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3-1-21 第54期

生命不仅是一张成绩单


    11日,呼和浩特某“火箭班”学生、14岁的强强背着成绩排名单从11楼跳下。有网友对这种拿生命来对抗现实的行为加以美化,以抨击学校管理规定的不合理。对现实的问题要批评、质疑,但是这不能让学生错误地理解可以选择极端的对抗方式,反过来,老师、父母应该告诉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珍惜生命,有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分享
核心提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一个14岁的少年,在领取期末考试成绩单的那天,纵身跳楼自杀,原因极有可能是成绩下滑。

11日17时27分前,强强(化名)还是一名朝气蓬勃的中学生。

17时27分,他从11楼纵身跳下,结束了年仅14岁的生命。

被鲜血染红的一张成绩单,在强强妈妈看来是“凶手”。

因为成绩下滑而选择跳楼自杀……众人这样猜测强强的死因。

在父母悲恸、众人惋惜、网友感叹之余,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引起专家关注。

生命中最后一张成绩单

除了强强本人,没有人能够了解他当时的动机。就连他妈妈也是猜测着。

11日下午,是期末考试返校领成绩单的日子。午饭后,强强走出家门。家人没有发现强强任何异常。

“我在家等着儿子,等回来的却是……”强强爸爸数次哽咽后说。

当天,窝在家里的沙发上等儿子的老李,听到窗外一声巨响,随后人群迅速围拢,老李也跑下楼。

17时27分,一个让家人至今铭记悲痛的时刻,强强从11楼纵身跳下。

看到倒在血泊中的儿子,老李愣了半天才回过神了,他不愿相信,血泊中的孩子是自己的儿子。但熟悉的帽子、书包却把老李拉回现实。

警方调取的小区监控录像显示,强强进入电梯,经过自家3层并没停留,直奔顶楼,出了电梯大步走向11层的窗口,蹬上窗口前的一条木凳一跃而下。出现场的刑警判断,从录像上显示的毫不犹豫的态度看,强强在回家的路上已经做好了准备。

从学校到强强家有7公里的路,这7公里,孩子的内心经过了怎样的斗争,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了解,这些本不应该属于14岁孩子承受的煎熬。[详细]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强强是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初一“火箭班”的学生。

呼市实验中学在官网上这样总结:呼市实验中学是呼市地区社会最满意、家长最放心、学生最向往的初级中学。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设有名师领衔的“火箭班”、“重点班”。学生小升初入学后,学校进行一次的摸底考试,考试排名靠前的学生,享有自由择班的特权,那些成绩单十分突出的学生则会进入“火箭班”。

记者试图联系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校长,终因学校放假未果。

半年前,强强妈妈煞费苦心地把他送进了“火箭班”。

妈妈形容,进入“火箭班”后神经就一直要紧绷着,稍不留神就会被淘汰。和很多孩子一样,强强参加了很多辅导课,补奥数、补英语。[详细]

教育,不要偏离轨道

“逼子成龙”的父母、疯狂攀比的老师、迷失于升学率的学校、推波助澜的教辅产业……

不管什么原因导致自杀,一个14岁花季少年的突然离去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详细]

核心提示:沉重的学习任务,使得三年级学生小芃的心理负担越来越大,听说要去参加英文与钢琴两个辅导班,竟然身体僵硬无法走路。后经多家医院诊治,确认小芃是心理压力过大,患了癔症。

1月2日早晨七点,小芃的父母照例来唤他起床,这天他要去参加英文与钢琴两个辅导班。不想孩子竟然身体僵硬无法走路。后经多家医院诊治,确认小芃是由于学习繁重心理压力过大,患了癔症。对此医生表示,小芃并无器质性病变,只要针对性的减轻孩子的压力,癔症便可解除。

时隔半个多月,小芃的妈妈刘女士回忆起那天的情境,还是非常清晰。

“叫了几声没有应,我有点生气了”,妈妈刘女士推开小芃的屋门,“让你早睡不早睡,电脑就那么好玩?!给我起来!妈妈给你花那么多钱,还搭工夫,你怎么就不知道心疼妈妈。”

小芃并没像往常那样应对几句,也没动。细心的刘女士察觉出一丝异样。走到床边扶起小芃,发现身体很僵硬。刘女士急忙唤来小芃的爸爸陈先生,陈先生命令小芃快点穿衣服起床,小芃却表现出少见的痛苦状,哭说自己腿动不了。

陈先生再次去扶小芃,也发现孩子的腿很僵硬,不能走路。此时,小芃的父母意识到孩子可能身体真的不舒服,立即开车去了医院。

跑了几家大医院,外科检查、骨科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等,都未发现骨头、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最后到北京儿童医院经确诊,是癔症。什么是癔症?小芃的父母很惊讶,医生告诉他们,这是由某些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大等因素而引起。按照医生的经验,这样的孩子多半是学习压力导致。

对此,记者联系了小芃的班主任于老师。于老师表示,现在北京市教委抓减负很严格,学校给孩子留的家庭作业并不多,正常来讲一两个小时做完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家长的一些做法我们就管不了了,据我所知,很多家长都要给孩子报各种周末补习班、训练班,还有的家长买各种教辅书籍材料让孩子学习。”于老师透露。[详细]

核心提示:课业压力失控是我国教育体制、教育文化深层次的问题。如何从根源上挖出学生课业压力的原因,找到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有效解决途径,任重而道远。

北京市相当数量的小学生书包里足有20多本,重量达6公斤左右的课本。北京市海淀区某大学附小一名11岁的小学五年级学生,每天就背着这样沉重的书包,往返于学校、补习班和家的三点一线,几乎没有周六日休息玩乐时间。

从课内到课外,各类学科补习班、兴趣辅导班五花八门,铺天盖地抢占学生课余时间;与此同时,各种配套辅导类书籍也不断地被加进学生的书包。

记者了解到,北京许多的中小学生每天有十几个小时的紧张学习;在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多达18门,每周上课时数超过30节,没有尽头的课业补习,留给孩子们的只有一个单向、灰暗、封闭的狭窄成长空间。而学生背后的家长也表现得很无奈,面对竞争激烈的升学压力,他们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

事实上,学生因不堪学习和家庭重压而离家出走、自闭抑郁的例子层出不群;更有甚者,学生因受不了课业高压,对自己的家人和老师暴力相向。这样的悲剧举不胜举。

在面对激烈的升学压力,不得不选择强力补课的同时,家长如何警惕课业压力对孩子造成的精神负担和可能出现的精神问题。记者就此走访了多位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和公立学校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们无不忧心忡忡。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过长的学习时间,导致身体过度疲劳、睡眠严重不足,进而体质下降,容易患上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病。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扭曲的心理状态中,普遍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容易产生自闭、消极、抑郁、暴躁等多种负面情绪,进而对学校、对教师、对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不仅如此,课业压力还被学生带回到家庭中,转移到了社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来蓉对记者说。[详细]

央视网评:没有教育自主空间 健全人格无从谈起

特约评论员:熊丙奇   时间: 2013-01-20

核心提示:当前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普遍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格、心理发展。比如,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为分数与成绩的关系,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只让孩子专心学习——很多父母不让孩子做家务,认为这浪费孩子的时间,实际上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立能力。

18日,是强强(化名)的“头七”。上周五17时27分39秒,14岁的强强背着书包从11楼跳下,书包里装着刚刚从学校领回的成绩和排名单。强强是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初一某“火箭班”的学生。成绩单上,他的期末考试排名从全年级的290多名落到了600多名。

因考试成绩下降就自杀,不少舆论认为孩子的心理太脆弱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个案,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去年6月,河南信阳息县一名19岁高三女生在查完分数后离家出走不知去向。3天后,信阳南湾派出所民警在党校附近的河水中将其打捞上岸,经确认,女孩已经死亡。去年9月,山东蓬莱一名13岁的女孩,因为摸底考试成绩失利,趁父母不在家时,将家门反锁喝下50毫升百草枯。更有甚者,深圳6名小学生称成绩不好留遗书出走欲自杀。

在强强的悲剧发生后,网民“宝贝能行”的话引起网友共鸣,这位网民说,“孩子,一路走好!天堂没有作业,没有考试,也没有排名,那里有你祈盼的自由,你再也不用早起晚睡、没日没夜地上课和学习了。你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至少有自己的周末了,终于可以不用补课睡个懒觉了。”这是对现实的责问,然而却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某种程度上说,这暗含着鼓励学生以生命来对抗现实的意味。与之类似的还有去年一女生因学校要求其剪发而自杀的事件,也有很多网友对这一行为加以美化,以抨击学校管理规定的不合理。对现实的问题要批评、质疑,但是这不能让学生错误地理解可以选择极端的对抗方式,反过来,老师、父母应该告诉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珍惜生命,有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当前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普遍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格、心理发展。比如,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为分数与成绩的关系,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只让孩子专心学习——很多父母不让孩子做家务,认为这浪费孩子的时间,实际上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立能力。孩子的爷爷奶奶生病了,大多家庭选择让孩子读书,不去看望爷爷奶奶,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对爷爷奶奶最好的孝敬,这能培养孩子的孝敬之心吗?结果是到了大学,学校还得对学生开展所谓的“感恩教育”。

再就是,学生没有任何自主空间,都被学校和家庭安排满了,这样的学生,不要说身心健康发展,就连生活的乐趣也丧失了。据媒体报道,北京一所学校的孩子突然起床不能走路,妈妈取消了一些补习课,孩子第二天就能下床了。这则新闻中的孩子是以装病的方式,抗议父母给其报那么多的补课班,可这一次“得逞”,下次还可能得逞吗?他的母亲会不会继续逼他上补课班呢?

强强的母亲悲痛地忏悔,如果再给一次他们做母子的机会,她决不会逼着孩子学习,决不会让孩子非上“名校”不可,决不会再抢走孩子的周末。这听上去令人动容,可有多少家长能由此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呢?其实,我们不要指望每个家长都能做到“三个决不”,而只要稍微给孩子一些自主空间。就如一直放在室内的花草,如果希望她们不早早枯萎,就要让她们到室外去感受阳光雨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