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2年09月18日 20:41 关键词: 史迪威 蒋介石 日本 宋子文 二战 罗斯福 远征军

史迪威事件中的蒋介石与宋子文(二)

近代中国研究 记者:杨天石

核心提示:史迪威是个优缺点都很突出的人物。他是中国通,真心诚意地帮助中国抗日,对中国社会、中国军队与蒋介石其人有许多敏锐的认识。他是对中国抗日战争作出重大贡献的国际友人之一。但是,史迪威的性格中也有一些突出的缺点,例如傲慢、主观、急躁、偏激,特别是,作为美国将领,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大国主义的思想和作风。
已被0家媒体转载
查看
收藏
  • 开心网
  • 人人网
  • i贴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调查

深度调查|房价普涨背后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手动刷新 更新时间:10:21:50

---------------------------------------------

---------------------------------------------

 八、是非讨论

史迪威是个优缺点都很突出的人物。他是中国通,真心诚意地帮助中国抗日,对中国社会、中国军队与蒋介石其人有许多敏锐的认识。远征军第一次缅北作战失败后,他在印度训练中国军队,增强了中国军队的作战力。远征军第二次缅北作战胜利,显然与他的训练、指挥有关。郑洞国曾回忆说:史迪威“是一位正直的、很有才华的军事将领。在对日作战问题上,他的态度不仅始终是认真、积极的,而且颇具战略眼光,在指挥上很有一套办法。最难得是是他身为异国高级将领,却毫无官架子,待士兵们十分友善,喜欢同他们交朋友,慢慢赢得了不少中国将士对他的钦敬。”[113]应该承认,他是对中国抗日战争作出重大贡献的国际友人之一。但是,史迪威的性格中也有一些突出的缺点,例如傲慢、主观、急躁、偏激,特别是,作为美国将领,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大国主义的思想和作风。

蒋史矛盾,开始于战略分歧。史迪威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之际,中国远征军刚刚入缅,人地生疏,英国在缅军队则根本没有斗志,在这种情况下,就急于要求中国军队对日军发起强力进攻,是其不妥之一。蒋介石和中国将领与日军作战多年,熟悉日军的优势和特点,反对贸然进攻,后来又反对在缺乏盟国有力的支援和协同下由中国军队孤立作战,求稳防败,有其合理性,但史迪威却视之为“卑怯”,由此对蒋介石和中国将领的抗日积极性作了过低的估计,是其不妥之二。中国入缅军初战失利,史迪威擅作主张,未经请示就决定向印度退却,途中环境恶劣,给养困难,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过大,史迪威完全缺乏自责,是其不妥之三。

中国与美国、英国等共同抗击日本侵略,是同盟国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关系。蒋介石、宋子文等人期望尽可能多地得到美国的援助,但是,同时又不能容忍对中国的任何歧视,要求待遇平等,能和英国、苏联等受援国一样,自己掌握租借物资分配权,也有其合理性。当时,中国有关机构腐败严重,蒋介石又歧视和排斥中共所领导的抗日部队,因此,史迪威等应该也完全可以坚持对援华物资分配的建议权和监督权,但是,史迪威等却坚持援华物资是美国人生产的,必须由美国人分配,中国人无权过问,这就是大国主义的作风了。史迪威批评蒋介石是“一条贪婪、偏执、忘恩负义的小响尾蛇”。其中所说“偏执”姑置不论;说蒋“贪婪”,无非是指蒋对美援的不断争取;说他“忘恩负义”,则是典型的“施主”的“恩赐”心态。

抗战时期国民党领导的军队确实存在着较多问题,需要训练和改造,蒋介石对军队的指挥也确实有不少问题,需要改进、改革,但是,史迪威作为外国人,不应越俎代庖,大量任用美国军官来控制和操纵中国军队,更不应图谋全面掌握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甚至制订暗杀计划,企图除去当时还是中国政府和抗日领导人的蒋介石。1943年10月之后,中国军队两面作战,既需要迎击日军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1号作战,又需要开辟缅北、滇西战场,应付为难。在这一情况下,罗斯福听信史迪威、马歇尔等人的意见,利用中国军队在河南、湖南等地的失败,要求蒋介石将中国军队、中国战场的全部指挥权交给史迪威,自然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军权是国家权力的核心部分,也是蒋介石集团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命根子。蒋介石坚决抵制罗斯福的要求,甚至不惜为此与美国决裂,独立抗日,既反映出蒋介石思想中的民族主义成分和他性格中的倔强一面,也反映出他充分懂得,维护军权对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性。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史迪威于对蒋介石集团失望之余,寄希望于中共,主张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援华物资中应有中共抗日部队的份额,并且建议将胡宗南的部队调往抗战前线。这些主张都是正确的。蒋介石对此采取疑忌和反对态度,是其反共思想和立场的必然表现。

宋子文是史迪威来华的促成者,但又是撤回史迪威的最早提议者,为此,他在美国斡旋疏通,一旦撤回有望,而蒋介石却临事而惧,改变主意,由此引起两人间的巨大冲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蒋介石有意冷落宋子文,甚至连开罗会议也不让作为外交部长的宋子文参加。但是,蒋宋之间毕竟基本观点一致,利害一致,在宋子文上书“悔过”之后,蒋介石就原谅了他。此后,蒋宋合作,共同促使罗斯福作出了召回史迪威的决定。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