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2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国理想”节目在文化、三农、军事外交、社会管理、住房、食品安全、经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等10个领域,通过同题问答的形式,选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视频采访,以期在两会时间为这些问题的探讨上提供知识界精英的声音。
记者:之前我采访过就是协和医院的一些医生,就是当时医患关系很紧张的时候去采的,我们想了解这医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像不像其他媒体说的那样,他们说他们特别辛苦,因为他们工资标准好像是80年代制定的,现在还没变,因为现在物价这么高,然后就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工作已经很忙,并且很多患者、家属都不是很理解,很质疑他的医术,甚至各方面的医德、术德,全方面的那种怀疑,就是他们觉得也很矛盾,就是您怎么看现在目前这种医患关系,这么紧张的医患关系。
李玲:医患关系是现象,就是现在你们采访到包括医生的压力很大,工作都很繁忙,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都是现象,那他们的背后还是我们的体制机制出了问题,其实我们国家其实是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这样一个服务医疗体系,但是我们现在的公立医院不是真正的公立医院,就是每家医院基本上是一个自己自我生存,这个靠创收维持他生存发展的一个,我觉得比私立医院还不容易,但是我觉得从这一系列扭曲的机制上,所以就造成你现在看到的这个现象,那么我们这两年医改,在医保的覆盖面,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就是农村的、乡镇的和社区的是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是医改还没有涉及到公立医院这个大头,而且我们现在医保政策又使得就是说医院得更多地创收,因为它必须要提供服务,才能从医保拿到钱,所以他才能多开药、多服务,这样他才能拿到工资,他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下一步医改应该是要涉及到的是必须要改变我们现在医院的这个运行机制和体制,那么根本上讲就是要把医院现在这样的一个创收的机制把它改过来,医院不应该是创收的,医院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财政,在财政和医保基金的保持,这个维持下,它应该是用怎么想的,用最少的钱给老百姓看好病,但是目前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改革还没有就是包括我看最近国务院常务会的这个都还没下重手在这方面。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养成的这种以药养医、以药补医,以检查、以耗材养医补医的这样一个体制,它的这个利益链已经非常差,这个所以改革上是要促动到一大批利益的相关者,所以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要像当年我们不允许部队经商,要突出这样的一个勇气和决心才能解决问题,否则现在要小修小补的没办法解决。[详细]
易鹏:对于医患纠纷的问题,我认为放到大的医疗体制改革的问题来看,医疗体制改革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都很难改。中国现在近三年中,进行了大部分的医疗体制改革。我认为最关键的,因为医疗它有一个特殊属性,它不能够完全按照市场属性,既然不能完全由市场属性的话,完全用市场化手段来做医疗的话,是会出现问题的。那么在这个解决医疗纠纷问题过程中间,政府不能缺位。就是必须由政府作为第三者来作为裁判。但目前我们存在的问题就是政府往往跟医院站在一边,比如卫生局完全跟医院站在一边,然后就会导致医患纠纷的时候患者往往处于不公平的待遇,在这个时候政府应该站在中立的角度,做一个裁判员。让两个运动员去制约、去博弈,在目前的法制情况下去博弈,这样子就能够妥善的解决。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医疗纠纷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因为患者他感觉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出路。[详细]
记者:当前的医疗体制,一方面是医生疲惫不堪,工作压力特别大。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个患者对于医德医术全方面有一个置疑,形成了一个矛盾,您觉得这个局面是怎样产生的?
夏学銮:这个局面跟前一个阶段我们医疗改革的一个错误导向有关系,当然现在又回归到医疗机构的社会公益属性。但是前一阶段搞得在人民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一种印象了,你不给医生送红包,就不好好给你看病,有很多就是说没有钱你死就活该了,不能进医院。这种印象一旦形成了,再改就很难改。我认为现在进行回归公费医疗,给新农合、大病统筹这方面还是有显著的进步,医患关系有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以前商业化改革导致的一种错误的导向以及形成的一些印象,在人们心目中很难一下子抹除,所以现在需要我们医疗机构、医生继续努力,当然也需要患者的理解,患者家属的理解。有些病情不是说人多就没有办法,医疗机构不够,大家都到那边去,这是慢慢解决的。另外有的说有些病,也不是说一定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一下子就能够完全解决的,这也需要患者的理解跟家属的理解,二者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我们在教育部的课题就是两极分化的课题,其中就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其中就有医患关系,有一个详细的调查报告,有很多的原因。所以现在我们要完全的抹除商业化医疗改革的一些消极的影响,还有一段路要走,要两方面共同努力。[详细]
郑秉文:目前中国的矛盾很多,矛盾点很多,风险很大,你细看过来,所有的这些矛盾,几乎都发生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与公共服务有关的,另一个方面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的,那么与公共服务有关的最大的一个矛盾就是医患的矛盾,那么这个矛盾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出现非常搞笑的这么一个状况了,医院要有警察,医院要有保安,这说实在的,在发达国家,我去年前年到欧洲几个国家,典型的福利国家,丹麦,瑞典,你别说医院没有警察,它的政府也没有警察啊,我们去了好多部门,政府的部,一个警察也没有,就是路边上一个楼,保安也没有,它的政府也非常安全,它的医院也非常安全,为什么啊,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就在公共服务方面,医患等等等等,出现了这么多矛盾,我觉得是不是还是从制度改革上去想办法,来去分析这些问题,来看待这些问题。
翻过来讲,我们很少看到医患矛盾非常尖锐的出现在民办医院里边,你可以去看去,可以去搞个调研,可以看看数据,也就是说什么呢?我们绝大部分的医院是公办的,是公立医院,而我们的医疗的资源分配是不平衡的,我们的最好的医生受雇于我们的公立医院,并且受雇于我们资源最丰厚,条件最好的公立医院,那么医患这种矛盾潜在的原因,是不是有这种社会的矛盾这种原因有关系呢?也就是说社会的深层的这种心理的这种扭曲,这种不满,对社会不满的原因,有没有呢?我觉得是有的,也就是说对社会诸多领域诸多方面的不满,那么他表现在医患方面了,那么在这方面你要是靠警察这个办法,我觉得只是一个治标的办法,治本的办法,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在收入分配制度,这是一次制度,二次分配制度方面下工夫,另外在我们深层次的反腐倡廉方面要下工夫,我们的腐败是不是也是用了重点重罚呢?那么对腐败的这种社会不满,是不是也间接的表现在医患矛盾上面来了呢,那么医患矛盾是不是对社会其他不满的一个爆发点呢,我觉得主要还是一个爆发点,我刚才说的这些完全是深层次矛盾的。[详细]
孙林:每个人都会生病,生完病之后想到的还是去看医生。当你去看完医生之后,你的病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假如你的病好的慢,你的心情十分着急,情绪也会不好。当你的病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你觉得阿弥陀佛,还是到医院好。多少人接受医院的治疗,接受医生的治疗,使自己的身体得到康复,这恐怕是每个人扪心自问的事情,我们真应该客观的实事求是对待这个问题。我们身边也遇到很多这样的事情,很多人都会遇到,自己也会遇到,我前段时间我弟弟病了,医院的大夫真是各个环节十分认真,包括做手术的过程,不放弃,下工夫等等。我们都切身地感受到医院,我们这些人都需要医生,而且这些医生通过他的技术,通过他的服务,让我们得到了健康。我觉得这样的例子每个人都有,很多人,绝大多数人都有感受。之所以对有些医患关系比较紧张,或者对于医生的看法,不可否认,在医疗改革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前面一段时间医疗改革的过程当中,比如说医院里的一些现象,社会可能知道,药品,开药,据说是跟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问题,里面可能有些利益的问题。因此,一加了利益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不会完全按照医患关系,在量上,在一定品种上可能会有些变化。还有一些对患者服务的态度问题,哪怕个别,特别是有些个别医院,假如出现误诊,假如出现什么问题,不负责任,也有个别的管理环节出现问题,并没有诊断对,药没有下对,时间耽误了,话说得不好听,等等这样的事情。在这么多医院,这么多工作者当中出现这样的问题,一点都不稀奇,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患者来说,也许这样的现象,假如算医院的比例来说,是万分之一,在医务人员当中是万分之一,但是对于患者来说他面对的就是百分之百,他当时的心情,一个患者,有病的人和没病的人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他的心情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假如确确实实也有些个别现象,就是责任心不强,就是医院的责任,有没有?肯定有。但是不能把这些东西放大,不能以点带面,不能以偏概全,把这些东西看成整个医院界,整个医务工作者,那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真实的。我们还应该更多的看到,我看前段时间北京电视台都做过,在北京,包括中央电视台的一些主持人都到医院去蹲点,走基层,好像北京电视台也做过记者走基层,媒体,真真切切感受到医务工作者一天的辛劳,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用技术为患者服务的感人的场面,这样的故事也是很多很多的,里面也有很多是值得全社会关心和关心的。[详细]
记者:当前的医疗体制下,一方面是医生疲惫不堪,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难得喘息,一方面则是患者对于医德、医术的全方位质疑,形成了一对吊诡的矛盾,那么这种局面为何产生?而在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哪方面入手更有可能有效化解医患矛盾?现在医院对医患纠纷也采取了很多办法,如警察进医院,聘请警察做副院长,为什么仍旧得不到一个有益的效果?面向未来的前提下,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条解决医疗问题的治本之路?
王志安:吊诡的局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体制不顺,就是说我们现在医院,把它定义为公益性,要保证它的公益性,那儿它就不能市场化,那么医生的收入,就很难通过体制内获得一个合理的报酬。那么他所谓的付出和收益之间不对等,他就会有怨言,他就会采取一些补偿性措施,以药养医,收红包啊,给整个社会造成的观感比较差。那么,从患者的角度来讲,那么他会觉得这个医生对他的服务就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对吧,这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体制方面的原因。
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我觉得媒体在报道医疗纠纷的时候呢,也确确实实起到了一些妖魔化整个医疗行业这样的一个作用。就是凡是医生的负面信息,他乐于报道,那正常的呢,他没有报道价值他认为。那么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刻板印象,这个刻板印象就是所有的医生都收红包,所有的医生只要不给他红包,他要给你使坏,然后呢,看病贵看病难,是因为所谓的医疗市场化的问题,其实我认为这个看法是错的,所以在我看来,就是在体制问题和新闻媒体报道的双重作用下,共同形成这样一种所谓的社会观感,但其实这不代表现实,就在我的经验中,一般的医生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不是一般的公众头脑中间的那个医患关系的形象。那么如何改变,在我看来呢,就是说,医疗改革的方向,还是不能轻易的否定市场化,轻易的否定市场化,会带来非常大的问题。那么一方面,它需要大量的财政收入做后盾,我们中国正在逐渐走向老龄化啊,再过30年,我们会是一个严重的老龄化社会啊,人的医疗支出,主要是在老龄,就是在老龄以后支出的啊。按照今天的财富水平,能够支持,未见得30年以后,你就能支持啊。那么财政支付的压力非常巨大。另外一个,它其实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看病跟我们去到餐馆里吃饭和我们看一场电影,其实本质上来讲都是一样的,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收入来评估,我会接受什么等级的医疗服务。那么如果是说没有价格信号做调整,全部基本上是实行普惠的这样的一种保险系统的话,它会带来一个问题,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个我觉得中国已经开始有这样的一些苗头了,就是我们一方面,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等,城市和村民之间,它不平等,但另外一方面呢,在城市现在随着医疗,这个医疗系统的改革呢,带来的问题是,也有过度福利化的倾向。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方面也需要要警惕。[详细]
记者:还有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医患矛盾,一方面医生觉得自己很辛苦,很疲惫,身心疲惫,患者又不信任,认为医德,甚至技术的失误对人们造成了很多伤害。您认为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石述思:又在说到1998年,是中国特别特殊的年份,不仅启动了房改,也启动了医改。医改过去属于公费医疗,但是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无力承受带来的巨大的财政亏空,于是,我们将医疗改革的公益性改成了市场化,市场化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什么?就是属于大量的中低收入人群遇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医院,全世界最高尚的社会公益组织变成了盈利组织。因此,公众这种声讨之声不绝于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扮演了很重要的体制变革的牺牲品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讲呢?首先,医生身份不明,他是市场的还是政府的?叫事业单位。如果是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如果是市场的,又违背民心民意,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苦不堪言。而且背后还有一个问题,因为中国的医疗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好的医疗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公众需求又特别大,全国人民奔协和,又加剧了医患的矛盾,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这种不平衡的背后是中国医疗保障,乃至国家福利制度不健全带来的。因此,在走过很多年的市场化的弯路之后,我们的政府2009年开始回归公益化的道路,开出了8500亿的大帐单,而且完成了四件事。
第一,它的目标就是构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低水平,广覆盖,什么意思?基本的医疗网点,现在连新农保都在逐渐建立。第二,属于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民的已经初见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还有一个药价被遏制了,医生怎么挣钱呢?靠药,以药养医,现在向以医养医在转轨。第四,公立医院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现在之所以老百姓医患关系特别紧张,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主要卡在了公立医院改革上。
因为中国的医院管理跟高校一样,是行政化管理的,外行领导内行,第二,形不成医患纠纷第三方裁决机制。第三点,腐败现象频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但是要真正变革也很难,会牵扯到特权医疗的问题,牵扯到公务员、事业单位、农民、企业职工四个群体,医保均衡化的问题,统一化的问题,这可不是儿戏,都是需要痛苦的博弈才能完成的。当然了,目前我们也注意到,政府也在做这样的努力,希望能够通过今年的两会也好,通过社会各有识之士建言献策也好,能够缩短医疗从工业化到市场化达成目标的时间,成为解决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的福音。[详细]
陈乃醒:我觉得医患矛盾问题,任何时间,任何时候都存在。那么今天为什么突出出来了,我觉得这个很值得研究,有时候我看了一些材料,看了电视上的一些报道,我觉得很悲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很值得我们思考。这个思考不光是哪些单方面的,有人把这个东西归结于政府管理,或者政府监督的不严,这也许是存在的,但是任何监督它都是有一定限度,任何监督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或者解决所有问题的。也有人把这个归归结为医务人员太贪婪,为了自己的利益。我说这也许有吧。但是不是问题的全部。
我觉得在我们国家无论是个医生医德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传统,我因为有一些原因,我看了一些古代的遗案,这些古老的,他们在行为的过程中那些医德、医术,高明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是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提倡,发扬光大的。但是我觉得像我刚才看,即使那样的话,我觉得也只是他反映了他的一个方面,我们古代的一些医术医德,很高明,很高尚,我觉得只反映那个方面,实际上也有一些,那是不是也有一些坑蒙拐骗的一些庸医呢?肯定是存在的,肯定是有的。
但是,社会崇尚什么,社会宣传什么,我觉得这是应该注意的,为什么过去的那种坑蒙拐骗的那些庸医的事他流传不下来呢?他就是没有得到一些主流意识的这些人的重视,没有得到他们的青睐,他们觉得这些人不足为奇,不用去过分地宣传他。同时,他也就不能够,他们那些作为就流传不下来,不知道啊,人们知道的是什么,就是那些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是这点啊。
所以主流意识,主流媒体,应该给大家什么形象,我觉得这是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在我们众多的医务人员中间,好的医德,高超的医术,我认为是主流,而且是非常多的。有一些事情是非常感人的,应该多宣传,正面的多宣传这些东西。把我们比较好的一面来呈现给广大读者,广大观众的面前,使人们能有一个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来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