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当“城镇化”不再被简单地等同于拆迁征地,不再被地方政府过多地与GDP增速挂钩,而是着眼于“城镇化”过程中人的福利,注重“城镇化”过程中的民生福祉,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公平地享受到市民的待遇,“城镇化”的感情色彩才能不再那么冰冷,才能释放出最大的政策温度,让“城镇化”成为农民眼中最温馨的字眼。
2012年,开封市探索科学发展的路子,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基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为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通许县及早规划,多措并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全县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2个,建设房屋5520套,建成2个千户以上社区。
通许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其社区建设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始终将群众自愿贯穿新型社区建设之中,从社区选址、规划、户型设计等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建立“规划先行”的理念。“我们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制定了通许县新型社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将全县304个行政村整合为95个新型农村社区。”
目前,通许县启动12个新型农村社区,突出各自的地域优势。长智镇东方社区由核工业部五院设计,突出岳家湖生态公园、万亩苹果生产基地两大优势,厉庄乡阳光新城社区由河南省城乡规划院设计,突出农产品深加工、高效农业种植优势。
2012年,在开封市市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通许县财政列支1994万元,对四个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采用BT模式进行建设。对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县财政奖补10万元启动资金;对在年底前按照规划要求,建设规模达到1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县财政再奖补资金20万。同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对困难群众提供为期3年的小额贷款,解决农民购房难问题。
通许县根据社区建设需要,整合项目资金,重点投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12年,全县重点投放社区资金达到5000万元,仅朱砂镇徐汇花园社区就整合自来水、危房改造、气象、有线电视、宽带、土地综合整治、环保项目、交通,中心学校、标准化卫生室等项目资金达到3000万元以上。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通许县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徐汇花园社区党建综合服务体已经启用,共设置党务、居务、便民3个服务中心,下设一个便民服务大厅和若干服务站室,特别是建有留守儿童爱心家园、老年活动中心、警务室等配套服务设施。
通许县还借此推进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根据《开封市新型农村社区集体土地上房屋登记暂行办法》,为入住社区居民发放房屋产权证,并允许在本县范围内流转、继承、抵押、买卖,使农民死钱变活钱、小钱变大钱、资产变资本。目前,朱砂镇徐汇花园社区一期居民192户已经领到房产证。
针对该县实际,通许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结合现有基础,确定一个支柱产业,利用3-5年的时间,进行培育壮大。目前,12个乡镇已经确定5个支柱产业,如竖岗镇、玉皇庙镇的板材加工,大岗李乡、四所楼镇的食品加工,朱砂镇、长智镇的畜牧养殖等,真正实现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带动人口集聚、带动群众增收。目前,全县共有8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详细]
“刚开始不习惯,现在习惯了,觉得什么都好,比以前好多了。”71岁的秦奶奶笑着告诉记者,政府每月补助她和老伴每人410元,如果不浪费,这些钱够生活费了。4年前,秦奶奶跟老伴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村,住进了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滨湖和园一间60多平米的楼房里。刚开始有很多不习惯,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后,体会到城市生活的美好。
中午12点,滨湖和园的居民们陆续下楼了。打牌、聊天,晒太阳、带孩子……捧着茶杯的老人们生怕去迟了没有好位子,个个脚步匆匆,好几个中午喝了酒的老人,嗓门洪亮,隔百米都听得见他们的招呼声。
“比农村当然好多了,我们在农村什么都要自己搞,现在什么都能买到。”66岁的王阿姨告诉记者,以前在农村,一大早就要起来放牛,牛吃饱后自己再回家做饭,吃完饭又要锄地,老两口种了8亩地,一年种一季油菜,一季水稻,家里米菜油都不用买,一年能卖一万多斤稻子。现在呢,她什么都不用干,女儿、孙子都长大了,她和老伴每天搞点吃的,吃完饭,老伴下楼打牌,她就在小区转转,跟熟人聊天。“我不识字,老头不在家电视我不会开,也不会打牌,他们叫我去跳舞,我一转,头就晕。”王奶奶告诉记者,城里是好,但她就是住着急,不知道干啥好。
“刚开始不习惯,在农村,进门就是家,出门就是路,这里还要按电梯。电梯有时坏了,我们住的楼层高,坏了就不下来;有时在楼下就等修好了再上去。现在习惯了,觉得什么都好。我跟老伴每个人一个月410块钱补助,物业费不用交,水电费六七十块钱,只要不浪费,一个月差不多够生活费了。以前靠儿女给钱,你给他不给,还相互争,现在不靠他们了。”71岁的秦奶奶说,去年她还在外打工(搞绿化,一天50块钱)挣了1万多块,“在农村累死了也搞不到这么多钱。”
滨湖和园是合肥是较大规模的回迁小区,小区住着4年前拆迁过来的7个自然村的村民。
小区物业公司保安聂师傅告诉记者:刚刚入住时,高空抛物、乱丢垃圾,车辆乱停乱放,在绿化带晒衣晒被等非常难以管理。2011年5月18日傍晚,小区陆奶奶在楼下花坛跟邻居聊天,被楼上突然扔下来一把湿漉漉的拖把砸晕过去,导致腰椎体、胸椎体两处骨折,花费了三万多元,找不到人负责,陆奶奶把这栋楼第一单元的23户人家全部告上法庭,结合小区经常出现高空抛物现象,法院将法庭开到小区给大家普法。“现在,高空抛物比以前好很多,各方面的管理也好很多。”聂师傅告诉记者。
“小区全是拆迁安置户,回迁套数3344套,小区总人口9602人。小区的住户目前都不用缴纳物业管理费。”滨湖和园所在的合肥市包河区烟墩街道滨湖和园社区工会主席吴智伟笑着告诉记者,“由于附近自然村还有部分或者少量的村民没有拆迁,村委会还没有撤,很多人有问题第一时间还是习惯找村里,找村长,还不习惯来找我们。”
在社居委,老树根乐乐团的场地提供给小区老人练习书法,吹拉弹唱跳;儿童辅导室内,每周一到周六都有固定的社工和志愿者帮助孩子们辅导家庭作业,开展相关阅读活动。[详细]
“家里停水了,我还得拎着桶出去接水,自来水虽说用着方便,可停水的时候真不适应。”长春市民郑大爷说,如果是在住进楼房以前,村民都使用井水,就从来不会没有水用。
3月28日的下午,长春开始飘起雪花,郑大爷却只穿着一件毛衣,推着自行车走出繁荣小区,车上驮着的两个空水桶,随着车子前行中的颠簸,在不停地摇晃着。
自从西山屯改造,原来这里的一片庄稼地,如今早已经是高楼林立,回迁到繁荣小区里居住,郑大爷还是无比欣喜,可是像现在这样,突遇偶然停水,却让他倍感不适。
“要在以前,我们还住平房的时候,家家都有井,从来都不会有吃不上水的时候。”郑大爷说,没想到如今住进了楼房,会遇到这样的烦恼。
郑大爷今年70多岁,原来是西山屯的村民,2年前,他们和老伴、子女一起回迁住进楼房。在取水途中,郑大爷告诉央视网记者说,虽说住楼房自然比以前享福多了,可时常有一些不适应的感觉,比如这次自来水停水。“我家住6楼,我这年纪的,平时上楼都很慢,现在还得提着两大桶水上楼,想想我都有点打怵。”
走了大约20分钟的路程,郑大爷找到了取水点,可这时候,他接到老伴的电话,更是倍感无奈,“来水了,你别往回拎了。”郑大爷一脸苦笑,“你看,都是停水‘惹得祸’,大雪天的,白跑一趟了。”[详细]
十八大后,有关城镇化的话题多次被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及。随着两会的到来和召开,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不断升温的热词,也是今年两会备受各方关注的议题之一。
中央对城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官方首次提“城镇化”。十八大开启改革新起点后,中央高层更是将“新型城镇化”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并提出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目标。
针对中央的城镇化战略,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在许多经济学家的字典里,“城镇化”意味着拉动内需、刺激投资,意味着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出现问题的灵丹妙药;在一些地方官员的眼中,“城镇化”则意味着GDP增长的动力源泉,意味着“人为造城”的契机;但在不少农民的眼中,“城镇化”却意味着家园被拆、土地被征,意味着失去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
无论是经济学家所解读的“灵丹妙药”,还是地方政府眼中的“动力源泉”,过多地将“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挂钩,忽视“城镇化”的真正内涵,都使得这一原本积极的字眼抹上了一层冰,甚至成为一个消极的词。
一方面,“城镇化”在很多地方被异化为一场与地方GDP增长有关,与大拆大建有关,却与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变革无关的运动。不少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单纯追求GDP增长速度,大手笔“盖楼”、人为“造城”,强制征地、以土地出让收入支撑当地经济短期内快速增长,将“城镇化”变成一场政府强制征地、农民无奈失地之旅。
进而,异化的“高楼”、“造城”运动造就了不少地方“伪城镇化”、“半城镇化”的现状。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达到51.3%,城镇常驻人口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但至少有30%的所谓城镇人口,不能取得城镇户籍以及户籍背后捆绑的很多社会福利,无法公平地享受到城市的资源和公共服务。中国数亿农民的双重身份、双重生存与生活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都说“城镇化”不应该只聚焦背后的经济增长,而更应该关注身处其中的农民能否享受到这个过程的福祉。事实上,按照中央的意图,“城镇化”的本质也是人的城市化,它所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居住空间的改变,也不简单地是城镇数量、人口或面积的增加,它更应侧重农村医疗、社保、教育等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让农民享受到真正的市民待遇。正如李克强1月15日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摆脱当前这种偏重物的城镇化、偏重土地的城镇化的思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道路。
当“城镇化”不再被简单地等同于拆迁征地,不再被地方政府过多地与GDP增速挂钩,而是着眼于“城镇化”过程中人的福利,注重“城镇化”过程中的民生福祉,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公平地享受到市民的待遇,“城镇化”的感情色彩才能不再那么冰冷,才能释放出最大的政策温度,让“城镇化”成为农民眼中最温馨的字眼。[详细]
往期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