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解振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2011年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外界习惯称他做中国“气候部长”。他有喜有怒、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就在此次德班会议的最后一次全体大会上,因怒斥发达国家而备受关注。[详细]
两年前的哥本哈根,解振华很生气:“中国自主采取的行动,没有什么谈判的余地。我跟他们讲,已经谈判了这么多年,公约里要求你要出资金跟技术,到现在为止,资金没有落实,技术没有落实,你有什么资格来跟我提,让我做的更多呢?”因为美国谈判代表的无理要求,解振华也曾拍过桌子。
解振华说,“中国有理,我们怕啥!”在他看来,和外国人谈判,就得要硬气,“你不硬气,不但争不来利益,还得不到尊重”。中国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哥本哈根协议、坎昆协议中各国已取得的共识“应该中国做的,中国都做了”。
拍桌子瞪眼、静默对峙、拂袖离席等国际谈判基本功,过去几年就常用。解振华的大声质问更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是代表中国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和稀泥的。德班气候大会再次拖入“加时赛”后,解振华直言,“这时候还在提新要求,到底是想办成事呢,还是想办砸事?”
解振华抵达德班之后,一个外国朋友告诉他,现在德班会议中心里谣言比会议中心的房子还要多。其中一个就是“基础四国”正在分裂,谢正华首先就在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澄清,“事实终归是事实。”接下来的几天他一直和一些主要国家和利益集团做“解疑释惑”的工作,尽力去弥合各方分歧。
12月11日清晨,气候大会终于宣告闭幕。解振华笑着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大会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做出安排,启动了绿色气候基金……”。在中国、印度等基础四国和其他发展中国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得到了我们满意的结果”。
自抵达德班后,除了六、七个小时的睡觉时间,解振华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大会,小会不断。与基础四国、77国集团、美国、欧盟等的反复多边或双边磋商,让他的两位翻译常常吃不上饭。
解振华经常需要与各国代表团负责人进行磋商,磋商其实就是面对面的交锋,有时候甚至拍案而起,“发达国家该出的钱不出,该做的事不做,最后把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所以在和某一个大国总统谈判的时候,我们拍了桌子,表达对发达国家极大不满。” [详细]
面对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减排义务,解振华引经据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利用数字来证明发达国家要求如何“不合理、不切实和不科学”。解振华的言论,也成为各界获知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立场的最好方式。 [详细]
解振华认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各国政府必须负起责任来,推动整个气候谈判进程。中国在推动会议进程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天,我每天安排12场会面,几个副团长也见了很多国家的代表团,我们做了大量的沟通、协调、实现双赢多赢的工作。” [详细]
解振华指出,《京都议定书》是国际社会气候谈判进程当中唯一一个有法律约束力关于减排的国际文件,“所以必须捍卫,必须坚持,而且要继续《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谈怎样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