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2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国理想”节目在文化、三农、军事外交、社会管理、住房、食品安全、经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等10个领域,通过同题问答的形式,选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视频采访,以期在两会时间为这些问题的探讨上提供知识界精英的声音。

访谈实录

夏学銮:实现十二五保障房3600万套的目标任务艰巨

民政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我了解情况实现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建立3600万保障房套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从2010年的状况来说当时又这样划界850万套,有人说590万套是以当时提出的目标开建的,但是实际完成的只有370万套,占当时的总目标的64%,说这360万套到底是怎么样制订出来的,可能这里我也不是详细了解,因为我没有参加十二五规划的制订。但是具体来说,它可能是以这样几个2011年的1000万套的目标,以及2010年执行的情况加上发展的,以后几年还要发展,可能速度要快一点。如果360万套,按照平均每一年要720万套,2011年是1000万套,按照2010年完成的速度,那应该是640万套,640万套跟720万套平均差不多应该是高一点,我们规划的要高一点,不然就没有刺激动力了,要跳的可以够到,但是也不能过分的高,但是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个艰巨性。因为地方的积极性,地方缺乏积极性,保障住房不是列入在我们的社会保障体制之内的,它没有这份钱,我们可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包括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还有低保这样几部分,而没有住房保障。而提出住房保障,我觉得从理念来说,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他基本上是要回归像福利国家,住房是一个福利的范畴,往这个回归,向发达国家看齐,不应该把住房市场化,有这样的一个意向在里面,我觉得这个非常好。但是在完成保障性住房,当然我们要逐渐扩大,每年扩大,完成1000万套目标,3600万套才达到20%保障性住房,商品房还是很多,主要是商品房,我觉得这个比例主要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太低了。[详细]

易鹏:建设三级住房建设体系 市场才能良性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财经评论员

对于保障房的建设,我们首先持肯定的态度,作为中国贫富差距相对比较大。同时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言,有一部分确实没有足够的收入能够购买房的这个阶层,那么政府要承担这个责任。当然首先要市场为主体,政府保障为辅,但是为辅你也要有足够的量,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有住房需求的人非常庞大。那么提出三千六百万套,或者是乃至两千多万套,这个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佳的结果是,因为中国房地产格局出现了低端有保障,通过保障房来解决,保障这些收入非常低的或者是弱势群体解决他们住房问题。中间有市场,就是你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通过市场,通过商品房购买的方式来实现你的购买房目标或者改善你住房条件。第三个是高端要有限制,因为我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每个人都住别墅。即使每个人都特有钱也不能让你都住别墅。因为土地毕竟有限,那么对高端有限制,比如征收房产税,或是对高端房子征收更高的税率,抑制、控制高端的格局。如果形成这种关系的话,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就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那么政府也不会因为房价过高而担忧,因为你进入市场,愿意买愿意卖的问题,你去买,如果买不起房的弱势群体,政府给你保障。那么形成这么一个有机的中国房地产供应体系以后,很多问题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复杂。政府也不会承担太多的责任。[详细]

王志安:保障房制度向前发展必须去投资化

中央电视台专职新闻评论员

 那么从一般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住房首先要分清楚,他的住房的使用功能和投资功能。因为有一套产权住房是投资,对吧,有一套房子住,人道、这是人权,我们不能要求人住到大街上去对不对,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混淆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认为好像居住权等同于你有一套产权住房。这种观念是及其错误的。我认为政府应该保障的是后者,保障什么呢,保障我们这个社会中间不至于有大量的人流离失所,住在大街上,但绝不能保障,这个社会中大量的人,又有一套有产权的住房。所以在我看来,3600万套保障房呢,可能真的不需要这么多。那么,如果要搞,我的建议就说保障房一定要去投资化。就是说,我保障你居住的同时,不能保障你,因为居住到我保障房里,可以通过投资获益。因为所有的保障房,都不是按照市场价出售的,对吧。

那么,如果是说,保障你通过投资获益的话,就意味着什么呢,在投资这个市场上,这个起点就不公平了,有些人因为自己的条件差,因为某些原因,他就可以以低于市场价去买到一套住房。将来却可以在市场上去兑现,变现。这就太不公平了。对吧,所以我个人认为呢,保障房的这个制度,如果要向前发展的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去投资化。[详细]

郑秉文:住房市场化程度过高 中低收入者被甩在体系外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在公共住宅,公有住宅方面,我们几乎这么多年来没有动作,没有靠到这一方面,也就是说你光解决了原有住房旧体制的问题,新的体制没有建立起来,新的体制目前的状况86%的住房自有率,那么它不是我们追求的住房体系的目标,这个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不合适在哪呢?就是说住房自有率太高的情况下,会导致住房的市场化程度太高,那么弱势群体,中低收入的这些群体,他们会被这种住房体系甩在外面,久而久之,那么就会形成什么呢?形成了一种住房二元结构的状况,一方面是非常好的商品化住房,另一方面是条件非常不好的非正规性住房,所谓的非正规性住房,在国外就特指贫民窟,也就是说一个城市变成了一个亚二元结构,一方面是玻璃幕墙现代化的别墅区的高档住房,另外一级,那么就是说城乡结合部出现了一些,本来我们在北京前几年已经出现了一些非正规性的住房,也就是说类似贫民窟,我觉得这是城市化进程当中不应该有的这么一种现象。可以归结为城市化的一个弊病,但同时我觉得这是住房政策改革没有完善,没有达到目标的这么一个结果。[详细]

陈乃醒:市场经济下供求决定价格 房价上涨不可避免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

整个的对住房问题,它也是一个商品问题,它也是一个市场问题,在一定的情况下,市场问题应该交给市场解决,也许市场经济的结果会出现房价的上升。现在在我看来,市场上升的价格不光是商品,不光是住房,所有的商品它都在上升,这个市场价格的上升它是一种必然的一种结果。因为人们的收入在提高,劳动力的价格也在上升,不能说劳动力的价格上升或者人们的收入在上升了,那你再说是商品价格或者下降或者保持原样,这都是不可能的,它是一种市场的必然。要不你就不要实行市场经济,要实行市场经济你就是这样的。

特别是住房,住房是一个刚性的商品,他每一个人都要需求的,他生下来他长大,他就要有一份住房的,对吧?所以这个住房随着人口的增加,随着城市化的结果,那么这一种住房需求这个量是很大的,特别是在中国。几亿人都需要从农村转移出来,融入城市,这个需求量那是天文数字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的上升它是必然的,它是必然的,而且我认为呢,那么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这种价格有利于调节人们的城市结构;有利于投资逐步从大城市向小城市转移,向中小城市转移,向二三线城市转移。[详细]

何刚:十二五规划不能彻底解决保障房问题 要有长期打算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

我们必须认识到,保障性住房问题的解决不是只靠十二五就彻底解决了,我们一定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首先解决最紧迫的,这三千六百万套里,有相当一批是棚户区的改造,因为他们的居住条件是最恶劣的,首先解决他们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逐渐改进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产品,比如从一间房子变成两间,从两间逐渐变成小的三间,这是逐步改善的过程。我相信如果十二五的三千六百万套基础完成之后,中国贫困人群住房就得到了基本改善,这样我们在十三五、十四五的时候,再做保障性住房的升级换代,那样条件就基本具备了。所以,当下我认为它更多的还是解决基本住房保障计划。[详细]

李玲:政府缺少完善的住房制度建设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其实还是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那么现在呢,这个比如限购房,其实这是北京的一个限购,其实一个狠招,我相信它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可能还会逐步的放开,但是他这个狠招,我觉得目前很有效就是他一下子就把你投资性的需求,等于给灭掉了,就不能搞投资了,就是你得住房,当然你可以搞歪门邪道的,但是这个大规模的靠投资,这个北京住房你是不可能的,到上海也不行了,所以我觉得这一招还是很有效的,给止住了。但是长远的,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做好制度建设,要搞明白,该市场的就得市场,不该市场的,政府一定要起作用,不是一个房子市场就说政府什么都不管了,不行,你要做一系列的,就是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在政府有效管理下的,不是一个瞎竞争、瞎搞的市场,我们这个房地产就是一个混乱的市场,那么我觉得应该说政府从这个里面已经吸取到了经验,比如说现在的限购,另外一个就是保障性住房在大量的减,但是保障性住房我觉得目前这个进展,我觉得可能做得比较好的,从目前进展是重庆,一个它的规模,再一个它建制度,因为你又是一套制度的建立,因为谁能做,你的退出机制,进入和退出机制是什么?还有维修,房子是要破损的,你整体的维修,一系列的制度,你要这个做不好的话,可能又会好心办坏事,又会造成很大的社会矛盾。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一方面在建保障性住房,但是更多的还是要做长远的制度安排。[详细]

石述思:保障性住房应该真正分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资深媒体人,工人日报要闻部主任

保障房建设首先这对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它有很强的还帐色彩。怎么讲呢?我们在1998年以后,全面启动了住房商品的改革。而把解决全体人民的住房问题都交给市场化去解决,导致房价一路飙升,人民怨声载道,中低收入在城市里几乎望房兴叹,没有立锥之地。因此,三千六百万住房,是在住房这一民生问题越来越突显,而政府采取的维护社会稳定,弥补十几年住房的盲目市场化造成的民生困境的一个补救措施。而这三千六百万在建设过程中,它会遭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首先地方政府由于土地财政是它的主要财源,它的配合度问题,而且在保障它落实过程中,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以及贯彻落实的问题,这是牵扯到中央和地方的博弈问题。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土地资金能够真正到位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比如说把保障房都设立到边远的地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建起来也是半成品。第二,资金,银行肯定不愿意贷,政府又掏不出那么多银子,所以一些困难地区的地方政府开始探索一些合作建房模式,跟有钱的单位,跟有钱的企业,但是这又会产生新的腐败的温床。因此,整个保障房三千万这个数字,是中央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但是怎样建,建到位,而不是开工到位,建设不到位,是未来的第一个考量。第二个考量,即使这些住房真正的建设到位,还得过一个分配关,能不能真正分配到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手里,而不被一些强势阶层伪装成穷人,把蛋糕巧取豪夺。还有一点,中国保障房的队伍过于丰富,是全世界种类最多的,比如有两限房、有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队伍非常的庞大。而这个庞大背后,也为我们权力寻租等等留下了巨大的真空。因此,未来中国的保障房建设,除了按照中央的部署真正建设到位之外,还有一些深彻的变革需要我们去重视,比如说把保障房的福利性如何真正地靠制度体现出来。第二,把政府和市场通过保障房这次试水,在房地产市场真正能够区分开来,比如说满足住房升级需求或者更高需求的人,按商品,按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通过保障的方式解决。而怎样完成明确的政策界定,也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难题。三千六百万这个数字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而三千六百万背后的一些潜台词,一些相关配套的制度,配套的执行,更值得我们认真地关注。总体我希望这三千六百万保障房的推出,能够真正地分到最需要的人手里,而不被别人巧取豪夺,这是未来最艰巨的考题。[详细]

往期推荐
国人关注点
  • 教育改革
  • 住房保障
  • 外交转型
  • 社会保障
  • 食品安全
  • 三农
  • 文化
网友留言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