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勿让“国学天才”成高招牺牲品

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总分比陕西一本录取线低了6分,而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对他的要求是“达到一本线”。八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孙见坤这个国学“天才”,然而陕西省招办一直立场强硬,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详细]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末龚自珍的这句话,在跨越了一个半世纪后仍然震耳发聩、引人共鸣。一个橡皮图章就可以对8位教授的举荐弃之不顾,就可以让一个国学“天才”被“逼”进法学院,孙见坤的经历让人不由的反思:现行的招生制度,是在发现培养人才,还是在扼杀埋没人才?


天才被卡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改革两难

复旦与陕西招办的招生权力博弈

自主招生还处于尝试阶段,虽然只是很有限的自主,但已经影响到了传统的招录格局和权力分配。如今部分权力分到了高校手上。权力被分走了,这当然是地方招办很不舒服的,于是,就有了卡人的冲突。


其实复旦等高校在地方招办前的小心谨慎,不敢得罪地方招办,正如复旦招办所言,并不愿意和陕西省招办“搞得太僵”。来年招生,大学和地方招办的博弈还会继续进行。[>>详细]


“国学天才”的悲剧体现自主招生两难

在我国,大学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也由此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从教育发展看,大学只有自主办学,才能使学校具有灵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语),没有办学自主权的大学,只能失魂落魄;而另一方面,把办学自主权交到缺乏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的办学者手中,人们担心,极有可能被乱用,教育的公平将失去保障。[>>详细]


从孙见坤同学的录取结果可见一斑,高校并没有真正选择学生的权利;而公众之所以质疑,是由于获得有限自主权的高校,并没有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公众对高校的有限自主权,也不放心。


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陕西招生办:虽没有错,但不够开明

因高考成绩比陕西一本录取线低了6分,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本身确实合情合理,陕西省招办的拒招理由,似乎也挺有道理,一是有规定,他们严格执行规定;二是害怕破格会撕开规定的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会接踵而至。


但这两个理由都可以商榷:规定是为了防范腐败而非卡住人才,当教授们证明这确是个人才,与关系和条子毫无关系时,规定当然应灵活把握。“破格会让规定开了坏头”也是不必要的担忧,这种公开透明、经得起阳光考验的破格,不会给腐败开口子。[>>详细]


复旦大学:虽未能破格,却仍可变通

这事没有必要在是非上争什么曲直,也没有必要多费唇舌,媒体更没有必要炒作。说白了,不就是录取不录取的事吗?复旦大学、陕西招办都是聪明人,原则都可以坚持,而只要复旦大学与山西大学法学院协商:给孙见坤办理转学手续即可。假如有违“一年后才可以转学”的规定,孙见坤也可以借读于复旦,或者在山西大学法学院学一年法学课程,丰富些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未尝不可.......


国学天才:不上复旦,也可以学国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孙见坤对国学的兴趣自小便有,在现行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仍能被大学教授盛赞“万里挑一”,因此,能不能上复旦对孙见坤来说其实并不第一位,更重要是的是如何将这一兴趣始终如一的坚持下来。


三轮车夫蔡伟只有高中文化,仅靠自学,十多年下来,居然成就了深厚的古文字研究造诣。因此才会被教授慧眼识才,直升复旦博士生。如果孙见坤可以将国学作为自己将来的人生目标,又何必一定非得上复旦呢?


饱受诟病的招生制度必须改

以分数选才和按能力选才割裂

问题的根源,依然在于招生制度的僵化,是以分数选才和按能力选才割裂下的对立与冲突。学术和教育讲求因材施教,自然,有资质和潜力的“潜力股”,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很容易塑造成型;制度讲求刚性,如果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定标准,那么就只能以此执行,除此之外的特例和优先,都容易导致秩序的混乱。[>>详细]


“偏才”、“怪才”不受青睐

国学“天才”被“逼”进法学院,说明当下的自主招生制度完全走了样子,有待于完善,这就要求对高校的自主招生权力更加明确,对招办在自主招生中的权力也应当明确,从而让自主招生权变得更明确,更具操作性。当下高校之所以在自主招生上缩手缩脚,除了教育体制本身形成的“惟成绩论”因素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腐败,只有刚性的成绩才更能杜绝招生工作的腐化现象,保障招生的公平性。[>>详细]


招生机制之外建立一种新机制

我们需要于现有的招生机制之外建立一种新机制,这种机制由大学的公信力、教授的清誉作为基本保障,使得大学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招生录取。但是,为了确保招生公平,又必须设置一整套完善的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让公众、媒体和相关部门都能够对这种招生实施有效的监督,也只有这样,高校招生才有可能实现选拔“天才”和录取机会均等的有机融合。[>>详细]


网友表态

“国学天才”该不该破格录取?






不该



今日点击
联系我们

责编:张鑫
联系: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频道
-------------------------------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点题

“一考定终身”的魔咒仍旧没有破除,教育需要公平公正,但墨守程式化的条条框框同样也是一种不公的体现。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