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北京人,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极富戏剧性,出生在大清朝的北京、成长在民国时的北平,到英国任教、开始文学创作,回国在济南达到创作高峰,解放后回到阔别的北京,成为“人民艺术家”……[详细]

编辑:黄田园

心中的故乡 手中的笔

“我的第二故乡”

  老舍在其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中,写山写水写城写人,描绘了一个与自己的家乡北平迥然不同的地方。这个时期,他从伦敦回国、赴齐鲁大学任教,文学创作也趋于成熟,达到了高峰期。[详细]


“想北平”

  老舍的另一篇散文佳作《想北平》,抛却华丽的词汇,语言质朴平实,点滴之处都渗透着对北平的思念与迷恋。他的作品有两大标志性特点,一个是北平,一个是基于北平方言的俗白与幽默。[详细]

“这枝笔是我的抗敌的武器”

  老舍的创作始终不离开当时的社会底层人民,表达着他们的生活状态,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更可贵的是在乱世中依然能够对传统文化做出冷静的思考。抗战爆发后,他独自一人走出家门,离开“温晴”的济南,奔赴中国文艺界抗战的中心——武汉。[详细]

人民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时,远在美国的老舍收到了一封周恩来授意、曹禺等老友联名写来的信,立刻决定十三天后启程回国。1950年,在臭水河龙须沟改造工地旁,拖着一条病腿的老舍整整思索了一个下午,后来写出了话剧《龙须沟》……[详细]

人文老舍

五四运动的“旁观者”

谈对待传统道德和伦理:绝对不可以像泼洗澡水一样,把孩子一起给泼出去!

温晴的济南,温情的国民性写作

在济南,老舍的文学创作和家庭生活都进入佳境,他确立了人文主义的立场和态度。

独爱北京味儿

剧作《茶馆》中,北京的风俗文化、市民形象与老舍的故乡情愫水乳交融……

北京的川剧迷

“每逢川剧来京,我和其他的川剧迷高兴得就像过年似的!”

他自己,就是一出戏

“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其实……

不忘老舍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兔年春节前夕,老舍创作的《龙须沟》公演,60余年后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往期回顾

 

网友留言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