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我靠重庆、凉城利川”8个字的旅游广告语,将湖北利川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7月10日,利川市旅游局长孙福民称,决定用“重庆这边、凉城利川”取代原来的广告语,但利川难免有借重庆炒作的嫌疑。而7月11日,湖北恩施“恩施凉民证、万人享清凉”的广告语又引发舆论的质疑。一个城市应当以怎样的形象推介自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详细]
第309期
城市名片,顾名思义,就是让此城市之外的人们一眼看上去就可以知道这个城市的特色。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名片这一新概念也被越炒越热。从政府官员到普罗大众,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还没有一张乃至许多张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特质的名片,而推出自己的城市名片也受到了当政者和媒体的追捧。
按照利川市旅游局局长孙福民介绍,之所以采用“我靠”二字,原因在于利川主要的经济流向在重庆,利川旅游发展需要依靠重庆客源,依托重庆、融入重庆、发展利川是利川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就是说,利川打造的城市名片之一就是依托重庆来发展旅游业。
据《重庆晨报》报道,从今年6月开始,为在重庆推介利川旅游资源,湖北利川市旅游局在重庆做了广告词为“我靠重庆,凉城利川”的广告,随后引起争议。日前,重庆工商局要求迅速撤换该广告。而利川市旅游局一度表示,如强行撤换,将起诉广告公司。
对于“我靠”的意思,到底是利川有意为之,造成双关之意,还是仅仅是严肃的汉语语义,这个恐怕很难判定。当然,这已经不是最关键的了,对于重庆方面来说,不管本意如何,面子上似乎都过不去,争议在所难免。利川最后虽然妥协,但并不能改变问题的争议性,无论是否更改,利川都是在借位重庆推销自己。当然,这无可厚非,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协商或法律途径解决,此事也不该上升到城市之间矛盾的高度。
借位重庆,推介自己。无论如何,利川的确火了,不管是依托还是“靠”,打造这一城市形象,是城市决策者推行发展策略的结果使然,打造城市名片是城市营销的手段
美国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区域营销》中提出了政府营销的概念,指出一个国家的各省、各市相互之间都会为了自己的区域利益进行事实上的竞争,这种竞争关系的存在,决定了各省、各市为取得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进行区域营销。就像公司一样,在城市化进程中,每个城市要发展都需要讲品牌、讲推广。
从传统到现代,从文化到旅游,从经济产业到市民生活,每个城市都热切地盼望能有显著的特色的形象来推广。在它们的城市名片上,有的代表着自许,有的代表着他评。利川“我靠重庆”的提出,也是依托区位优势进行推介,争议随出,但利川确实会从中博得眼球,达到了推介的效果。
究竟什么才是城市名片?这个范围很广泛,可能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传承,亦或是现代发展,凡此种种,城市特色自然不尽统一。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城市盲目追求经济上的满足,打造了一些华而不实,甚至没有实际作用的“城市名片”。如西部某城市,在崛起中,就提出了“创意之都”、“国际大都会”、“休闲之都”等三十几个城市名片,如此华丽,不能表明该城市有多光鲜,只能说明城市主政者的急功近利。其他诸如各种“世界第一”的广场、摩天大厦、雕塑等大行其道,反而露出了城市苍白的内涵。
说到维也纳,音乐之都的名称尽人皆知,但这并非生而有之的,其中经历了数百年层出不穷的著名音乐家的共同打造,以及整个城市从城市建设到文化氛围的成长。对于我国城市来说,城市名片不是说不可以刻意而为、一蹴而就,但这也绝不等于为了出名,浮华与空洞地打造。
中国的每座城市似乎都在努力贴出属于自己的标签,有个代表自己特色的名片其实无可厚非,在当前交流极为便捷的时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外界关注。然而,当前城市名片的打造的动力,往往离不开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有主政者认为,城市的名片就是城市中花钱最多最吸引眼球的建筑,于是,近年来,大兴大建摩天大楼成为给城市贴金的必选项。又如,各地对曹操等名人故里的纷争,对香格里拉等风景区之争。实质上,这都是城市在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以获得经济利益,但这种以经济发展为宗打造出来的城市名片,不仅容易陷入华而不实、千篇一律的俗套,更难以成为利于城市长远发展的品牌。
一个地方的城市名片,可能是历史文化自然酝酿的结果,也可能是主政者发展思路的结晶,勿庸置疑,城市名片的提出有其正面意义,就好比巴黎作为浪漫之都、纽约作为金融中心,每个城市都拥有它不可复制的特色,而城市名片的提出正是对这种特色的提炼与升华。
城市特色的养成很多时候并非是一朝一夕间可以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城市的施政者在施政方针上有延续性。如果失去了这种施政方针上的延续性,城市名片在前后届的施政者手中不断变化着称呼,这对城市特色的定位很不利。“我靠重庆”、“凉民证”等具有负面影响的宣传口号,不得不说的确不妥之处。
当地公权力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城市名片也不该是什么人一时起意、拍拍脑袋就可以定性的。“出政绩、作名片”等戏谑之言值得反思,不切实际的城市名片,对政府公信力也会产生伤害。
从建设城市自己的地标性建筑,到争夺名人或上古传说中的文化遗产,再到争夺“国家级”的地理分界“标志权”,许多地方在开发利用资源、寻找“城市名片”方面可谓殚精竭虑。
当经济大潮来临,眼球经济意识、招商引资意识、自我炒作意识或文化“资源”意识占据了主政者追求政绩的大脑,顺其自然和尊重历史则被当成了他们表演舞台上的龙套时,我们必须放慢脚步,不要以为有了这样的“策划”或炒作就可以让经济飞跃发展。殊不知,这种意识主宰下而建的“城市名片”,即使再高、再大,也只能现出浮躁功利的立场和哗众取宠的不实,造成社会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即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不能代表城市的文化内涵,更不等于会惠及到广泛的市民们。
打造城市名片是众多城市热衷的“工程”,这些所谓城市名片对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和当地的发展却未必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可能得到一张另类的“露丑名片”。当地市民的认同是衡量城市名片的唯一标准。话说回来,“我靠重庆”这张名片是否伤害了重庆人民的感情要重庆人民来决定,当政者不必过分紧张。
城市名片必须由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氛围来承载,雕塑等建筑只是城市的符号,旅游景点也只能代表经济上的吸引力。代表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本地市民有足够的尊重的名片,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城市。
“我靠”与“凉民证”的确让城市火了,随后或伴之络绎不绝的游客,但最好的城市名片绝不应仅起到价格标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