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2年09月12日 23:22 关键词: 琉球 琉球王国 日本 萨摩 二战

琉球王国兴衰:中国海洋朝贡体系扩张与收缩

中国经济网 记者:谢韫

核心提示:明朝成立之前,琉球本岛存在着三个分立的政权:位于琉球本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南山政权、中山政权和北山政权。公元1368年明朝成立后,这三个政权分别向明朝提出了朝贡的要求。
已被0家媒体转载
查看
收藏
  • 开心网
  • 人人网
  • i贴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调查

深度调查|房价普涨背后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手动刷新 更新时间:10:21:50

---------------------------------------------

---------------------------------------------

 两属时代

此后,在与明清两朝和日本之间周旋的琉球,尽力为自己营造着生存空间。公元1620年,尚宁王在被掳日本的奇耻大辱中去世。尚丰在萨摩一手策划之下登基成为中山王。公元1633年冬天,尚丰遣人入明朝,进一步向奏请二年一贡。崇祯帝“嘉其忠顺,悉许之”,这也意味着琉球国将作为中日两国的“津梁”而在日本的虎口中得以保留。

公元1673年,清康熙年间,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甫王尚之信、以及福州的靖南王耿精忠发动三藩叛乱。此消息由琉球经由萨摩传到幕府。1676年6月,靖南王耿精忠派使者来到琉球要求提供硫磺。幕府通过萨摩通知琉球,准许提供。但是,琉球最终没有按照幕府的指示将硫磺运给福州的叛军。琉球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得到康熙嘉许,自平定三藩之乱后,清廷对琉球国恩赏有加。直到尚敬王时代亦然。在十九世纪之前,随着清王朝走向鼎盛琉球开始复兴。

公元1844年3月,法国人的舰队来航,要求与中山王府缔结传教﹑贸易条约。对于法国人的要求,尚育王对此手足无措,遣使将此事报告清廷。结果只得到几句无关痛痒的抚慰之辞。公元1847年,尚育王病逝。次年,年仅5岁的尚泰,也是琉球尚氏王朝的最后一位中山王即位了。

1853年5月26日,美国总督贝理的舰队离开日本江户湾,顺道来访琉球,要求通商。得到清廷指示的中山王府准备像上次拒绝法国人那样对待贝理的要求。但是,美国人比法国人更加强悍,未及尚育王答复,贝理就率领200人荷枪实弹的军队登陆,在首里城下等候答复。中山王府见无法搪塞,遂如日本之例,答应明年答复。次年3月,贝理舰队再次出现在江户湾海面,日本幕府已经无法敷衍了事,不得不与之谈判,签订了《日美友好条约》。中山王府自然不敢再拒绝,也于同年的7月与贝理签订了《琉美修交条约》,同意了贝理的通商要求。在之后,琉球分别与法国﹑荷兰签署了类似的通商﹑传教条约,被迫向西方列强开放国门。

此后,清廷忙于应付英法联军的侵略和国内的太平军起义,自顾不暇,一直没有册封尚泰王。直到1864年,尚泰王方遣人捧表进京,请求册封。公元1866年,清廷始遣使谕祭故王尚育,袭封世子尚泰。
日本并吞

而此时的日本,一场大变也在酝酿当中。1868年9月8日,日本新政府改元明治。作为外国的琉球,也于11月21日收到日本方面颁发的天皇诏书。1871年,废藩置县开始在日本执行,作为藩国之一的萨摩被改为鹿儿岛县。但尚泰王没有察觉出有任何不妥,继续以一独立王国君主的姿态,冷眼旁观,似乎变革与己无关。

1872年,东京政府授意鹿儿岛地方当局,要求尚泰王遣使节庆贺明治天皇登极。尚泰王根据日本方面的要求,派遣伊江王子尚健出使日本,晋见明治天皇,此时,日本外务卿当众宣读了册封琉球中山王尚泰为日本琉球藩藩王的诏书。伊江王子等人闻之大为吃惊,但是终究无可奈何。

日本吞并琉球国的过程,在日本史书中称琉球处分。但此时日本羽翼未丰,恐怕做出太大的动作会引发与清朝的冲突。所以日本对此事不敢过份张扬,故而一边仍然授意尚泰以清朝册封琉球国中山王的身份向清朝进贡,一边紧密锣紧鼓地进行接管琉球的事宜。为了应付清朝,日本政府可谓绞尽脑汁。1871年,宫古岛渔船漂流到台湾,登陆后与当地土著发生流血冲突。以此为借口,日本发动了侵略台湾的战争。1874年与清朝签订《中日北京台事专约》,迫使清朝默认了日本对琉球的宗主关系。

1875年,日本政府命令尚泰停止向清朝进贡,将驻福州的琉球馆使节撤回。琉球对日本的诸多要求一一唯命是从,但是对于断绝与清朝的藩属关系却坚决抗拒。鉴于琉球不肯轻易就范,1879年3月,日本军队连同警察进驻琉球,接收琉球所有政府文件﹑册籍,宣布废琉球藩为冲绳县,尚泰王被废。残酷地镇压亲清的王族。一部分王族以及有志之士侥幸逃往中国,继续从事恢复琉球的政治活动。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