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没人动得了你的“大学”

    每年此刻,一大批“高考状元”俘获了众人的眼球,他们成绩好、综合素质高,是父母心目中最为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大多数自家孩子只能在出分之后,苦恼志愿怎么填。选大学还是选地区,学文还是学理,一场又一场论战正在上演,所有人都在忙着为孩子打造未来。而身处毕业季的大学生却无奈感慨——“读书无用”“浪费四年的青春与金钱”。从目标单一的高考,转向“随机触发”的人生,答案可以有多个,路只能选择一条。[高考统一命题不是真正的公平]

第300期

  •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 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频道出品
  • 责编:李汉森

非常识

文理之争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话题

     三年前,国家教育部门有关课题组发布了一份“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征求意见”稿,“文科生科学素养差”“理科生人文素养太低”,两派交锋从未停歇。前几天还有人发布微博,认为“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挺文派”则回击:身陷理工的人只懂得机器如何运转,却连现实生活的基本规律都无法把握。
       理工男会为女生写下浪漫的告白公式,文科男的三行情书同样感人肺腑。学习文科或是理科的知识只是个人针对自身特点做出的选择,非得分出个优劣只能是徒劳。曾经我们笃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偏见,更有“学文者治人,学理者治于人”的谬误,再到现在又有很多人青睐大学里的万金油专业,文理孰优孰劣,不过是立场和爱好的问题,德先生和赛先生一直是并行不悖的。

“学什么”与“你是谁”,关系并不大

    “专业不对口,谁来负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标题,仿佛你学了哲学就必须效法先贤深山悟道,学了新闻就必须投身于宣传事业。除去那些定点培养的专业性极强的专业,从公务员报考到普通公司招聘,专业的界线早已不再明晰。也难怪有人说,应该停止文理之争,多背一背申论的范文、多做几道司考、注会题才是硬道理。
       最近一组名为《外国高学历“屌丝”毕业后在干什么》的图片广为流传,心理学学士在贫民窟卖水果,金融学硕士毕业后一年都在茶馆做服务生,文学、哲学双博士在做保姆。经济低迷期,找工作是一个世界难题,更何况很多专业几乎无法找到工作,无数的人也无法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更多的人连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都不知道,只好随波逐流,跟着大家一起拼热门。

单调的人生结束,大学教会你如何面对世界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是摆在很多成绩较好的考生面前的难题,来到北京读书,或许你将被专业束缚住手脚,但另一方面,北京的人才结构、竞争环境、优质的工作机会都将成为你大学课堂之外的红利,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变得更强。
       大学之前的生活总是单调的,写作文可选的素材并不丰富、数学书上的公式少得可怜;而在大学里你可以游刃有余地经营人际关系,可以逃掉许多节课醉心社会实习,可以与学院领导打成一片过一把官瘾,更可以重回你喜欢的高中生活做上四年“学霸”。面对这个纷杂的世界,实力弱,尚可以打磨修炼;毫无想法原地打转,这样的大学生活还不如一条咸鱼。有人对奇奇怪怪的大学毕业照颇有微词,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以灰为主色调的社会里,他们仍然可以保持一份个性至上的情怀。毕竟,寒窗十余载,利己才是动力。

非常识
Francesco Foglia,意大利人,37岁。Foggia在罗马的大学里学习了6年,获得了工业化学的博士学位。他希望能找到一份研究员的工作,但两年前,他开始了环卫工人的生活。

非常识

门槛越高的大学给你镀上的金越多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各地方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力度不同等历史原因,高考地区性的不公平一直为人诟病。在热传的视频《高考天问》中,主持人不断地拿“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清华北大与世界名校的差距”等噱头向教育制度发难,无论海归对就业市场造成了怎样的冲击,毕业学校越好,就业机会越大,是恒久不变的真理。就连一些私企都明确指出,只招聘“985”高校的毕业生。
       有调查显示,51%的人认为自己大学什么都没学到,将这种心态归咎于大学所学大多是纸上谈兵,并无不妥。恰如前文所述,市面上大多职位并不看重专业出身,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挑选人才,高级一点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综合潜力和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自然是次要的。一块璞玉和一个雕工精美的砖头,你会选择做哪种人呢?

一辈子植根于象牙塔的人并非没有

     2009年,身为绵阳南山中学学生的黄蛉用甲骨文书写高考作文,轰动大江南北。可最终的8分作文成绩、428分高考成绩让他未能达到三本省控线。但他还是幸运地进入川大锦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2011年底,黄蛉已于近日破格转入川大本部深造。
       甲骨文写作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和市场?怕是他只能做一辈子埋头故纸堆的文人,虽说这样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微乎其微,但他至少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实现人生价值。在这个逐利的环境之中,醉心于学术者虽不多但仍不可忽视。不少海归学子重入国内高校任教,既不放弃学术研究,名利双收也近在眼前,羡煞旁人。

但总归,大部分人必须走出校门

      前不久有报纸刊出了几篇今年高考满分作文,白话的议论文逻辑松散材料老套,其中一篇文言文更是只有“之乎者也”的排列组合,空洞无物。满分作文尚且如此,高中生的文字能力积贫积弱想必不是毫无根据。若是赶鸭子上架般逼迫他们成为学术大家,自然是不公平的。
       虽说目前大学毕业生仍然保有“干部身份”,但连年的扩招使得这个证书的水分越来越大。一毕业,就失业,再也不是一句玩笑话。毕业聚餐,三杯两盏一场醉过后,明天的你在哪里醒来,都成了问题。有应届生说:“现在在同学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找工作就是笔试、面试、再笔试(鄙视)。”读再多的书,在别人的一次“萝卜招聘”面前也是徒劳,更别提那么多十几岁就参加工作的神童干部了。而从就业意愿上来看,80%多的大学生都想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山人海面前,干爹和亲爹越发的不够用了。

非常识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扎根基层,做起了村官,并带领农民发家致富。

非常识

逆袭成为“高富帅”是很多人的愿望

      潘石屹昨天发了一条微博,称SOHO中国公司某项目的工人日薪300块,数以亿计的大学生中,能赚到这个数目的或许就可以脱离“屌丝”的行列,但如愿的人又有多少呢。一份精心包装的简历配以千锤百炼的面试技巧,比一份高分的成绩单要可靠得多。
       在一部有关高考的纪录片中,那群埋头于书海的高中生面对镜头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我要去城里工作、赚钱、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读书就是为了赚钱,这句话听上去无比的功利,但又有几个人不是这么想的呢?在竞争相对二三线城市公平一些的一线城市,丑小鸭凭借自己的实力跻身央企、世界500强的剧情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创业成功,一朝华丽转身成为“高富帅”也大有人在。学习只是为了掌握一种技能,甚至只是一段经历,我们没必要对他人的梦想指指点点。那些曾经对韩寒无限鄙视的学生领袖,不也对“美国梦”孜孜不倦吗?

也有人对成为房奴、车奴不屑一顾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那个年代为人念念不忘,那时的大学生有信念,爱自由,敢于牺牲,那时很少有人对“理想”二字嗤之以鼻。很多人努力工作,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普通人——在毕业之后的几年内,买房买车、娶妻生子、还贷款。生活小康,大为满足。但总有人并不喜欢这种安稳的生活,武汉大学一名男生卧底富士康长达28天,写就一篇调查报道,震惊媒体圈;大学生村官投身农村建设,以奋斗在基层为乐,理想与责任在大学教育中并不鲜见,以身践之者寥寥,实可敬。泯然众人不是什么坏选择,至少在那些不把“现实”当做理想的人面前,我们常常保有一份敬意。

不沉沦、不妥协,更不要被现实打败

    “我一直在想,大学为什么要把课安排的这么松散然后耗上三年,而不是像中学一样朝七晚五学上三年就毕业——它就是要这样,用三年的时间,打磨你锐气,消耗你的梦想,拆散坚定过的爱情,然后才能放心地把一个足够圆滑和现实的你,送到社会,婚姻,现实里。”这段话被无数人转发、评论,人们无比赞同这个观点,发现自己早已变成了这个样子而无力改变。
       大学几年中乃至毕业之后,你也许会面临很多压力,身边那个一无是处的“二世祖”可能早已保研成功,母亲会让你回到家乡进国企工作,从名校毕业后你甚至会拿起卖肉的屠刀。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当停止读书那一刹那,你失去了所有的目标和动力。无论是否入了社团,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无论长城内还是长城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真理和底线为何物,当他人对你的人生横加干涉之时,你才有底气“说不”。

投票调查

文理之争,您支持哪一方?

  •  文科,人文素养乃为人之本。
  •  理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都支持
  •  都不支持

大学所学专业对人生重要吗?

  •  重要,学以致用总归是好事情
  •  不重要,人生路不应被专业所限
  •  说不清

投票  查看结果

    活在他人的安排与争论之中,这样的大学生活毫无意义,活得“自我”一点,才是人生。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