“如有质量问题愿意接受处理”的承诺。
对于曝光出来的问题,大多数企业选择了沉默,无非是期待事情风平浪静之后,逃离舆论焦点,而后东山再起。而两家回应的企业,一家把责任推到国家标准,一家自己打自己耳光,难道不能用皮鞋制胶囊也需要国家规定?难道自食其言就可以逃避责任?问题企业欠公众的,显然不只是道歉,然而仅仅是有诚意的道歉,他们都做不到。
浙江省新昌县华星胶丸厂生产线负责人表示,铬达标的药用胶囊每一万粒的价格是60多元,而铬不达标的药用胶囊,只需要四五十元一万粒,利润之下,必定有人铤而走险,而要将利润发挥到更大,更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必然,究竟有多少粒毒胶囊装入药品,恐怕难以统计。而被用来治病的药,成了致命的毒。
企业逐利无可厚非,毒胶囊们大行其道,问题在于,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作坊,在行业生态面前,极易失去了原则和底线。食品安全案件屡屡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暴利驱使和违法成本过低。只要有暴利可图,总有人像制毒、贩毒一样铤而走险。
毒胶囊流入制药企业,制药企业自身的监管看起来像玩笑,据《南方日报》报道,知情人士称制药企业在“毒胶囊”的产业链中也并非仅仅是“失察”。某些制药企业的检测人员事实上也知道其采购的胶囊原料有问题,只是与胶囊生产厂家相互串通,“心照不宣”而已。
2004年,央视采访时,一位商贩表示,阜城的胶全是工业胶,但是90%的全生产吃了。比较这两次报道轻易发现他们隐蔽手法的相似之处,比如用于伪装明胶类别的神秘白袋子。也是在2004年,当这些不法行为被媒体报道后,随即阜城县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地方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问题遭媒体曝光后,查处的方式我们并不陌生,即媒体曝光,迅速封厂(强拆)、抓人、下架。一阵暴风雨之后,食品药品安全仍问题频发。真正恰当的体系应该是常态化而有效的,监管部门靠媒体曝光来发现问题,这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到了媒体层面,往往意味着已经到了极端状态,监管体系失灵才食品药品安全频发的痼疾。在体系缺位情况下,黑心企业是生存有道而非走投无路。
一位企业主说,“明胶用处太多,用量太大,只要下游还有需求,它就不会停止,禁令打击,只会让它四处游走,或转入地下。现在是在风头上,很多人都等着东山再起。”小企业、小作坊出事之后,选择躲。而在风口浪尖的大的问题企业,除了拙劣的道歉甚至不做声,往往也有巧妙办法逃过一劫。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型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暧昧关系,唯GDP是瞻的政绩考核标准下,某些地方官员,选择闭目塞听,成为不法企业的保护伞。在接受采访时,阜城县的官员竟然大谈政府在过去几年里是如何采取措施治理生产厂家来“表功”,而阜城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的真实原因其实不难推测,资料显示,阜城国内四大明胶产业基地之一,对地方政府及官员来说,这是多么诱人的政绩蛋糕。2004年的曝光,不但没有让该地名叫生产倒下,反而发展壮大,地方政府在监管上的缺失可想而知。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除了小作坊小企业,从来不乏大企业的身影,这些大企业,本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不错的形象,一旦出现问题,再巧妙的危机公关和再安全的地方政府保护,也不能让企业永远屹立不倒,毕竟,公众才是最后的裁判官。
公众往往是“善良”的,他们在产品出现问题时,其实不愿向最坏的方面想,名气小的小企业出现问题,公众会不由自主选择通过巨额广告投入建立起良好形象的大企业,并且,即使大企业出现问题,公众也比较宽容。究其原因,在于公众真的别无选择,除非重大事故发生,大型企业往往利用公众的忍受底线,不思悔改,只要不被曝光,就认为相安无事。这不是公众的软弱,而是某些企业的无耻。
问题企业作祟与监管失灵形影不离。河北明胶厂经理在新闻曝光后,迅速纵火销毁大量证据,行动迟缓的监管部门错失了良机,给利益链条的揭露带来难度。面对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先媒体曝光后政府上手,这种机制使得打击时间滞后且效果大减。
什么样才是有效的监管机制?这其实并不困惑,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政府不是没有配套的对应监管措施。但不管是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毒豆芽,还是毒奶粉、毒胶囊,几乎所有食品安全事件,均是在媒体揭露之后,监管部门在重重压力之下才被动执法。这些部门及相关领导欠一个道歉给公众。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链条长,牵扯到食品药品安全的部门众多,如卫生、工商、质检、药监等等,这些部门联合执法,力度自然受到削弱,多头管理也造成了监管真空。当然,也不能将机制问题,作为搪塞公众的借口,机制本身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社会舆论要对安全问题零容忍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触及公众生存的大事,整个社会舆论对此决不能宽容。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公众观念,都需要拿出更大勇气。但是公众在面对产品出现问题时,由于信息不畅,可能继续选择问题产品,社会舆论的容忍会不断纵容问题企业滋生。
有观点认为,媒体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过分敏感,是在炒作本不严重的问题,这其实是荒谬的。媒体报道某一产品出现问题,如果只是炒作,合法企业本身没问题,自会拿出应对之策,企业恰可以趁此提升形象,而如果真的出了问题,不让媒体“炒作”,等同于别有居心,阻止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被揭露。
媒体曝光是促进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式,除了媒体工作者自身意识之外。政府要积极响应媒体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发挥作用,不排除地方政府和不法企业形成特殊利益关系,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媒体监督往往陷入尴尬。因此,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政府有必要给媒体监督更宽松的环境,对媒体的曝光予以保护,不让食品安全问题有漏网之鱼。
从前有两只皮鞋彼此相爱,可是有一天,它们失散了,一个变成了酸奶,一个变成了胶囊,它们以为再也不能在一起了,但它们在胃里重逢了。这个笑话不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