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调整概论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网 记者:郑羽

核心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了苏联较为有利的世界军事政治格局,但战 后初期苏联对外战略的理论和策略没有顺应变化了的情况,因而在很多领域内很快陷入僵 局,甚至被动。斯大林逝世之后不久,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就开始了。调整范围不仅包括对北约集团,而且牵动了对东欧阵营内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的方针政策。
已被0家媒体转载
查看
收藏
  • 开心网
  • 人人网
  • i贴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调查

深度调查|房价普涨背后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手动刷新 更新时间:10:21:50

---------------------------------------------

---------------------------------------------

本文摘自: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网,转引自:《苏联东欧问题》1987年第1期,作者:郑羽,原题:《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调整概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了苏联较为有利的世界军事政治格局,但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战略的理论和策略没有顺应变化了的情况,因而在很多领域内很快陷入僵局,甚至被动。斯大林逝世之后不久,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就开始了。调整范围不仅包括对北约集团,而且牵动了对东欧阵营内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的方针政策。在赫鲁晓夫执政初期,对外战略调整主要侧重于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权衡利弊的策略考虑。1962年加勒比海危机之后,这种调整才楔入了苏美实力对此这一现实因素。导弹危机期间剑拔弩张的对峙及其结果对苏联战略调整的影响在于,它打破了50年代下半期苏联对自己军事势力的过高估计,而50年代下半期开始的理论和策略方针的变化,又与导弹危机的教训相结合,使苏联对外战略才比较全面地演变成了以缓和为特征的和平渗透战略,并且直到1975华苏联武装入侵安哥拉之前一直作为全球战略起着作用。(笔者认为,“缓和战略”在此之后只是苏联对欧洲战略,不再具有全球战略的性质。)因而,可以认为苏联“缓和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54—1564年,理论基础和策略原则提出和实践上表现为“和平渗透”的阶段。②1964—1970年,新战略逐步全面展开的阶段。③1971年初苏共二十四大以后理论纲领和策略纲领全面成熟,并在实践上有所演变的阶段。本文旨在探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战略的理论和策略原则及其具体方针政策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同时试图说明苏联“缓和战略”的起源。雅尔塔体系所造成的战后世界格局,使苏联的影响扩及欧亚两大陆,使苏联成了战前无法比拟的世界强国。然而,这个新时期开始以后,苏联对外战略的理论和策略并没有做出应有的调整;

(一)继续加紧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增强国防能力。理论立足点是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世界市场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战争的矛头迟早要指向苏联。在提高国防能力方面,“大概还需要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也许还要长些”,才会使“我们祖国有了不会发生任何意外事故的保障”。这与战前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战争问题的观点基本上是相同的。

(二)继续建立安全带,这与战前的差别是由直接出兵合并转向帮助当地共产党建立政权,进而组织这些共产党国家的联合政治(共产党情报局)经济(经互会)机构,使这些国家在军事上与苏联一体化,严惩异己力量(如对南共联盟的批判)。

(三)利用大战成果、在非共产党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如驻军奥地利,占据中国东北铁路和军港,作为进一步发展势力范围的准备。同时在苏德开战前占领的别国领土无意归还外,战后又合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地区,东普鲁士的科尼斯堡地区和日本的北方岛屿等。并力图在南高加索边界蚕食土耳其领土。

(四)对美国一西欧集团(1949午以后的北约集团)采取强硬的一体化对抗,对英法和美国不加区分,在外交问题上锱铢必较,寸步不让。同时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如不介入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这与战前对英法和德国不加区别,并极力避免与德国直接冲突大同小异。对西南欧共产党的夺权斗争也以是否会触怒西方集团,危及阵营既得利益来决定取舍,如战后初期,斯大林曾指令法意共产党停止夺权军事行动,1948年初指令希腊共产党停止国内战争,以防英美海军染指巴尔干半岛。这与战争期间为了不触痛英美而解散共产国际又有某些类似。1947年6月,以日丹诺夫在会上讲话为蓝本的共产党情报局成立宣言,更加清楚地说明了一切为保护阵营也即苏联既得利益的战略目的。

(五)对阵营外不发达国家民族民主革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1955年以前,基本上没有给予阵营外国家任何经济技术援助,而且对欧洲以外的共产党国家援助也极少。

总之,可以把斯大林的战后对外战略称之为“阵对抗战略”,这个战略的下列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加速东欧各国共产党政府中掌握全权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实现与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不是靠苏联单独与西方集团对抗,而是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联合对抗,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抉择以保护社会主义阵营的既得利益为原则;对阵营外反帝力量重视:不够,对不发达国家的政策以他们不反对苏联为基本目标。作为当时苏联军事战略的“积极防御”也是建立在阵营联合对抗的基础上的。因而,这时的对外战略实际上是以往的理论原则和策略原则以阵营为基础的战略构想相结合的产物,或者说基本上是把苏联的战前对外战略扩大为战后整个阵营的对外战略。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