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一个新概念,叫“市校合作”,很多网友不了解,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叫“市校合作”?
丁万明:“市校合作”就是在整个农业科技进步过程中创立的,政府和学校建立稳定关系的一种模式,因为我们是市级,所以叫市和校这种合作。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的“市校合作”能带来哪些方面的进步,包括目前承德市什么时候开展这样一种形式,到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丁万明:好,承德的农业科技进步应该说起步还是很早,1989年承德地区地委和省署就鲜明的提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这种战略举措,到1994年,过去是五年就取得特别明显的成效,原国家科委主任宋键同志都提出叫做政府主导、龙头企业参与、双管齐下、成效明显这么一个判断。进入90年代后期,特别是新的世纪以来,我们立足于承德,充分挖掘自然优势这么一个现实,立足于北京高校、科研机构多的这种实际,把引进高校科研机构的科学技术成果,新的研发技术作为推进我们合作的一个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四个方式,第一个方式就是面向农业生产基地,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围绕着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还有高质量的这么一个标准,引进了三百多项技术。应该说对我们整个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特色农产品,尤其是蔬菜、食用菌、肉类、果品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开拓北京市场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现在我们承德的蔬菜一年的产量,去年的产量在430多万吨,其中有60%都销到了北京的市场,应该说这是我们和“市校合作”取得最明显的成功。
还有给你举一个例子,那就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承德定为供首都蔬菜重要的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定了15个生产基地,这15个生产基地生产的符合奥运标准的蔬菜生产技术基本上都是从“市校合作”这个过程中引进的。这是第一个模式。
第二个模式,就是我们着力,着眼于延长农产品的加工链条,提升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已经建了二十几个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有的是科研和教学机构在那儿独立建的,有的是合作建的。这个对推进我们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方说我们的杏仁及露露的系列产品,杏仁杏壳搞的活性炭及其工艺品,还比如我们肉类的花露肉鸡从养殖、加工到深度的开发,产品的深度开发,从分割肉到熟食到调味品,这个都形成了非常好的产业链条。
第三种形式,我们就是和科研机构共同地就种植资源保护,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进行产业的合作,也推动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也使一些承德市优质的种植资源得到了收集保护,有的正在形成我们实际的生产力。
第四种形式,我们就是围绕着建立农民培训的支撑体系,同这些大学进行合作。每年我们都培训五、六十万人次的农民,教师培训也能达到两三万人次以上,应该说效果还是十分明显。
主持人:听完您的介绍,接下来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咱们在选择,刚才您选择“市校合作”的这些院校合作上,我们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丁万明:应该说我们根据实际农业推广的不同层次,注重了这么几个原则,第一个引进技术,要有非常明显的实用性,就是着眼于承德这么大一个区域,不同的产业,还有不同区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选择适合那个地区的相对先进的技术,所以这样就是在选择上着眼于哪个学校有相应的技术,哪个学校这个技术在全国至少在地区领先,我们就选择哪个学校。
第二个我们是注重一个先进性。所谓的先进性就是我们提出的农业的发展的目标是打造绿色有机农业,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使我们农产品的质量切实满足中高端消费的需要,所以我们在选择这些技术上要一定是在全国领先的一些技术。比方说我们的食用菌生产化栽培技术,蔬菜育苗的工厂化栽培技术,生猪有机生产标准的系列配套技术,那都是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这是第二个遵循的先进性。
第三个就是互惠性,就是要使我们市校合作有一个稳定长期发展的基础,我们觉得应该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从承德这一方来讲,应该说农民要受益,龙头企业要受益,从企业,从学校和科研机构来讲,他们也有利于把他的科研成果在我们得到转化,同时也能够增强这些单位教学、科研等能力,当然有的他们也能够得到一些经济上的收益。我们觉得只有实用性、先进性,还有一个互惠性,这三个原则套在一起才是我们选择学校的标准。所以,我们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三十多学多所院校都建立了关系,这是我们选择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