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抵制《非你莫属》:别把“表演”当现实

    《非你莫属》自开播以来,收视率屡创新高,从年前的“刘俐俐事件”,到年初的“最牛求职者李一舟”,再到刚刚发生的“晕倒哥事件”,《非你莫属》一直处在舆论焦点。而日前李开复在微博上发起的抵制《非你莫属》的活动,也让其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其实,作为一个电视节目,我们既不能小看它给公众传达的不良信息,也不必夸大其实际作用。 [详细]

第283期

  •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 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频道出品
  • 责编:冯超

非常识

为求职提供机会和借鉴,节目本一直受好评

      作为一档求职类电视节目,《非你莫属》自开播以来,收视率屡创新高,在同时段省级卫视排名中,一度与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的娱乐选秀栏目分列前四位,成为《非诚勿扰》等相亲栏目后最火爆的职场真人秀。
      这档节目定位为职场服务类,将视线瞄准当下最受关注的就业问题,为求职者提供展示平台,为用人单位创造选择人才的途径。这种定位,再加上主持人的桥梁搭界下,应聘者与面试官在近乎真实地情境下还原了面试过程,并职严肃性和电视节目娱乐性进行结合的制作方式,得到了观众认可。虽然在具体解决社会整体问题是上,电视节目能发挥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这档节目迎合了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式和人们对找工作过程的猎奇心。

用极端方式刺激眼球,越来越不受观众欢迎

     当然,《非你莫属》现在越来越火了,但并不是因为它口碑越来越好。从年前的“刘俐俐事件”,到年初的“最牛求职者李一舟”,再到刚刚发生的“晕倒哥事件”,《非你莫属》一直处在舆论焦点。几乎每个事件引爆舆论后,都充斥着网民对主持人和节目组的指责或嘲讽之声,但节目组从未进行过实质性的道歉。
      主持人独特犀利的语言风格和真性情的表现,在节目中制造了大量看点,也成为争议最激烈的地方,过分个性化的主持风格被认为有意刁难求职者,而场上的面试官们情绪化的表现和自身出现的失误也越来越引起争议。“晕倒哥事件”中,面试官出现胡乱认定学历等低级错误,伤害了不少法国留学生的感情,公众对《非你莫属》由争议逐渐偏向一边倒地批评。李开复发起的抵制《非你莫属》的活动,无疑会进一步加深网民对该节目的抵触情绪。

虽然遭抵制,但节目在争议中愈加引人注目

      虽然有不少人表示要抵制《非你莫属》,但是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无疑是让《非你莫属》更加火爆,会有更多的人去关注事态的发展,收视率进一步提升恐怕是必然的。李开复自己在微博中也表示,抵制是期待通过大量网民的“请愿”活动引起高层领导对进行节目的整改,但抵制可能在短期内导致收视率上升。
      会不会整改我们不得而知,但只要节目继续播出,节目风格不做任何改变,甚至变本加厉地将其具有争议性的那些特点进一步发挥,抵制活动会成为助推节目收视率上升的炒作催化剂,抵制的结果可能会是无疾而终。

非常识
6月2日,节目中的Boss团女嘉宾文颐就节目中的用词不当做出道歉

非常识

所谓真人秀其实是经过包装后的“表演”

      真人秀节目虽然是一种尽可能接近现实本身,力求真实记录现实,但拍摄下来电视节目永远不可能等同于真实情境。不管是求职类还是相亲类等真人秀类型节目,其实都是经过包装后的“表演”。所谓“表演”,并不是说求职者或相亲者一定是演员,也不是说一切都像影视剧一样被拍摄出来,而是由于电视节目本身的局限性,真人秀不可能等同于现实。
      虽然节目组一直号称《非你莫属》坚决不走娱乐路线,力求真实性地还原求职,自创办至今没有脚本,录播时不对词、不彩排、不关机,一切都是“原生态”,主持人称在台下从来不和求职者做任何形式的沟通,上台前只是看一下应聘者的简单资料,但是节目展现出来的情景与真实想去甚远。
      有网络调查显示,大部分求职者认为,现实中的面试并非节目中评委那般“盛气凌人”,无论求职者在现场表现得多好,也不能代表普通求职者在现实中正常的面试情境,这不是节目组的问题,而是电视节目在很多时候不得不脱离现实,节目中的面试流程只是一种适合电视节目制作需要的操作方式,对普通面试者来说,其实没有太多借鉴意义。

注重收视率是节目制作者们的唯一准绳

      这种节目对求职者既没有太多的借鉴作用,又不可能在有限节目时间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节目制作者们其实是为收视率而非求职者服务的,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非你莫属》中,与流动的应聘者相比,台上较为固定的面试官们也很引人注目。这些企业高层在节目中见缝插针地为自己企业做广告,究竟他们招聘的意图更大,还是做广告的意愿更强烈我们不得而知。网易邮箱的负责人莫子睿,在节目中频频提及自己的3.6亿用户,对此莫子睿直言不讳,认为12个考官人人都有为自己企业进行品牌推广的任务和成分。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企业老总们就已经为自己企业打了广告,起到了宣传作用。只要收视率可以上去,对电视节目和招聘企业来说就是双赢,至于求职者,反而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节目被边看边骂也是迎合观众需求的结果

       观众被《非你莫属》吸引,把原因全部归结为为求职提供借鉴,显然是说不通的。正如不少观众热衷《非常勿扰》并非想学怎么相亲一样,真人秀节目的魅力在于满足了人固有的窥视癖,正是这种观众需求被不断刺激才使得以求职和相亲为代表的真人秀类节目有存在的市场。
      当一切都是为了收视率,要有收视率,就要娱乐化,就要让观众得到感官刺激。不管大笑、大哭、大骂,观众都通过节目宣泄了情感,满足了窥视的欲望,电视台也借此提高了收视率,企业增强了知名度,而求职者应该被如何对待,却与其他人无关,观众看得是刺激,企业看得是利益。

非常识
李开复在微博中坦言:二十多万网民的请愿至少能让台领导关注。

非常识

电视节目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同质化严重

      泛娱乐化的电视文化,极端表现在电视节目全国性的同质化,由于电视节目本身的媒介特质、运行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等因素,一旦趋向娱乐化,这一进程就会更深入、广泛。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进程中,同类型电视节目被复制的速度令人乍舌,例如《开心辞典》之后,《谁比谁聪明》、《不考不知道》等类似节目匆匆出笼,再如《超级女声》之后,数不清的电视台竞相推出选秀节目,如《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等等。
      电视节目同质化是全球经济浪潮中媒介文化同质化的鲜明表现,典型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正日益成为一个复杂的基于资本和商业经济的市场。然而这种媒介文化同质化的过度泛滥,造成了大众的审美疲劳,并且公众陷于被动,对此无力选择,看似节目琳琅满目,实则千篇一律。

观众面对千篇一律的节目没有更多选择

      有种说法:每个地方台几乎都要选一次秀,相一场亲,面一轮试,炖一碗养生汤,编一段离奇人生,凑一场亲情恶斗。观众其实没有更多的节目可看,观众对《非你莫属》的抵制,其实是对同质化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的控诉。
      电视文化过度同质化表现为,在收视率为宗的电视节目制作原则下,电视节目却没有创新,只是简单粗暴地复制,为在同类节目中赢得观众,节目组不惜炒作和制造噱头,而观众其实没有多少用遥控器投票的权利。观众对《非你莫属》等真人秀、影视剧类节目的愤怒,与此类节目低水平地泛滥不无关系。本应该严肃的求职类节目,出现了面试和主持人员情绪化、非理性和低水平,观众的抵制是受此类节目过多叨扰的爆发。

应以更开放的姿态促进电视节目多元化

      健康的电视节目文化氛围应该是允许多元文化,大众与小众、共性与个性、高雅与通俗、主流与边缘相互补充。电视节目必须尊重人们所有合理的精神需求,《非你莫属》这类节目只够满足人们窥视的诉求,却没有节目愿意为观众的理性诉求埋单。就像食品企业通过质次价廉的产品占据市场一样,电视节目通过简单复制、恶意炒作等方式,满足人们即时的消费需求。不安全的食品虽然短期内可能通过价格等因素赢得市场,但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解决电视节目因同质化而不断引人反感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促进电视节目类型的多元化。电视节目呈现的,不应该仅仅是一种被单一化、模式化的大众文化,而应该是具有多元性、丰富性现代文化。政府应建立一些列配套措施,如类似西方国家的电视节目分级制度等的措施,在合理配套制度下给节目制作者更多空间,而不是在狭窄的空间里靠炒作为生,娱乐至死。

投票调查

您怎么看《非你莫属》之类的真人秀栏目?(可多选)

  •  无聊,无非是电视台的炒作作秀
  •  悲哀,电视台能看的节目乏善可陈
  •  喜欢,虽是炒作但给生活增添了乐趣
  •  可笑,从主持人到嘉宾都是低级趣味
  •  其他

您是否支持抵制《非你莫属》?

  •  支持
  •  不支持
  •  无所谓

投票  查看结果

    对《非你莫属》来说,它既承担不了改变职场生态的义务,也不可能解决就业难问题,其雷人和雷语我们更不必在意。诚心求职的人,真有那么多时间去录节目吗?它就是一个娱乐节目。认真你就输了。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