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3-1-8 第46期

中国需要“行动派” 没有谁是局外人


    爱心不分大小,行动不分先后。虽然我们不能马上改变现在的社会现状,可是我们的一个伸手,一个小举动,或许能改变一个命运!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需要无数个体的推动和参与,没有谁是局外人。每个公民的点滴行动,才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更有希望。

分享

“仪人”吴华芳:用爱带动一座城

记者:沈玮  时间: 2013-01-08

核心提示:在江苏镇江这座江南小城,提到吴华芳可能没有多少人认识,可若提起“仪人”,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仪人”是吴华芳的网名,这个网名是她在镇江最大的论坛“梦溪论坛”中使用的,她是这个论坛的子论坛“爱心家园”的版主。

在江苏镇江这座江南小城,提到吴华芳可能没有多少人认识,可若提起“仪人”,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其实,“仪人”是吴华芳的网名,这个网名是她在镇江最大的论坛“梦溪论坛”(www.my0511.com)中使用的,她是这个论坛的子论坛“爱心家园”的版主。

目前,“爱心家园”是镇江最大、最活跃的民间公益慈善团体。

“做这个事(公益慈善),我完全是源于内心深处的那股热情,我不领取一分钱报酬,也从未因此获得过任何物质上的奖励,但是当我看到我们的行动能够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的时候,我就感觉特别充实。”吴华芳这样说。

涉足慈善 她为爱感动

吴华芳涉足公益慈善,其实是很晚才起步的。2008年,她跟随丈夫在上海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当她看到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都在为地震灾区献爱心的时候,她感动了,于是她去报名参加了上海市红十字会的义工组织。

“我当时的工作就是接电话,接各种各样的捐款、捐物的电话。”吴华芳告诉记者,最忙的时候,她连续接了14个小时的电话,“我就觉得,我们民族,在出现大灾难的时候,是有着很强的凝聚力的,而且所有的人,内心深处都有意愿去帮助别人。”

从那以后,吴华芳成为了上海市红十字会的长期义工。2008年年底,因为女儿要参加小升初考试,吴华芳从上海回到镇江照顾女儿,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上网发现了镇江本地“梦溪论坛”下设的子论坛“爱心家园”,她便注册了“仪人”这个网名,开始参加“爱心家园”的活动。

“其实我就是个家庭主妇,可是做公益并不在乎你的身份是什么,而是要求你一定要行动起来。”在“爱心家园”论坛上,吴华芳很快就成为了最活跃的网友,几乎所有的活动,她都要参与。

渐渐地,“仪人”在“爱心家园”上声名远扬,2009年年底,“仪人”当选为“爱心家园”的版主。

爱就是用行动去表达

当吴华芳坐在记者面前时,你很难想象,就是她,运作着一个在镇江本地最有名气的公益慈善论坛。她外表柔弱,脸带羞怯,根本不是那种女强人的感觉,但是她所做出来的事迹,的确令人钦佩。

从“仪人”当选“爱心家园”版主开始后的三年左右时间,“爱心家园”总共举办了近500场爱心慈善活动,平均2天就要办一场。

从上海回到镇江后,吴华芳一直没有工作,平时她在一个朋友开的店里帮帮忙,可是她根本无法保证正常的工作时间,只要一有公益活动,她就要到现场去帮忙。

不过,在很多受助孩子眼中,吴华芳就是“爱心妈妈”。可作为全职妈妈的她现在却很少有时间陪伴刚刚上高一的女儿。

因为爱心活动太多,吴华芳有时甚至来不及给女儿做饭,好在懂事的女儿理解她,有时还主动帮助她。

“做公益慈善,其实也是给孩子做一个榜样,我家女儿现在也特别有爱心,在之前为西南旱灾地区捐款活动中,女儿还帮助我起草了爱心捐款倡议书呢!”

时值年底,吴华芳更加忙碌。

“爱心家园”正在运作一个“温暖行动”的计划,在镇江范围内,她们寻访到100户困难家庭,在年前,她们计划募集善款,帮助这些家庭过一个好年。

“他们真的特别苦,刚开始我都不敢相信镇江竟然还有这么穷苦的人家,可是他们确实就生活在那边,需要你去帮助他们。”吴华芳计划为这次行动募集超过10万元的善款,“给每户人家准备1000元左右的捐助,这样就能保证他们过好这个年了。”

不过让吴华芳欣慰的是,凭借“爱心家园”多年来积攒下来的信誉,很多网友都热心捐款,并且放心的将钱交给爱心家园团队打理。

“我们有专门的理发队、洗脚队、洗衣队,都是义务参与到这个事(公益)里面的,我们的500人QQ群,早就爆满了,这里面都是愿意长期参加论坛活动的志愿者。”吴华芳说,正是在这些志愿者的支持下,爱心家园才能将爱心发扬光大。

在吴华芳看来,“爱心家园”得以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透明。

在“爱心家园”讨论版上,有一个长期置顶的帖子,叫做“0511爱心家园善款公示”,在这个帖子里,收到的每一笔捐款都会即时发布在上面,而支出的每一笔善款,也会在相关财会人员核实后 ,及时的发布到帖子里。

“我们有专门的会计,她也是出于爱心,义务在帮我们打理整个论坛善款的收支情况”。吴华芳说,她从未计算过,一年下来,爱心家园到底接受了多少善款。只知道,每一笔善款都会专款专用,用在需要接受帮助的人的身上,每一笔善款,都会有图片、票据等相关证明。吴华芳把这些证明发到论坛上,接受所有网友的监督。

几年来,“爱心家园”论坛已经成为镇江最大的公益慈善论坛,每年帮助超过500名困难群众,在多家网站的慈善论坛排行榜上,“爱心家园”论坛都是名列前茅。

热心网友造就“大爱镇江”

“爱心家园”志愿者的不断壮大,得益于镇江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关怀传统,“给孤残儿童一个家”“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生命志愿者队伍”“爱心家园献血队”等等活动,“爱心家园”的志愿者一直坚持进行着。

而这些活跃在网络上的志愿者更是创造了一个更大的奇迹。

吴华芳组织“爱心家园”的志愿者参与了多次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活动,她本人也是登记注册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一直没有跟我合适的配型对象,不然我早就去捐献了。”吴华芳说。

镇江的志愿者们从2003年就开始发起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活动,到2008年后通过网络渠道吸引网民目光,形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者团队。截至到2012年8月,镇江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已经成功进行了3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挽救了30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人。

目前,镇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总人数达11817人,占全省报名入库志愿者总数91202人份的12.9%,这意味着全省100个捐髓志愿者中,至少有12个来自镇江,而镇江的人口却仅占江苏全省的4%。

在吴华芳以及更多的热爱公益慈善事业的人们共同努力下,镇江有了另一个称呼--“大爱镇江”。

“镇江是个小城,但是小城有大爱,爱,就是要用行动去表达。”吴华芳说。[详细]

“绿色愚公”屈长友:30年绿化500亩沙漠

记者:寇德印  时间: 2013-01-08

核心提示:屈长友的家距离最近的村子有两公里,是这里仅有的一座小屋,它隐没在“绿海”之后,这片“绿海”就是老人多年前亲手所栽的八万棵树木。原来的沙漠真的变绿洲了,而这位老人也为此付出了30年的心血。

辽宁省康平县沙金台一年只刮两次风,每次要刮六个月。曾经,风起的时候,漫天白沙遮天蔽日,甚至连房子都能被沙丘埋没,方圆五百亩内寸草不生。如今,在原来的沙原上,高挺的白杨、苍翠的劲松,仿佛绿色的海洋,弥眼望去,看不到边际--沙漠真的变绿洲了,而一位老人也为此付出了30年的心血。

三十年一个梦

三十年,一个绿色的梦。把这个梦变成现实的人名叫屈长友,今年73岁,家住辽宁省康平县沙金台乡敖力村。

近日,记者来到敖力村寻访屈长友。知道记者要来,老人早已守候在山路旁,须发飘然,红光满面,颇有些仙风道骨。屈长友的家距离最近的村子有两公里,是这里仅有的一座小屋,它隐没在“绿海”之后,这片“绿海”就是老人多年前亲手所栽的八万棵树木。

“三十年,我一直都住在这里,看着、陪着这些树。”屈长友对记者说。

推开屈长友家的房门,横七竖八的柴草堆在堂屋地上,菜盆放在灶台旁边,屈长友的老伴则裹着棉被,蜷缩在内屋的火炕上。屈长友有些不好意思:“我老婆子受伤,儿子也出事儿了,最近家里的不幸接二连三,没时间打理啊!”

一个月以前,屈长友的大儿子在铡牛草时左手不慎插入旋转的铡草机内,手掌当场被绞碎,不得已做了截肢手术,如今伤口稍愈,刚刚能下地。

而在十天前,又有不幸发生。屈长友的老伴儿胡淑凡出门上厕所。因为雪后山路太滑,老人一跤摔在地上,送到医院诊断,胯骨骨折。

71岁的胡淑凡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同时伴有其他疾病,无法使用麻醉剂,因此无法手术。现在,她只能瘫在火炕上静养,吃点简单的接骨丹,连消炎药都没有打。屈长友叹息说:“我没钱给她打药啊!大儿子手断了,花了一万多块,现在真没钱了。”

“如今家里这么难,为什么不把树林卖了,好给家人治病?”记者试着问。屈长友斩钉截铁地回答:“这林子不能卖,没钱我可以想办法,可是林子卖了,树就有可能被砍,树要是被砍了,这里可就全完了。”

变卖家产为造林

敖力村的沙漠面积约有500亩,由常年北风裹挟而来的细沙堆积而成。由于这片沙漠的存在,敖力村的土地基本无法种植,村里老老小小,受尽了这片沙子的苦,而屈长友家三代均居住在敖力村,已经生活了一百来年。屈长友回忆说,风大的时候,行人走在对面彼此都看不清,在风力的作用下,沙丘像波浪一样向前移动。

“我记得有一年,一觉醒来,我发现沙丘几乎把我的房子埋没了。”屈长友说,“当时沙子堆满房墙,要是沿着沙堆的斜坡向上走,可以走到房顶上去。”

屈长友曾经在林校读了三年书,学到了一些沙漠植树的技术,所以他有信心改造这片沙漠。八十年代初土地改革允许个人承包荒山,屈长友认为,机会终于来了。

屈长友眼中的机会,在别人看来就是个火坑。全村所有的荒山、荒地都被人抢着承包,唯独这片沙原只有屈长友一人问津。

“那地方连草都不长,还能出啥钱?屈长友是不是傻了?”质疑纷至沓来,连屈长友的老伴也嘀咕:“种树能出钱?”

屈长友当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搞畜牧业,养牛、养羊,另一条路是种树。

“养牛羊,年年进钱,养树得三十年后能有收成,”屈长友也犹豫,当时他都四十多岁了,“但这沙子太坑人,我不能让他继续祸害我们,赚不赚钱另说。”

屈长友把家里的三十只羊、四头牛、一头毛驴全卖了,连自己村里的房子也卖了,凑了能凑到的所有的钱,把这500亩沙地承包了下来。他带着老伴来到山上,在一个土壕边上挖起了地窨子。地窨子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子,首先在地上挖深坑,然后在坑顶盖上棚子,人钻进去就是火炕,又暗又潮。

屈长友买来树苗,开始植树造林。别人的讽刺与嘲笑越来越激烈,屈长友则不闻不问,“我就是要证明给你们看!”

半夜遭狼群袭击

在沙漠里种树,谈何容易?第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

沙地附近根本没有水源,屈长友套上牛车,用两口大缸反复回村子里运水,这样坚持了两年。可是如此运水,水依然不够用,浇树尚不必说,就连人的食用水都成问题。

“冬天时候,路滑,没办法回村里取水,我们就在山上采雪化水,用这个水来洗衣做饭。” 屈长友说。

井是必须要打的,但是在这边地方打井非常困难。用铁锹挖开沙子一米多深,底下都是石头,想要打井,只能用铁钎子一点一点往下刨石头,一天只能掘进半尺深,一口七八米深的蓄水井,屈长友一家忙乎了大半年。

水有了,植树工作依旧很缓慢,原因还是沙子。细沙爱流动,没有土,很难挖出树坑,同时,有的地方岩石裸露,用钎子抛开半米深的石坑以后,还要向里面回填沙子和细土,这样才能把树苗种上。所有这些工作都费工、费时,进展缓慢。

为了防止牲畜上山啃食树苗,屈长友夫妇夏季每天早晨三四点起来,晚上八点还在山里转悠。

一年夜里,两位老人正在熟睡,突然门外狗声狂吠,偶尔传来老牛的惨叫声。

老两口掀开门缝向外面看,发现七八只野狼正在围攻屈长友家院子里的牛犊子,那些野狼眼放绿光,在夜色里极其可怖,两位老人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谁都没敢动。天亮后野狼离开,在原来栓牛的位置,只剩下了半张支离破碎的牛皮……

“那时候,我们天天提心吊胆,” 胡淑凡说,“不仅要防着狼,还有蛇。”

胡淑凡回忆,当年她在屋里做针线活,做着做着,房梁顶上吧嗒一声掉下来一个东西,直接掉在大娘的怀里。大娘伸手一摸,是一条手指粗细的小蛇:“当时没把我吓死!”

屈长友的小屋里,大蛇、小蛇没少前来拜访,万幸的是每次都化险为夷,他们并没有被咬到。

如此战战兢兢三十年,500亩沙地终于披上了绿装。

树林一百万都不卖

三十年里,屈长友只卖过一次木材。那一年他身患疾病,家里分文皆无,实在没有办法了,胡淑凡自作主张卖了一小批木材,得到将近一千块的收入,用这些钱来为屈长友治病,但仅此一次。

2005年春季,一位商家看上了屈长友的林子,出资一百万欲购买,老人一口回绝。

“这座青山多少钱也不卖了,我要把他永远保留。”屈长友说。

当年他梦想让这片沙原变成绿洲,如今三十年梦圆,他怎么可能再亲手毁掉这个梦?

屈长友承包这块500亩的沙地,承包期恰好三十年,今年春季,屈长友又跟村里续签了合同,这一次,他的承包期是17年。这个“绿色愚公”要把他的梦继续圆下去,如今,屈长友连接班人都选好了,他把自己的大儿子留在身边,他要求自己的儿子:“你将来一定要替我把这片林子照看好。”

夕阳西垂的时候,屈长友老人又戴上帽子手套上山了。晚霞中,老人的背影被夕阳照得金碧辉煌,与远处的青山融为一体。于是,你看不清哪里是山,哪里是树,哪里是他了。[详细]

核心内容:除了记者这份本职工作外,还利用自身影响力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事务,她就是被广州的街坊和网友称为“微博公益女王”的刘颖婷。她认为,媒体人在公益圈里能发挥正能量,能够聚合更多资源推动公益的发展。

“稍等一下,刚刚有网友出了更高的价钱,我转发一下就好。”下班后的刘颖婷并没有停下来,她正利用微博进行“新年爱心第一拍”,把@恒愚法师捐出的墨宝《天道酬勤》进行拍卖,并准备把拍卖所得悉数捐给由广州青年志愿者网举办的“爱心温室”。

刘颖婷是广东电视台的出镜记者,也是去年轰动全广州的大型公益活动“全城义剪”发起人之一。对刘颖婷而言,微博和公益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习惯,也是她追求的生活态度。在亲身参与了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之后,她已被广州的街坊和网友称为“微博公益女王”。

患者家属“有尊严的求助”

“总是充满热情与活力,城中大小事件的现场总能看到她的身影,除了记者这份本职工作外,还利用自身影响力参与各种社会公益事务。”有熟悉刘颖婷的朋友,曾经这样评价她。

面对这样的评价,刘颖婷还是强调,她首先是一名记者,在有空之余才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目前我的定位还是电视台的民生记者,所以在工作期间我也会去寻找一些公益主题的新闻, 但公益仅仅是民生新闻的一部分,所以做公益是我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才想的。”

让刘颖婷真正走上公益舞台的,是去年一场轰动全城的“全城义剪”活动。

去年2月7日上午,刚放完新春假期的刘颖婷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翻阅微博,希望寻找适合的新闻线索去采访。

“一个多次被转发的微博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刘颖婷说,“一名叫刘碧心的女孩患了白血病,缺乏足够的手术费,她父亲刘仁能辞去美容美发机构的工作,在家中开始了特殊的救助:通过剪发来换取热心市民的帮助。一个月下来为女儿筹集了7000多元的救命钱。”

刘颖婷没有犹豫,她立即通过采访挖掘出这则普通求助新闻背后的意义:刘碧心病情危急,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的十多万补助早已用完,若不赶紧筹集手术费,一个可爱的生命将从此消逝;与此同时,身为理发师的刘仁能也在家里免费给热心捐赠的市民剪发,回报社会。

“世上需要帮助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要别人白白捐钱给我?”刘颖婷说,“这个问题,我相信在很多人心中都出现过,但我是头一次找到答案--因为我愿意用我的双手用我的技能来回馈帮助我的人。”

“父爱光辉形象,以及其接受善款时以手艺来回报社会,让大家都感到他的尊严,让大家看到这些重病儿童的家长并不是社会的累赘,他们也在用积极的行动改变命运。”

全城义剪 筹款数十万

刘碧心向社会求助的新闻当天晚上就播出了,并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家都被这种有尊严的求助感动,电视台的节目热线被打爆了,街坊们都纷纷表示要捐款。”

街坊们的热心让刘仁能感到不安,原因是街坊太多了,他几乎忙不过来,甚至有不少前去“剪发”的街坊把钱放下就走,“未能提供周到的服务,我觉得这样很不好。”

与此同时,南方医院也传来好消息,与刘碧心匹配的血型已经找到,随时可以做骨髓移植手术,但是高达60万元的手术费也是摆在刘家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即使24小时不眠不休地帮热心市民剪发,单靠刘仁能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筹集到60万。”刘颖婷意识到,刘仁能的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如果没有一个更大型的活动做依托,刘碧心很难得到更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很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机会。

“面对生命的呼吁,我无法置身事外,于是决定借助微博的力量,集结全城多家媒体、热心网友和社工组织进行分工,迅速成立碧心救助小组,并首次提出全城义剪的概念。”刘颖婷告诉记者。

随后她在微博上向5万多名粉丝发出倡议:“紧急招募!行动起来,救救碧心!我们急需发型师或者发型学校帮助,请各位帮忙;另急寻活动场地,有意做志愿者的亲们,也欢迎报名!”

瞬间,这个提议在微博上引发强烈反响。“需要多少发型师都行,只要有需要。”刘任能曾经工作过的天懿美容美发机构第一时间作出表示。

随后,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也发出号召,希望广州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型师能加入行动,“献出我们的爱心,行业兄弟如手足,理应守望相助”。

“全城义剪”不只吸引了普通网民的关注,更得到颇有影响力的政府机构和文化名人的支持。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广州地铁等官方微博接力转发,拥有1700万粉丝的演员姚晨转发并承诺“一次性认购500张爱心剪发卡”,演员文章认购了1000张剪发卡,虽然两人最终并没有前往广州理发。

2月12日,他们就在刘碧心的母校东风西路小学盘福校区进行了“全城义剪”,其中150位理发师义务助阵。根据家康社工的统计,截至2月13日下午4时30分,共有944人前去剪发,2800人捐款,现场筹得善款38万元,加上网络募集、中国美容美发协会捐赠及其他途径筹集的各10万余元。

公益不停 用小爱换大爱

 

除了策划“全城义剪”之外,刘颖婷也不断利用自己的微博,为有需要帮助的街坊出谋划策。其中,“换物救人”的方式就深得网友欢迎。“我是以小爱换大爱”,每一次换爱的方式都是非常简单和大众化的,人人都可以仿效。“刘颖婷说。

2012年4月14日,刘颖婷发布了一条“换物微博”,“因临时有事,现有两张今晚8点林忆莲演唱会二等票转让,原价880元/张,现1000元两张起拍。拍卖款全数捐给急需手术费的白血病患者小科。”

这一次,她为小科筹得了2000元的善款。“当时时间很紧迫,演唱会又不等人,所以拍卖只能到下午4点结束,但依然为小科筹了2000元的善款”刘颖婷说。不过,最让刘颖婷感动的是,网友们完全接受她这种以物换物、以爱换爱的行善方式,“一开始把演唱会门票放上网拍卖的时候,还担心网友们把我当成黄牛党呢,哈哈。”

当晚,刘颖婷又在微博上上传了小科含泪翻唱的《至少还有你》。据不完全统计,刘颖婷在参与的小科救助活动中,一共为小科筹得了接近14万元的善款。

媒体人做公益:能力越大 责任越大

“全城义剪”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终究没能拯救小碧心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市民大众关注公益活动的热潮渐渐退却,但刘颖婷在微博上发起的”用大爱换小爱“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她也依然在坚持着记者做公益的道路。

对于媒体人做公益,她有自己的看法,“媒体人的工作性质就要求新闻真实,这和爱心个案也一样,首先要去核实过了才能去报道,不能为了号召大家捐款就夸大情况,因此媒体人所做的也是所有公益形式必须做到的真实、公开和透明。”刘颖婷说,“与之相辅相成的一点,其实是媒体人比其他行业的从业者能够接触更多不同的人,从官员到平民老百姓,这也就决定了媒体人能更好地调动身边的资源去帮助别人。”

“我是误打误撞半只脚进了公益圈,但是也看到了媒体人在公益圈里发挥的正能量,能够聚合更多资源推动公益的发展,因此我也会坚持做下去的。”显然,现在的刘颖婷早已把公益变成一种生活状态。

“在看似毫无章法的环境下,其实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心中所想,塑造出自己所走的路,我也希望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将公益进行到底。”[详细]

民间打拐英雄魏继中:小老板转身办专业寻人网

记者:袁育堃  时间: 2013-01-07

核心提示:魏继中是民间打拐的独行侠。只要接到了举报线索,魏继中就会单枪匹马,深入当地核实情况,然后和当地警方合作,解救被拐儿童。四年时间里,老魏成功帮助61个家庭重获团聚。

魏继中是民间打拐的独行侠。只要接到了举报线索,魏继中就会单枪匹马,深入当地核实情况,然后和当地警方合作,解救被拐儿童。四年时间里,老魏成功帮助61个家庭重获团聚。

建筑老板转身打拐志愿者

今年48岁的魏继中,曾经是一位承包建筑工程的小老板,家境不错。然而, 2008年他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期节目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那期节目讲述了志愿者们帮助一对年轻夫妇找到被拐孩子的故事。已经一贫如洗的父母和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抱头痛哭的场景,让老魏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从此,他开始尝试成为一名寻亲志愿者。近四年时间内,老魏的寻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新疆,山西,贵州,内蒙,广东。为了寻找失踪孩子,他蹲点守候人贩子,经常一守就是一个月。

由于长期四处奔波,魏继中的脚经常会肿,到休息的地方就用热水泡脚缓解一些。他很享受其中的快乐,当他看到失散的孩子被解救后扑在妈妈怀抱的那一刻,那种温暖和甜蜜是无以言表的。在老魏的帮助下团聚的家庭,失散孩子时间长的有20多年,短的仅有几天。

据了解,魏继中一年内基本上有11个月在外面,一年在火车上的时间有七八十天。很多邻居都认为老魏有好生活不会享受,整天不顾家,只知道往外跑,很傻。但老魏说,“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和我一起出去,找到孩子,从头到尾经历过一次的话,我相信他不会再说我是傻。他那个时候肯定会有种快乐感,幸福感。”

贴钱打拐,只为帮人寻亲

魏继中不仅要贴时间,而且还要贴路费,电话费,食宿费。为此,老魏的爱人很不能理解。“以前车房都有,过得多好,现在他就要把车卖掉,我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是图两个钱我也没话讲,但他不图钱反而是贴钱。”

在这四年里,老魏基本上没有往家里寄过钱,爱人和他吵闹过,但依旧阻止不了老魏打拐的决心。在打拐的日子里,尽管他省吃俭用,老魏仍然花去了十多万元,这钱全部来自于他的个人积蓄。

魏继中对自己很抠,出门打拐经常住二三十块钱一晚上的大通铺。不管去哪里,路途有多遥远,他都是坐火车,而且只坐硬座,不舍得买卧铺票。志愿者珊宝告诉记者,老魏坐火车不坐卧铺是为了省下更多的钱,能找到更多的孩子,让更多的孩子尽快回到家人身边。

“每当我看到家长给我打电话求助的时候,就忍不住会去。”老魏说他自己是志愿者,他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但大家都知道,老魏这条路很难,也很无助。“又心疼又气,用的钱没有回来,又要我给他打钱,有时候我的女儿也会打钱给他。”爱人每次劝他,都无功而返。对于家庭,老魏有许多愧疚,可每当看到失去孩子的父母渴望团聚的眼泪,他就无法停下脚步。

摔断肋骨依旧坚持打拐

2010年4月18日,三岁的丁杰在贵州大方县走失。“妈妈真的不想活了!妈妈一定要找到你。”看到家长的眼泪,魏继中心里有种放不下的感觉,他暗自想,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一定要让这个家庭团圆。半年时间里,老魏一直在孩子走失的村子附近走访调查。2010年12月,一丝希望出现了。有知情人提供线索,老魏立即赶到村里核实情况,却没想到在这条路上发生了意外。

“当时遇到了冻雨,我从山上摔下来,摔到前胸,差不多有二十多天动不了,但不管怎么样,就像我跟他爷爷说的,我说你别急,一定让孩子回家过年。” 老魏的坚持和执着感动了丁杰的家人。

大病初愈后,老魏又立即开始走访村民,打听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人贩子藏匿孩子的地点,老魏立即向警方举报。

2011年1月13日晚上,贵州警方成功地从一间出租屋内解救出了失踪儿童丁杰。“当时家长那种眼泪马上就出来了,我看了很心酸。” 此时,小杰已经和父母分开整整九个月了,老魏圆了丁杰一家的团圆梦。

孩子回家这一天,丁家人燃放了鞭炮,意味着这是孩子的一次重生,从小丁杰的家到镇上还有五里路,乡亲们一早就来到了镇上,一路护送孩子回家,第二天一早,家人为孩子剪了头发,换上了全新的衣服和鞋子,临告别的那一刻,小丁杰亲了老魏。

“当时真是开心快乐,这种心情说不出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甜。”老魏说,只要能够让孩子和父母团聚,他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也是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的力量。

老魏创办专业寻人网

因为对家长的痛苦感同身受,因为对人贩的恶行深恶痛觉。老魏踏上了专业寻亲之路,2010年,老魏创办了一个专业寻人网站--老魏寻人网。首页挂满了被拐儿童的各种信息,有孩子的照片、出生年月、父母的联系电话或QQ号码。照片上还附有一段话:“请把这张照片转到您的QQ群和论坛,好人有好报。您的每一次粘贴都给我们带来一次希望,举手之劳,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

“我办这个网站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全社会都动起来,参与到全面打拐。全民都有防范意识了,真的会天下无拐。” 魏继中说。

2012年7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随手公益关注到了老魏,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帮他解决了打拐过程中的部分开销。

民间打拐这条路,老魏走得很艰难,但也很坚决。费时、费钱、费尽心力,只为看到亲人相聚。老魏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打拐,加入打拐,共同解决拐卖儿童这个长期存在的社会恶疾。

打击拐卖儿童行为是社会共识。政府需要进一步发动民间打拐热情,民间也应积极行动,使群众打拐长期化。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老魏正在尽自己所能,通过实际行动,成为一步步地解决拐卖儿童问题的重要社会力量之一。[详细]

核心提示:程德忠轻易就会被周遭所感动,正因为如此,他也想尽力感动周遭。15年来,程德忠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感动更多的人,跟他一样承诺死后捐出眼角膜或者身上其他“尚还能用”的器官。

“爷爷,我要捐钱。”1月4日,贵阳甲秀楼广场南隅,“微笑小屋”前,一个清脆的童声为严寒中的贵阳带来了一股暖流。

路过此地的一个孩子,将两块钱垫着脚塞进了捐款箱中,此举让正在值班的程德忠鼻头发酸,激动地拉着孩子说这说那,直到孩子不好意思地走远了,程德忠脸上的表情依然充满暖意。

作为一个71岁的老人,程德忠轻易就会被周遭所感动,正因为如此,他也想尽力感动周遭。15年来,程德忠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感动更多的人,跟他一样承诺死后捐出眼角膜或者身上其他“尚还能用”的器官。

自从1996年程德忠承诺捐赠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后,这些年来他不停地奔走着、宣传着,希望更多的人捐赠器官,甚至数次携带宣传资料,自费走遍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他的宣传之旅。

为此,程德忠被外界誉为全国遗体器官捐赠第一人,他尚健在而器官已经捐得“一干二净”的事迹,也引来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只要是做好事干啥都很快乐

 

天气转冷,学生也陆续放假,程德忠和他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主动承担起学生志愿者们“微笑小屋”的值守服务工作。作为贵州省团组织、文明系统志愿者的主要阵地,“微笑小屋”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为市民提供道路、公交等问询服务,并为市民提供急救药品和接受捐款等,平时有学生志愿者值守提供服务。

因为贵阳第一场雪开始融化而骤降的气温与敞开的窗户,“微笑小屋”内温度很低,程德忠必须时常走动、到外面活动筋骨暖和身子。

“只要是做好事,干啥都很快乐。”抱着暖水袋在“微笑小屋”跺着脚的程德忠对央视网记者说,利用这个平台,他也能顺带号召大家捐赠器官。

“我觉得遗体器官捐赠宣传第一人这个称号,更适合我,”程德忠说,作为老年人来说,身体大多数器官在死后基本衰竭无用,唯一还有价值的就是角膜和遗体,他一直奔走呼告的,就是希望能发动更多的人捐出角膜和遗体。

“一想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看不见光明的人想要角膜,而很多人死亡火化了,角膜跟遗体一起被烧掉了,多可惜啊,”程德忠想到的是,如果大家都承诺死亡后捐出角膜,这个世界上就有很多盲人能见到光明了。

做好事也是为了自己

据程德忠回忆,让他受触动并走上捐献身体器官道路的原因,是通过中央电视台一档关于白血病人呼唤骨髓移植的电视调查节目。那是1996年,刚退休的程德忠看完节目后,毅然自费从贵阳到北京捐献了自己的骨髓,他因此也了解到人体器官爱心路上,受体和供体之间强大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很多人因得不到及时的配型,或生命消逝、或永远处在黑暗之中。

于是,从那时起,程德忠开始关注器官捐献,随后也将自己的角膜、肝脏、肾等身体器官自愿捐个“一干二净”。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9年有一次程德忠为了声援关于“眼角膜捐赠”的争议,再次自费去北京捐献眼角膜,后因故捐献未果,他便将向亲人“筹集”来的一万元捐给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此举成为中国第一个为该公益基金捐资的公民。

回到贵州之后,程德忠立即找到公证处,做了死后自愿捐献身体的公证,并写下遗嘱,除了将身上所有能用的器官悉数捐赠外,特别强调死后要后人将遗体直接送医学院解剖室,供教学研究所用。

“与其让眼角膜死后火化烧掉,还不如捐献出来,让更多的人见到光明,”程德忠一直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愿意付出了,建立更多的眼角膜、骨髓、肝脏等供体源,当哪一天自己儿孙或亲朋好友需要的时候,就不再那么困难了。

“反正人都死了,遗体拿来给医学院学生练手,也是帮助他们在今后更好地挽救生命,”程德忠希望他的这种想法,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10余年的宣传 近千人愿意捐献角膜骨髓和遗体

2005年,程德忠选择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和山西等省,作为自己徒步宣传的路线,每一个医院、社区、广场或者学校,都是他的宣传阵地,尽管效果甚微,不过哪怕是发动起一个人,程德忠也会感动得睡不着觉。

20多个省市的自费行走和宣传,加上横幅展板等宣传物资的开销,程德忠这一趟“巡回宣讲”,花费掉了他多年的积蓄3万多元。

“在宣传过程中,有很多人也会不理解,甚至有人说我是神经病,”程德忠认为,这些都在意料中,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宣传遗体器官捐赠的想法。

 

令程德忠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来的宣传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捐献人体器官的行列。

2002年,一些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开始聚集在程德忠身边,他们自发组织了服务队,程德忠任队长。服务队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遗体捐赠宣传,如今服务队成立了10余年,全省遗体器官捐献者将近千人,成员中有的人主动捐出了自己的角膜,有的人在骨髓干细胞库中登记捐献,有的人则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

“有机会我还要出去宣传,争取走遍全国,”程德忠认为,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小,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详细]

核心提示:周晨燕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的一名主治医生,在25年的工作中,她一直在和白血病患儿们打交道。而近7年多来,周晨燕的工作多了一项内容:她一直在努力筹集更多的钱,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救治。

白血病,又叫做“血癌”,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如今,儿童白血病的治愈率已经达到了80%,成人达到了30%,但因观念老旧、资金不足、知识欠缺等各种原因,很多人仍然以为将之视为不治之症。

在现实中,很多白血病患者因家庭无力承担高昂的医药费而被迫放弃治疗,只能眼睁睁失去治愈机会,等待死亡。

这些白血病患者的境遇,时刻刺痛着“爱心妈妈”周晨燕的心。周晨燕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的一名主治医生,在25年的工作中,她一直在和白血病患儿们打交道。而近7年多来,周晨燕的工作多了一项内容:她一直在努力筹集更多的钱,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救治。

她是贫困患儿的救命良药

2011年2月,小芳泽的父亲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会被查出患有白血病。贫穷本身已经是这个家庭的难关——从小孩发病到确诊,已经东拼西凑花光了所有的钱。虽然孩子的报告状况良好,只要进行治疗,就会恢复健康,但化疗需要的巨额费用,远远超过了这个家庭的负担能力。

周晨燕是小芳泽的主治医生,从小芳泽确诊为白血病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周晨燕明白这个家庭已经无力承担治疗费用。周晨燕开始联系一切能给小芳泽以帮助和捐赠的各种爱心机构,2011年6月开始,神华爱心行动、宋庆龄基金会、成都慈善会分别开始帮助小芳泽,前后共计资助13多万,有了这些资金的支撑,小芳泽再一次接受治疗。目前小芳泽已经回家休养,恢复得相当好。小芳泽的父亲说,“如果没有周医生,我这个家庭肯定是撑不下去了。”

像小芳泽这样贫困的患者家庭,周晨燕遇到很多。每当遇到这些无助的患者,周晨燕都会不动声色地联系慈善机构,申请医疗救助,让这些家庭撑过最艰难的时刻。在患者家属的眼中,周晨燕无疑是孩子们最好的“爱心妈妈”,她不但要给孩子们医治,还四处帮忙筹钱,“真是比亲人还亲”。

为了帮助贫困家庭多筹集治疗费用,业余的时间里,周晨燕总是忙着奔走,让医药公司再捐赠几支药,恳求她认识的企业老板捐点救命钱,也忙着去和更多的慈善机构谈资助,她总是说:“多点钱,就有更多的孩子活下来!”

得让钱花在刀刃上

“除了医生能做的,我还能做点什么?”

自2005年起,周晨燕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组织救助白血病儿童的社会工作,四处联系朋友、企业,到各种机构求助,累计募集慈善捐款100多万元,使40多名白血病儿童得到了救助。周晨燕说:“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多救治一个孩子。现在,更停不下来了。因为我知道,哪怕很少的一点钱,也能救一条命。”

“现在能够帮助救助的慈善机构比较多了,我心里比以前踏实了很多。”和七年前相比,周晨燕觉得自己成熟了很多,“我没有想过什么回报,只要我的宝贝们都能够健康出院,我就觉得很满足了。”周晨燕边说边开始复印救助申请,“得明天交过去,核实清楚后,钱就会到账了。”

最初,周晨燕收到的个人、“散户”捐款较多,现在她已经和多家慈善机构达成了长期帮扶的关系。确定了救助对象后,慈善机构需要一直跟踪了解患儿治疗情况,因此周晨燕每个月都要向资助患儿的慈善机构寄送资料,报告每个受助患儿的每笔花销和最新病情。

中午的休息时间,也成了周晨燕每天整理受助患儿各种费用的时间。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大,现在,她每天除了查房、审阅医嘱等本职工作外,还要做好类似于“会计”的审核统计,查看受捐助患儿的用药情况,并对出院患儿的治疗清单进行梳理,然后报送给捐助机构。

“这些都不怕,只要钱到账,用到实处,孩子们就有救了,”忙着记账的周晨燕忘记了琐碎中的辛苦,脸上流露出满足和欣慰。“随时查看,就是确保用药准确。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捐助,就用贵药。能节约一分是一分,这些省下的钱又能用到下一个需要救助的孩子身上。”周晨燕说。

给逝去的孩子建公益墓地

成都市南郊的金沙陵园里有一片特殊的儿童墓地,那里长眠着一些被疾病过早地夺去生命的贫困家庭白血病患儿。这块墓地是周晨燕与志愿者们通过募集慈善捐赠而修建的“公益儿童墓地”。

在山顶的墓地上并排矗立着5个小小的墓碑,墓碑上有孩子们可爱的笑脸。这个小小的园区里经常挂着卡通氢气球,墓碑旁摆放着各种口味的棒棒糖、可爱的毛绒玩具、燃着蜡烛的生日蛋糕……儿童墓地仿佛不是墓地,而是通往天堂的儿童乐园。

“开始将这些孩子们葬在一起时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就是觉得这样的孩子不该那么早离开。虽然在她们活着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她们的命运,但我们不希望她们走了以后很快都被大家忘记,我们想给他们找一个能够安息的地方。”周晨燕说,她每年都会去墓地看望好几次,每次都带着孩子们喜欢的糖果、玩具、气球和鲜花。

有时候,她会和孩子们说说话,有时则会静静地坐上半晌:“希望宝贝们看到礼物后,都能在天堂里微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