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足球门线技术,该用不该用?

    北京时间7月6日凌晨,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全票通过决议,允许在足球比赛中使用“鹰眼”(Hawk-Eye)与“进球裁判”(Goalref,感应技术)两项技术来裁定进球是否有效。这是足球规则第一次允许使用技术来支持裁判的判决。关于门线技术之前早已争议多年,到底门线技术会给足球运动带来怎样的变化?这次的引进到底有无必要?[详细]

第306期

  •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 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频道出品
  • 责编:邱天人

非常识

电视转播不发达的时代,门线争议通常只是“悬案”

     1966年世界杯决赛,东道主英格兰在温布利大球场对阵联邦德国。两队在90分钟打成2-2。在加时赛中,英格兰的乔治•赫斯特打进了世界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入球。这个球打中了门梁后弹下,没有人知道这个球是否越过了门线。但裁判判决进球有效,英格兰队凭借此球在加时赛中领先,并最终4-2战胜联邦德国。至今,温布利大球场还设有一个装置,让所有来球场看球的人回答自己的看法,这个球是否越过了门线。在英国的一家博物馆内,还放着那时刻的录像,并请人们投票,看这一球是否进。
      2005年欧洲冠军杯半决赛,利物浦和切尔西两家俱乐部交锋。首回合利物浦客场0-0逼平切尔西。次回合在利物浦主场,主队前锋路易斯•加西亚的射门被切尔西后卫加拉从门线解围,但裁判认定进球有效。赛后,没有任何一个影像资料能够证明这个球到底有没有进,这被认为是一个“幽灵进球”。凭借这个两回合唯一的“幽灵进球”,利物浦晋级决赛并夺冠。

但是摄像机位增加以后,“悬案”就成了“冤案”

    随着电视转播技术的进步,摄像机机位越来越多,裁判的进球判罚是否正确已经能够通过回放验证。2010年6月27日,南非布隆方丹,2010世界杯1/8决赛,德国Vs英格兰。比赛第38分钟兰帕德大力远射,球击中横梁后向下弹并越过球门线。但是裁判没有任何表示,认为进球无效,成为当届世界杯开赛以来的最大“冤案”。当时场上比分是英格兰队1-2落后,如果此球算进,英格兰将把比分扳平。由于仍然落后,英格兰队不得不继续压上进攻,最后被德国队在反击中再入两球,比赛最终以1-4的比分结束。不少人认为,如果当时比分变为2-2,也许最后结果就可能大不相同。为了提高裁判在进球和禁区内判罚的准确率,此前已有小范围应用的门线裁判被越来越重视。

加设底线裁判仍错判,门线技术不得不再次重提

      在2012年欧洲杯中,第一次在国家队大赛中引入了底线裁判。两位底线裁判分别站在两个底线以外,球门的一侧。主要负责观察禁区内的犯规动作以及球是否进门、出底线等判罚。这一制度最早出现于2009-10赛季的欧洲联赛(前身为欧洲联盟杯),之后在2010-11赛季被引入欧洲冠军联赛的赛场。三年的成功实践,使得底线裁判被认为是解决门线争议和大量禁区内点球争议的有效手段。
      然而2012年6月19日, 2012欧洲杯小组赛D组第3轮,英格兰Vs乌克兰。下半场乌克兰前锋德维奇进球被特里在门线内解围,裁判并未判罚进球。但是正对球门线的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显示,球已经整体越过了球门线。这应该是一个进球。这个门线悬案与之前的其他门线悬案最大的不同在于,本来近在咫尺的底线裁判,也没有对进球作出任何表示。这立即引起了大众对底线裁判有效性的怀疑,纷纷讽刺底线裁判的增设“只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正是在底线裁判这种方案无效的情况下,使用门线技术的呼声才又一次高涨。

非常识
决定足球比赛规则的并非国际足联(FIFA),而是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由于历史原因,理事会的8名成员来源怪异,其中4名来自国际足联,剩余四名分别来自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足球总会。

非常识

门线技术可能影响比赛流畅性

     足球是一项非常注重流畅性的运动,这一点在规则上是非常明显的。足球比赛时间限制是90分钟,在这时间里,即使是出界、犯规、进球等死球状况,计时表也是不会暂停的。而在具体的判罚中,流畅性也是裁判判罚的一大原则之一,以至于在犯规吹罚中有“有利原则”一说(即如果形势对被犯规一方有利,则可以不吹哨而让比赛继续进行),而随意吹哨中断比赛则是大忌(因为可能破坏正在持球一方的进攻机会)。因此足球比赛中不可能在出现门线争议时由裁判吹停比赛看录像的状况,这也是在网球等运动中广泛应用的鹰眼技术在足球中很难被使用的原因。对于门线感应技术而言,不应该是需要暂停查看的类型。即便该系统能够即时发信,对比赛造成的停滞可能没有那么大,也仍然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影响。

开了机器参与比赛判罚的先例

     足球作为一项对抗性运动,由于在发生对抗时情形千变万化,其规则设置是不可能完全严密的。比赛中的执法中需要掌握一种判罚尺度,这种尺度并不需要在不同的比赛中保持一致,只需对于同一场比赛的双方都一致并不违背规则就可以了。因此,至今为止,足球比赛的裁判工作都是完全由人完成。因为只有人才能在根据不同的场上形势选择和保持特定的尺度。不过因此也曾出现了一些错判漏判等情况。虽然对于进球来说,并不存在尺度的问题,引入门线技术问题并不算很大,但是如果在以后的其他判罚问题中,继续要求引入各种电子技术帮助执法的话,足球执法的人性化因素可能会被压缩,现有由人所控制一些因素并不一定机器都能代替,反而会造成冲突。因此从这一角度,也有人认为不能在这方面先开一个头,以免在长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如果机器的可靠性出现问题,对足球运动管理是新考验

      除了以上原因,机器还可能存在一个潜在的隐患。众所周知,机器是不会犯错的。除非出现故障。但是如果故障了呢?目前的所有裁判判罚失误都是人的主观判断失误,归根到底只与裁判员的执法能力相关。但如果出现了机器错误,那么如何处理,就是对裁判员管理体系的新考验。而且,这中间还可能出现人为操控机器结果的“衍生”出来的原本不存在的问题,这更需要有新的应对措施。

非常识
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说:“我完全反对门线技术。让我们继续人性化的足球,我坚持这一点。这不仅仅是门线技术的问题,问题在于这会是足球技术化的开端。”

非常识

“误判是魅力”早已不是反对的理由,减少误判是第一要务

      当年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反对在裁判方式上进行革新的一大理由就是“误判也是足球的魅力所在”。这一发言很快遭致了广大球迷的批评。应该说,裁判尺度不同和判罚的人性化,确实是足球运动的一大魅力之一,但是这与误判有本质的区别。尤其是涉及得分等重要时间点的判罚,一个错判就可能导致双方胜负逆转,令一些球员从此饮恨,更不必说对于参与足球博彩的球迷的经济利益了。因此,在不影响现有元素的前提下提高判罚的准确性,确实有很大的必要。

仍然应该坚持主裁判的权威性,鹰眼的使用值得商榷

     足球比赛的裁判制度是主裁判决定制。《足球竞赛规则》明确申明:“(主)裁判员的决定是最终决定。”也就是无论如何,主裁判的判罚都生效,即使这在客观上有误,赛后也不可更改。这种制度使得裁判不能被质疑,结果也必须在一场比赛内决出,不可能推倒赛果重来,保证了主裁判的权威性。如果要引进门线技术,必须不与这一点冲突。如前文所述,需要花时间暂停重放、并可能将结果展示给所有人的鹰眼技术就可能与这一点冲突。应该使用的只有基于传感原理的门线技术,并且其信号只能传达给主裁判(最多扩大到整个裁判组)。

如果造成负面效果,也可以撤销这项应用

    事实上,由于反对门线技术的理由也并非无理取闹,对于门线技术的前景确实也不能断言过早。足球规则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永久。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球决胜制度。为了提高加时赛的观赏性并鼓励进攻,从1996年欧洲杯开始,金球决胜制度开始被使用,即加时赛先进球一方直接获胜,结束比赛。这一制度造就了96年欧洲杯决赛,2000年欧洲杯决赛等经典好局,但也造成了加时赛球队为了避免失球,反而打法更加保守,违背了其设立初衷。因此,在2004年欧洲杯上,金球制改为银球制(即加时赛上半场结束如果非平局则结束比赛,领先一方胜),继而在04年欧洲杯结束后,银球制也被废除。加时赛的决胜制度回到了96年以前的状态。如果门线技术确实又带来了种种问题,那么也是可以将其废除的,不必太过忧虑。

投票调查

您认为有无必要引入门线技术?

  •  早就应该,减少错误判罚
  •  利弊都有,应当谨慎使用
  •  不应该,违背了传统

投票  查看结果

    无论先前的争论如何,目前引进门线技术的决定已经板上钉钉。足球是一项尊重传统的运动,上一个改变足球比赛基本形态的规则改变早在100多年前(越位规则)。新技术的引入固然是出于好的愿望,但也不应过于激进而使其面貌大变。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