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3-1-16 第51期

菜篮子需避免“两头诉苦中间喊冤”


    在高菜价的现象下,市民喊吃不起,菜农说利微薄,菜贩表示很冤屈;市民、菜农、中间商“两头诉苦、中间喊冤”。因此,稳定菜价一定不能忽视菜农的利益,降低流通成本,让源头的菜农得到实惠;同时,让处在终端的消费者买到价格低廉的蔬菜,这就需要管理者的智慧,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分享
核心提示:在江西永修县,由于外埠肉品以优势价格对当地市场造成冲击,双方矛盾不断。两者批发价每斤相差约两元,而为了这两元的利润,当地以办理肉品准入备案手续为墙,筑起了市场壁垒。壁垒如何消除?利益怎样再分配,敬请关注记者调查。

近日,外埠肉类“大鳄”双汇公司的工作人员接连在江西永修县遭不明来历的歹徒殴打,双汇公司多次发表声明,对其野蛮行为给予谴责。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外埠肉品以优势价格对当地市场造成冲击是矛盾缘由。

江西省商务厅工作人员称,尽管外埠企业的进入对当地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仍希望永修县依据法律规定,为跨区域销售的猪肉产品营造良好、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批发价高于外埠肉企

2012年11月初,记者陆续接到江西九江市永修县市民反映当地肉价偏高的情况。为了进一步了解详情,记者来到了永修县老城集贸市场调查情况。

一进入市场,听闻记者是前来了解猪肉价格,猪肉摊贩们瞬间变得热闹起来。一旁的刘师傅告诉记者,该县城有一家小型屠宰企业,所有的屠户平常都会将猪运往该处定点宰杀,随后就在附近的永修老城农贸市场进行销售,经营户也无一例外的从该企业批发肉品,每公斤批发价是23.8元。

“大家都是按照永修屠宰场定点批发的价格来批发肉品,所以我们卖肉的之间价格都差不多,就是每斤加几毛钱卖给市民。”可就在不久前,一些外埠的企业进驻市场之后,让他们看到了价格上的差异化。

“同等质量的白条肉,人家批发价是每公斤21.7元,而我们每天去屠宰场的批发价是23.8元,比他们贵出了2元多钱。”按照肉贩们的表述,一头猪的白条肉按照85公斤计算,他们每从永修屠宰场批发一头猪,价格就要贵出170元。

尽管从屠宰场批发来的猪会送出总共价值100元的大肠,腰子,心,肝,肺,脾脏,猪肚等副件,但折算下来每斤肉依旧是比外埠企业的批发肉贵出了近1元钱的价格。这样的价格差异,自然就转嫁到了前来购买猪肉的百姓身上。

为了能够多赚一点,把价格降低一些,老城集贸市场上的肉贩们开始从一些外埠企业那里进货,但好景不长,外埠企业进驻市场后不久,就遭到了当地的抵抗。

外埠企业三天遭两次围殴

从2012年11月21日到23日,双汇新闻发言人刘金涛在网上连续发表声明称,企业员工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境内销售肉品的过程中遭到永修县商业管理办公室屠宰大队“野蛮执法”,在围堵的过程中,物流车前面还被永修县商务局执法车阻挡,致使双汇物流车无法离开。刘金涛对“推行地方保护主义的违法行为”进行谴责。

双汇方面表示,他们不单只做冷鲜肉市场,普通的猪肉他们也可以进行销售。可当企业人员来到永修县进行销售,却遭受到了地方执法人员的阻扰。

上述争论的核心问题是,永修县商贸委以外埠肉企没有在当地办理备案手续为由,拒绝他们的产品进入销售。而双汇方面认为,国家明文规定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限制外地生猪定点屠宰厂经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生猪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而永修县设立备案准入制度的门槛明显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地方冲突时有发生

记者调查了解发现,外埠肉类与本地定点屠宰厂之间的矛盾并非一天两天,也并不局限于九江地区。早在2003年4月9日,第一家外埠品牌专卖店在南昌市丁公路开业。开业的当天上午,因为每公斤冷鲜肉比集贸市场热鲜肉(所谓热鲜肉是畜禽宰杀后不经冷却加工,直接上市的畜禽肉,一般清晨开卖时猪肉还有余温)便宜1元,众多市民排长队购买。

没想到在当天下午,南昌市肉品市场管理稽查大队向专卖店下达了一张“生猪屠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店主立即停止销售外埠品牌冷鲜肉,并以“跨区域销售冷却肉(即冷鲜肉)”为理由,对南昌一些品牌鲜冻品部的冷鲜肉仓库进行了查封。

南昌市商贸委成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典型,被口诛笔伐。迫于舆论压力,南昌市商贸委不久即放宽了肉类市场准入门槛,一些外埠肉品开始在南昌“遍地开花”,这也宣告了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肉搏”以政府部门妥协终结。

时隔几年之后,外埠肉品不断向江西省内扩张,不但销售品牌冷鲜肉,在一些集贸市场也可以看到他们销售热鲜肉的身影。这一行为引起了本土屠宰企业的强烈不满,一些地方肉品稽查大队开始频繁“执法”。2012年以来,江西省九江市的湖口县和修水县也曾发生多起地方强扣外来企业鲜肉制品的事件。

准入制度早已废除

记者随后查阅相关法规后了解到,江西省人民政府曾在2003年《加强肉品市场管理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必须实行肉品市场准入制度,所有肉品经营户必须经营定点屠宰生产的鲜肉,外地定点屠宰厂生产的鲜肉,需经登记备案,缺的相关证照,方能入市销售,各地内贸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外部鲜肉的登记备案工作。

可随着国务院对《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进行修改,并在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限制外地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经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生猪产品进入本地市场之后,江西省也于2010年将《加强肉品市场管理意见的通知》予以废除。

永修县生猪定点屠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尽管早年江西颁布的《加强肉品市场管理意见的通知》已经废除,但是在没有新的通知出台之前,他们只能按照原规定操作。

价格优势冲击地方市场

据了解,永修县屠宰场每天生猪宰杀量在80头左右,销售量大约在5000公斤左右。大型肉类企业入驻县城,带来的是价格上的优势,按照每公斤贵出2元钱计算,相当于每天有1万元纯利润要被蒸发,而更何况一旦价格出现劣势,那么这块蛋糕注定要被分走,传统的中小型屠宰企业正面临着外埠肉品企业强力的冲击。

“我们也不希望从这里批发猪肉,价格太贵了。但没办法,从其他地方批发猪肉会挨打。”一位姓杜的摊贩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在永修县生猪定点屠宰场的工作人员处得到了证实,对方承认屠商从屠宰场进的猪肉价格确实比外埠肉的价格高,但认为这样操作本地猪源基本能满足永修猪肉市场供应。

“价格高一点,养猪户就能多得到一些实惠,这样县里的猪也就不会销不出去。”该工作人员表示,价格高意味着养猪户能够得到中间的价格差。

但随后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论是外埠企业还是本土定点屠宰企业,他们的进货渠道都很相似,按照一头猪110公斤计算,普遍收购价格在17元以内。造成市场最终出现价格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加工环节,一些大型的企业拥有高科技,高投入的切割设备,一旦切割量小,亏损则愈发严重。相反,每天的屠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大型企业的优势越发明显,流水线的作业效率和成本是传统企业无法比拟的。这也就使得在批发价格上面存在每公斤1-2元钱的差异化。

禁止外埠销售热鲜肉

不仅是九江地区,在江西省会南昌,这样的对抗依旧在上演。据了解,此前南昌肉品市场早已饱和。目前南昌每天生猪需求量约为2000头,而屠宰量已达到6000头,竞争非常激烈,一些外埠肉企每天又在南昌市场增加投放数百头,带来的冲击可谓空前。外埠品牌肉企的竞争力在于现代化、规模化,其成本优势非一般小企业可以抗衡。

记者调查了江西省境内的一些生猪定点屠宰场,当地的工作人员均表示出了无奈。近两年雨润、双汇、金锣,国鸿等肉类品牌企业在抢占当地冷鲜肉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在挤占热鲜肉市场。

热鲜肉占据了当地鲜肉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这块蛋糕原本只属于当地生猪定点屠宰场,现如今,肉类大鳄纷纷进驻,一旦县城内的热鲜肉市场放开,那么这块市场蛋糕注定要被品牌企业侵吞。“大型肉品屠宰企业有国家补贴,中小型的屠宰企业极有可能在‘价格战’上处于劣势,从而在竞争中溃败下来。”永修县生猪定点屠宰场表示,这样一来,不但他们的几百名员工面临下岗,并且会给市场管理带来困难。

当记者问到外埠企业能否按照地方要求办理肉品准入备案手续时,对方表示,目前还没有放开这一审批手续。如此一来,外埠肉品企业在商管办注册不了卖热鲜肉的执照,自然就不能到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

有价格便宜的肉品不能批发,江西省境内大部分地区陷入了这样的“怪圈”。

政府反对地方保护

2012年11月23日上午,南昌市政府派出代表团与九江市永修县政府召开了“11.20”事件协调会,会上研究决定,伤人事件由永修县公安局牵头,桑海开发区公安局全力配合调查。双方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分头调查了解真相,将事情不再扩大并消除影响。要求永修县,桑海开发区和南昌双汇达成共识,依法依规销售,公平公正竞争。

江西省商务厅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坦言,江西是生猪大省,外埠企业的进入的确对当地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针对肉类市场是否完全放开,南昌市商贸委办公室的吴主任也以开会为由多次回避记者的采访。

其实,肉品“大鳄”也并非依靠现有规模就能够坐享其成。记者在沙井农贸市场调查发现,品牌肉企尽管有规模优势、价格优势,但也有些老百姓不买账。一位已经卖了十几年猪肉的刘师傅告诉记者,一些品牌肉只有猪肉,没有猪蹄、猪头和板油,种类较少,而且有些市民不一定会选择买品牌,而是根据自己的消费习惯进行选择,当地定点屠宰的猪肉相对更好卖。

有关专家认为,市面上的猪肉价格与养猪户的收入并不一定成正比,尽早出台《江西省生猪屠宰管理办法》,将会使热鲜肉跨区域流通政策变得更加直观,以杜绝肉类大鳄与小型屠宰场之间纠纷频发的现象。[详细]

“菜篮子”需要避免“两头诉苦,中间喊冤”

本网评论员:赵春晓  时间: 2013-01-15

核心提示:降低流通成本,让源头的菜农得到实惠;同时,让处在终端的消费者买到价格低廉的蔬菜,这就需要管理者的智慧,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老百姓的“菜篮子”似乎越拎越沉了。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11日透露,中国菜价去年12月大幅上涨,其中以华北地区上涨最多,平均涨幅达31.3%,个别省份接近40%,有的市县甚至接近70%。

最近几年,我国的菜价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去年,我国的山东、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出现大白菜、生姜、土豆等价格大幅跳水,许多菜农因此血本无归,与之相反的却是城市的市民买菜贵。在高菜价的现象下,市民喊吃不起,菜农说利微薄,菜贩表示很冤屈;市民、菜农、中间商“两头诉苦、中间喊冤”。因此,稳定菜价一定不能忽视菜农的利益,而作为消费者自然也是希望买到便宜、新鲜的蔬菜。降低流通成本,让源头的菜农得到实惠;同时,处在终端的消费者买到价格低廉的蔬菜,这就需要管理者的智慧,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把许多城市周边的大量菜地,让位给了大规模土地开发,能耕种的菜地越来越少;其次生产成本的上涨又带动了菜价的上涨;而流通环节的增多、损耗大,以及市场布局的不合理,又进一度推高了蔬菜的价格,再加上今年的气候异常也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原因;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让蔬菜的价格极其不稳定。

反观日本,政府制订并实施一整套蔬菜价格稳定制度和措施,值得研究和借鉴。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从复苏进入高速成长阶段,蔬菜价格变动幅度很大。地方政府首先认识到稳定蔬菜价格的重要性,开始颁布地方性蔬菜价格稳定法等相关措施:日本政府至今已经颁布实施了《批发市场法》、《蔬菜生产上市安定法》、《商品商标法》等近10项法律、法规,对蔬菜生产和市场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日本政府于2002年建立了订单栽培蔬菜价格补偿制度:当遭遇自然灾害,生产大户不能按照协议提供数量,市场批发价格超过标准价格1.3倍时,农户通过农协协调,或直接从市场购买蔬菜填补,政府可以提供补贴市场价与协议价之间差额70-90%的补贴,以维持订单的履行。

日本政府对蔬菜市场的保护让菜价在合理的区间波动,他们的政策对我国提供借鉴经验的同时,我们如何调控蔬菜价格,稳定蔬菜市场,保护生产者积极性是亟待破解的难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让生产蔬菜的菜农有利可图,又要保证城镇居民买得起、吃得安全,更需要常态化的机制保障。

首先,应研究起草蔬菜供应与价格稳定法。要坚持蔬菜价格平均上涨幅度低于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的原则,让蔬菜供应充足,并且上涨幅度稳定。其次,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清晰的区域蔬菜生产流通市场。按现行行政区划和消费群体分布情况,分别建立大型蔬菜和主要农产品批发、集散市场,按照合理的运输和销售半径配置全国的蔬菜资源,各大批发市场均应建设与之交易流通规模相适应的冷储中转仓库。

再次,就是完善蔬菜政策性保险制度,帮助菜农规避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和价格调节基金补贴,建立健全基本蔬菜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合理划分政府负担和菜农负担的比例,科学确定蔬菜因灾减产或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的保险金额,帮助菜农在遭遇风险时,购买种子、农药和灌溉、施肥等直接经营成本能够得到基本补偿,保持蔬菜生产能力。

最后,要建立和完善蔬菜等小农产品价格调节基本制度。可以根据每个城市GDP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并征收价格调节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扶植大棚等设施蔬菜生产补贴,大中城市蔬菜批发零售市场建设、管理,垃圾的清运、清理,大型批发市场蔬菜入场交易前检验检疫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居民吃得起菜、吃得到安全放心蔬菜的问题。

大规模救急、临时性方法,无助于长效机制的建立,避免不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及时负起责任,认真研究,从建立长效机制出发,统筹资源,运用多种途径让老百姓的“菜篮子”真正无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