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中国视频 >

[视频]央视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第十集:《阔步前行》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8日 21:3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排行榜 排行榜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channelId 1 1 2 5766d60f59cd45eeb29669bcd7ac95c4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李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在抗击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我们的党、政府、军队、人民用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战胜了困难、经受了考验,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比的优越性。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灾区恢复重建如火如荼。

  一条条道路穿山越水,一座座校舍拔地而起,一间间安居房落成入住,一张张面庞重展笑颜……

  具有浓郁羌族文化特色的北川新县城在安昌河畔拔地而起,青海三江源水源涵养区恢复重建稳步展开。一个更加秀美的新汶川、新玉树、新舟曲陆续出现在世人面前。

  比来自自然界的风险和考验更复杂、更险象环生的是来自经济领域的考验。

  2008年9月,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蔓延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冲击力之强,影响程度之深,历史罕见。

  中国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许多企业遭受了很大的困难。2009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下降了21.8%,不少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回家。

  从中央到地方,都快速行动起来,积极应对这场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央领导同志到基层进行了密集的考察调研。

  中央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形成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明显成效,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张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中央提出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是一个统筹兼顾的计划。在这个一揽子计划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资占中央政府投资的一半以上。两年多的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措施也是有力有效的。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2010年2月初,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专题研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

  这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把应对危机作为一种机遇,顺势而为,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危机的压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国际合作。我们采取的行动获得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认可,我国经济在寒冬中一枝独秀。一个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中国,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危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希望、信心和勇气。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规划了未来5年我国的发展蓝图。会议鲜明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我们党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条件下,作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这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王梦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通过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能够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就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指导下,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有序发展、民众安居乐业,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政府迅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稳定金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内地同港澳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支持开展对外交往,取得了明显成效。

  随着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两岸关系也开始书写新的篇章。

  2005年4月到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分别会见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领导人。

  2008年,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的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了历史性转机。两岸政党高层接触频繁,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重新握手协商并相继签署多项重要协议。

  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基本实现,“三通”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时隔不久,大熊猫“团团”、“圆圆”运抵台湾,与广大台湾同胞见面,不仅带来了13亿大陆同胞的祝愿,更拉近了两岸民众的距离。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深刻阐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张,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

  2010年6月29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这是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的一个里程碑,两岸经济关系从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王毅 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主任】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展望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两岸最终统一将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新中国迎来60华诞之际,人民军队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徒步方队豪迈整齐,装备方队威武雄壮,战机呼啸飞过广场上空……

  经过80多年的发展,人民军队基本形成以新型主战装备为骨干,电子信息装备和保障装备相协调,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此次受阅的武器装备全部为我国自主研制,90%为首次亮相。

  2009年,人民海军、空军也先后举行60周年阅兵,向祖国和人民汇报60年建设成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人民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裁减军队员额二十万任务顺利完成。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提高。

  大力发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践行“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进入21世纪,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长风浩荡,洪波涌起。辽阔的太平洋,海天万里。2011年1月18日至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中美双方一致同意,致力于共同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外交活动,推动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继续稳定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入快速发展,中国同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同新兴大国的合作日益深化。

  中国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在全球重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共产党积极同各国政党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关系和人民友谊的党际关系,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党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形象。

  今天的国际舞台上,中国领导人的身影更加活跃,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

  时代在发展,世情、国情、党情在变化,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没有变,始终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努力没有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