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研究生就业难源自高校盲目“研究化”

    2012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584416人,是2003年招生规模的2.18倍,这意味着我国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10年扩招一倍多。但研究生就业率开始下降。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不及本科生。这背后,是近几年来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盲目扩张。[详细]

第314期

  •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 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频道出品
  • 责编:邱天人

非常识

大学向“研究型”跃进,规模是第一位

      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以举办“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在学校办学者看来,要成为研究型大学,就应该研究生招生规模大于本科招生规模,学校的办学于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同时我国大学普遍追求“高大全”,在985高校、211院校宣布自己要办成“研究型大学”时,一些教学型大学,甚至职业院校也不甘落后,纷纷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并以硕士点、博士点的多少,来评价办学水平。有些大学没有举办硕士点的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具体包括公关政府审批部门,以及聘请大量兼职教授,等等。一切为了招生而招生,搞的是规模战,至于培养质量或就业情况,学校很少过问。

扩招后大学职业教育的不理想使研究生成为就业的缓冲池

      1999年开始,为了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被作为教育改革的举措之一被提出。1998年,中国大学招生人数是108.36万人,自1999年开始,连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从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数量增加了4.2倍。到2009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超过700万。与大学扩张同时增长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由于大学生包分配取消不到10年,扩招后的大学生就进入了就业市场,客观上,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除了庞大的就业需求之外,扩招导致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课程结构不合理,不适合市场需求也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不少大学生在毕业时根本没有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对于职业生涯也是一片迷茫。
      在大学本科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和高校,把研究生扩招作为就业难的“蓄水池”。我国研究生的大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几乎是同步的,为了给本科生“出路”,硕士研究生扩招就成为十分便捷的方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680万人。而与此同时,今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其中硕士生517200人,博士生67216人。平均每十个高校毕业生就有一个就读研究生。

非常识
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也影响了中国国内的就业形势。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比上年增长约5%;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个。

非常识

研究生扩招,同样面临质量下降的问题

      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众多一心考研的学生,其目的并非出于学习兴趣,而是为了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获得一个较高的学历,从而求得一份好工作,好的收入。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严重失调,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此僧多粥少的局面,导师怎能确保带好每一个学生。而且,时下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也比以前疏远很多,有的直接以“老板”来称呼导师,导师热衷于拉项目、做生意,学生变成了给导师打工,又如何能把学习搞好。不仅仅是师资力量存在严重欠缺,就连基本的学生宿舍都还不够。一切为了招生而招生,搞的是规模战,至于培养质量或就业情况,学校很少过问。本该是精英教育的研究生教育亦变成了大众化教育。除了拿的学历比本科生高以外,很多研究生在能力、专业方面,并没有多大提升。

面向科研的研究生人才进入招聘市场,无非只是本科生就业难的翻版

      即使不讨论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硕士研究生学历仍然不是就业的解药。今年统计的51.72万名硕士研究生,多数是科研型硕士。这些科研型硕士,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方向,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研究工作,虽说并非完全与就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无关,但很多时候没有真正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例如在外语方面,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俄语学科建设负责人苗幽燕说,从市场需求来看,用人单位更多的需要是能胜任各类翻译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过分强调适合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理论性人才,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当教育与学生的出路脱节,研究生难找工作也就并不意外了。
      与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相对应的是,博士研究生近十年来招生人数没有太大的变化,目前几乎只有硕士招生数的十分之一。而在近年学历水涨船高,“海归”亦不断涌入的科研人员就业形势下,各大高校基本已经是非“海归”或博士后不要。硕士研究生扩招所培养出的大量科研型人才根本不可能走上科研之路。但是这些科研型人才在很多时候职业技能上对于本科生优势又并不明显,由于高学历,又通常要求更高的薪资。因此不少公司在用人选择上反而可能倾向于相对性价比更高的本科生。

非常识
即便就业形势不佳,考研仍然是人人挤破头。7月15日,山东济南皇亭体育馆内,3500多名“考研族”听一考研机构老师上大课。现场,一款巨型幻灯片幕布专门供学生看的“大黑板”,当老师翻阅下一页教材时,3500名考生同时翻书发出“哗啦”的书声,就连休息时间如厕也是排成长队等候。

非常识

大学不能急功近利,但面向社会的专业设置需要有市场化的支持

      实际上,大学的扩招也是一种“政绩工程”。目前国内的高校评价体系中,科研实力的评估占了很大比重,对于很多高校领导而言,把领导的大学建成研究型大学,则是在自己的政绩单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以科研文章考评大学教师,以科研项目分配教育经费,以研究生数量扩大科研规模的做法都只是这些政绩工程中的一环。至于研究生在帮助导师和学校完成科研任务以后能否就业,这就不是研究型大学所关心的问题了。
      目前从本科到研究生,规模扩大化和质量下滑固然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的后果。但是只要大学的评价和学校的自身激励机制不变,仅仅呼吁改变办学思路并不能起到作用。在国外的大部分私立大学,博士以下的专业设置是完全面向就业的。这是因为私立大学需要对股东负责,达到盈利的目的,就不得不根据市场需求作出调整,迎合入学学生的就业需要。如果就业率低下,那么专业无人报考就收不到学费,不能盈利。而在中国,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尚无法保证,教育的真正产业化向高校推进就更是遥远了。

学生应当把教育看作投资,而投资就应该分析收益

      除了学校,面临升学和就业选择的学生也应该调整策略。在高校大举扩招的背景下,上大学早已成为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权利,“上不起大学”似乎是需要救济的困境。中国目前规定小学和初中为义务教育,这是人人都应该接受的,但在此以上,实际上并无必须学习的必要。学习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投资行为。其投入是学费和学习的时间,而投资的回报就是毕业后工资(相对不学习的情况)的增加。因此对升学正确的态度就是合理分析其投入与产出,选择合适自己的。在目前的研究生报考上,不少学生实际上是抱着逃避就业,或是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心态,对实际的最终就业形势没有事先去了解和预判。到就业的时候再去抱怨研究生教育没有给自己带来好的工作、高的薪水,实际上相当于不进行了解就盲目买股票,被套牢了还抱怨公司经营不善。

投票调查

您认为研究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

  •  人口总数太多
  •  经济不景气
  •  招生太多文凭贬值
  •  研究生教育质量没跟上
  •  研究生教育方向不对

投票  查看结果

    研究生教育的扩张与学校的发展策略和学生的就业形势都有关系。相比于短期内较难变化的教育体制,学生和家长也应该改变教育观念,不再让读研究生的时间和学费“打水漂”。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