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北京21日遭遇了进入主汛期以来首场暴雨袭击,暴雨时间长、强度大,为61年来最大。部分低洼地区和路段出现积水,交通被迫中断,截至21日18时30分,首都机场国内进出港航班取消229班延误246班,国际进出港取消14班延误26班。近年来,内涝不断困扰着我国一些城市,而这也考验着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详细]
第317期
2010年入汛后,部分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城市严重内涝,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一度进水;2011年6月中旬以后,中国多个城市遭遇强降雨天气,武汉、杭州、南昌、北京、长沙、成都等地先后发生严重内涝,纷纷化身“东方威尼斯”,多个城市的防汛部门也因此进入高度紧张状态。可以说,国内一些城市,一下雨就成汪洋,正在成为普遍性的城市痼疾。
越来越多的城市沦为水城,虽然自然灾害本身具有不可抗力,但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象征,没有很好地化解灾害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争事实。城市下水道,一直隐藏于雄伟光鲜的城市光环之下,大雨一次次警告我们,一个城市的下水道,决定了城市接受暴雨考验的能力。
城市下水道,这个被都市光鲜外表掩藏于地下的问题,终于不得不摆上台面,成为关注的焦点。每年夏天,不少城市逢雨必涝、逢暴雨必拥。有人调侃“在杭州最浪漫的事就是带着你心爱的人去西湖边看海”、“广州也是东方威尼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心爱的人来北京看海”等等,虽不严肃,但言语之中其实不失无奈。
城市争相建设国际大都市,风起云涌,但遗憾的是,不少城市对“国际大都市”的理解,止步于高楼大厦。在平常日子里,建设者们只见高楼,不见下水道等配套设施,而天灾来临时,将一切责任推给自然。这其实是城市文明的悲哀,不能经受考验的排水系统,无疑会给城市文明留下阴影。
北京等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始建于建国初期,由于历史原因,起初在经济和技术上的贫乏,为节约成本,全盘复制了苏联式的“地下管网式”的排水设计,这样做虽然暂时解决了眼前问题,但使得城市排水以及城市建设理念变得“拥堵”了,留下无穷后患。
在排水设计的计算方法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较落后。计算雨水量、暴雨强度,用的都还是已经过时的推理公式法,使用简便却误差大,而国外早在三四十年前就改用电脑建立模型测算。现在使用的一些计算公式里,时常会出现一些“经验系数”,看名字就能猜到,它的确定完全取决于计算者。正是这些微小偏差的累积,常常将结果引入到一个更大的误差之中。无论在现有的硬件设施上,还是建设者的思维中,“管道”系统都已不再适合现实需要了。
巴黎很早之前也面临着下水道被泥沙、垃圾拥堵的局面。1894年,政府规定,所有饮用水供应、废水排泄均采用封闭式,巴黎下水道成为一个完整的给排水系统。一战以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巴黎的工程师们又开始了废水的工业净化改造工程。工程于1935年启动,1947年结束,修建了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站对废水进行处理。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347公里,每天有120亿立方米的水经此净化排出。这些下水道宛如这座大城市的消化系统,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下水道。
巴黎下水道不仅是一项工程,也成为法国艺术和文化的混合体。从1867年世博会开始,就陆续有外国元首前来参观,现在每年接待10多万游客。成为这是一个能够完全与巴黎美丽市景相媲美的、充满文化的地下世界。
1848年的伦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达到200万人。由于泰晤士河的污染,各种瘟疫盛行。1853年,霍乱爆发,传染病医生得出结论:霍乱是由水源造成的。并警告说,伦敦的地下水已经严重污染,伦敦的地下就是一个杀人的地狱。
1858年夏天,伦敦市内的臭味达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国会议员们和有钱人大多都逃离伦敦。伦敦市政当局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进行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方案。1859年,工程正式启动。这样,下水道在伦敦地下纵横交错,伦敦地下基本上被挖成了蜂窝状。1865年,工程终于完工,实际长度超过设计方案,达到2000公里。工程完成当年,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伦敦上空的臭味终于消失了。时至今日,伦敦下水道仍被誉为西方七大工业奇迹之一。它的规划与建设,让伦敦远离了疾病和恶臭,走向了真正的现代文明。
每当进入夏天,日本暴雨也非常多。但是,东京街头几乎少见积水达到一平方米,也几乎看不到有人穿雨鞋。这是由于东京的城市下水道系统支撑着东京的水循环,也支撑着市民进行正常都市生活。
东京的地下排水管道基本上以合流制管道系统为主体。地下污水管、雨水管和合流管的总长度超过1.5万公里,用于管道清扫和维护管理的检查井超过47万个,平均每33米就有一个。
而且,东京市内遍布很多叫“川”的壕沟。这些“川”都是人工建造的,密布东京全市区。一般说来,宽度在3米左右,深度1.5米~2米。平时它是干涸的,只偶尔有很少一些水,但“川”的排涝作用非常大。所有细小水道都通往“川”,所有“川”又通过更深更宽的排水通道连接,积水汇聚后从通道中流向东京湾进海。暴雨后,东京路面上很少积水,完全得益于这些“川”流的布局。
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建设决策者,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合理规划,对地下排水系统建设不够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重光指出:城市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是同等重要的事,但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一关系却被颠倒了过来。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城市“重地表、轻地下”的做法,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当面对花费多,却看不见、用得少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时,真正下力气做的便少之又少。看重面子没有问题,但也要重视隐藏着的里子,随着问题的凸显,公众不断为此埋单,这是本不该发生的。
尽管城市地下系统建设的缺陷造成了城市内涝,但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地下管道。有研究指出,城市内涝日益频发,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变暖后所带来的气候变化,使得极端灾害频发,但这不意味着城市管理可以无视管网建设。
要减少城市内涝,寄希望于城市排水管网的升级改造不仅需要巨大投资,而且在近几十年的城市快速发展中,地面建筑物密集,地下空间也被不断发展的电力、热力和电信等管道占据,很难有足够空间供排水系统升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认为,如果在城市系统规划上缺乏整体考虑,单纯依靠排水管道排涝,并不能根治城市水患,城市建设的观念一定要变,要给城市生态留有余地,适当增加水面率和绿地率。所以,管网只能优化,但并不是一味地只为排水,而要排水、蓄水相结合。类似这些细节都不是对内涝具有决定性的,但每一方面都需要兼顾到,尤其是迫在眉睫的管网升级,有必要提上日程。
天灾固然难以避免,但需要我们更充分的准备应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