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

CURRENT GUEST

赵德平

十八大代表 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赵德平,67岁,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国家一级编剧。在基层剧团生存艰难的大环境下,他带领的县级剧团不断创新,一年演出200多场,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份。作品多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飞天奖、中国电影百花奖等国家级大奖。

详细
第101期

专访十八大代表 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赵德平:文艺作品要接地气

  • 基层院团是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我觉得基层院团是全国文化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面积非常大,人也非常多,比如说艺术院团演出的广大受众是在基层、在农村。所以要做到文化强国,把文化做大做强,基层这一块非常重要,而且非常不好做,它有它的特殊性。这么多年来,我们一路走来,对这个感悟颇深。

  • 走在全国艺术院团转企改制前列

    河北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现在正在向文化强省迈进。这些年创作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在全国非常有影响。我们这些年致力于把团做大、做强,我们在全国艺术院团转企改制方面,走在了前列,由原来的大厂评剧歌舞团,转企改制为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公司,进行公司化企业管理。

  • 走基层 接地气 与农民朋友心连心

    只有到生活中感悟,才能从泥土里提炼出接地气的作品,我曾经说过,作者没有生活,他的作品就不会生动,作者心里没有群众,他的作品就没有观众。前几年,我肝上长了一个瘤。有一天我正在给团里给开会,有个大厂的农民跟我说,要把他的肝捐给我。这让我十分感动。

  • 剧团要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

    现在农村物质生活提高了,对于文化需求也需要提升,特别要看一些和时代贴得非常紧,非常好看,又有时尚元素的表演。所以我希望院团走向市场,特别是走向农村,农村是根,农民是养育我们的父老乡亲,到他们那儿演出,一定要让他们更喜欢。

文字实录

记者:赵团长,请介绍一下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目前的情况?

赵德平:我们团目前有107个人,都是全国各地招聘的,我们本县就两个人。有的是戏曲界的,有的是影视界的,还有歌舞界的。歌舞界的,都小有名气的,比如说星光大道栏目的月冠军、周冠军,有青歌赛优秀选手,还有各地选秀节目的出色演员。

我们现在的演出都是面向全国。我们今年承办了好几台国家级大型综艺晚会。11月7号中央电视台三套播出的庆祝三农晚会就是我们原创并演出的。

记者:赵团长,能否谈一下院团这些年的发展?

赵德平:河北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现在正在向文化强省迈进。这些年创作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在全国非常有影响。我们这些年致力于把团做大、做强,我们在全国艺术院团转企改制方面,走在了前列,由原来的大厂评剧歌舞团,转企改制为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公司,进行公司化企业管理。

转企以前,虽然说我们的改革已经做得比较好,观众肯定我们,效益也非常好,但转企改制以后,还是出乎我们的想象。人的精神状态,还有出人出戏方面,面貌一新。而且演职员的潜能充分发挥,有原来排不上号的演员成为了明星、大腕,在全国巡演。有的拍影视电视剧、电影,而且还有的人是中央电视台的特邀演员。

所以转企改制使我们感觉到文化要发展、要繁荣,必须走一条适合艺术生产规律的建设道路。

我们转企改制以后,中央领导李长春同志到我们那儿去看演出,并给予很高地评价。李长春说,东北有赵本山,河北有赵德平,希望你们二赵联手,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随后,河北省、廊坊市,以及我们团召开了多次会议,落实长春同志的指示精神。首先就是多元化发展,真正地把评剧歌舞团演艺公司做成一个产业集团,只有把文化做成产业集团了,才能做大做强。

我们建立了一个农村题材影视基地,就在美丽的长白河畔,现在已经挂牌,进入了实施阶段。与之配套,我们成立了作品原创中心,从全国已经招聘了六七名有知名度,有一定影响的创作者,这样一个团队,对作品的高度能够有把握。

影视作品方面,比如说由我现在正在创作,明年准备开拍的一个百集电视机,《当家的女人》姊妹篇,这个电视剧叫《进错门的女人》。

现在一年我们团演出二百场,我们的演出收入2009年就突破千万,而且我们团现在购置演艺设备都是一流的,灯光电等等,包括服装、道具、舞美等等。

记者:赵团长,您是基层文化组织的代表,这次也是在总书记的报告当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讲基层群众文化诉求,从您的基层文化建设角度,来谈一谈对于报告的看法?

赵德平:在报告中,胡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文化强国建设这一点,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感到亲切,同时感到责任重大,感到时间非常迫切。

我觉得基层院团是全国文化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面积非常大,人也非常多,比如说艺术院团演出的广大受众是在基层、在农村。所以要做到文化强国,把文化做大做强,基层这一块非常重要,而且非常不好做,它有它的特殊性。这么多年来,我们一路走来,对这个感悟颇深。

基层特别是农村,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有它的特殊性。观众要看那些和他们贴得非常近,看得懂,就是身边的事,这样的作品他们才喜欢。如果是坐在高楼大厦里编出来的作品,老百姓就感觉是胡编乱造糊弄人的,他们就不愿意看。

只有到生活中感悟,才能从泥土里提炼出接地气的作品,我曾经说过,作者没有生活,他的作品就不会生动,作者心里没有群众,他的作品就没有观众,我们团一路走来,我们的作品红遍全国,而且最后拍成电影、电视剧,验证了我说的这句话。

记者:30年来,您带领这个院团取得了很多成就。有什么事让你最为感动的吗?

赵德平:我们对老百姓有感情,我们的作品也感染了群众。我讲讲群众怎么让我们感动的。前几年,我肝上长了一个瘤。有一天我正在给团里给开会,有个大厂的农民跟我说,要把他的肝捐给我。这让我十分感动。

记者:十八大以后,您有哪些计划?

赵德平:我们院团现在想再有一个创造性、跨越式的发展,我们提出了文化下乡惠民演出升级工程。这是在全国第一次提出来,而且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欢迎。

为什么要提这个升级工程,因为我们通过长期下乡到基层演出,我们感觉到,在农村,如果还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观众已经不满足了。

现在农村物质生活提高了,对于文化需求也需要提升,特别要看一些和时代贴得非常紧,非常好看,又有时尚元素的表演。

所以我希望院团走向市场,特别是走向农村,农村是根,农民是养育我们的父老乡亲,到他们那儿演出,一定要让他们更喜欢。

另外一个就是设备,我们第一次升级工程完后,更新设备花了六七百万,灯光、音响包括舞台,我们带着升级以后的精神状态、作品以及设施,我们到基层去演出。

高清图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