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1、《杨立学讨薪记》事件回顾
【记者归来】:各位观众朋友您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社区中心《记者归来》栏目,我是汪昂。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劳动大军,他们对城市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地保护,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无故拖欠。关于农民工讨薪难的热点问题,一直也是我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天我们请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雷飚。欢迎您的到来。首先请您跟我们广大观众打个招呼!
【雷飚】:各位观众好,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雷飚,在去年年前我参与了走基层活动,制作了《杨立学讨薪记》这期节目。
【记者归来】:《杨立学讨薪记》是您一手制作、策划、参与的一个节目,能不能先简单介绍一下,回顾一下这个节目的内容。
【雷飚】:首先我只能说是《杨立学讨薪记》的一个主创人员之一,对电视来说,它确实是需要一个集体的智慧,从前期策划到拍摄,我们需要摄像,到后期制作、后期包装,它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杨立学讨薪记》这期节目讲述的是一个来自四川大巴山深处的农民工杨立学,他在西安打工半年一直拿不到工钱,又遭遇到自己的财务包括现金丢失,老母亲病重等这一系列的变故,然后好心的工友无私地帮他度过了难关,还有我们的劳动监察部门,我们的建委等部门一厅式办公解决农民工欠薪的问题,在这样新举措的帮助下,最终拿回了工钱,回家跟老母亲团聚的一个曲折的经历。
2、找到杨立学很偶然
【记者归来】:您在选择拍摄目标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杨立学这样一个人?您跟他当时见面的渊源是什么?怎么选择他作为拍摄者?
【雷飚】:应该这么说,《杨立学讨薪记》这种选题,首先是我们选题的策划,每年到了12月中下旬的时候,农民工欠薪一定是社会焦点,各大媒体都会关注它,我们也不例外。
在12月中旬,我们社会新闻部就派出了好几路记者分别去了广东、四川、河北、北京等等还有其他的省份,也包括陕西在内,派了好几路记者寻找个案和人物。杨立学这个选题它的确定,其实源自于我们台里新闻联播播的一期节目。当时我们负责值班的新闻中心副主任杨华老师。他刚好看到了西安这条新闻叫做西安市一厅式办公解决农民工欠薪。他看了这条新闻以后,跟我们台领导建议,说这个选题应该值得挖掘,可能能够拿出一个像样的走基层报道。因为杨华主任一直负责走基层报道,这个任务然后就布置到了社会新闻部,最终交到了我的手里。我接受任务到了西安以后,花了好些时间去翻各种各样的案卷。包括下工地,走访农民工,确确实实一直没有发现特别满意的拍摄对象。直到有一天,我们约好了一个欠薪案的当事人在工地上见面,就在我们从劳动监察支队刚刚出来的时候,迎面走进来一个人,这个人什么模样呢?头上戴一个帽子,一脸的络腮胡,身上的衣服说实话破烂不堪,脚上穿的一双胶鞋,就像原来老式的解放鞋。浑身到处都有水泥留下的印迹,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因为当时我们和他擦肩而过,那天下午在工地上和别人聊了大半个下午,没有什么收获,就在聊的过程当中,我的脑海里面反复出现的就是在办公室的那个形象,一脸络腮胡,因为他的特点非常明显,而且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记者归来】:什么意外的发现?
【雷飚】:当天下午我们约的当事人我们聊了以后,虽然我觉得他不是一个满意的拍摄对象,但是出于礼貌我们会闲聊一下,这个时候就聊起了在监察支队办公室见的这个人,结果没想到他是这同一个欠薪案的当事人之一,他名字就叫做杨立学,这就是跟杨立学的第一面。
3、拍摄杨立学讨薪并不顺利
【记者归来】:其实在整个拍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的是,呈现出来的画面是一个完整的片子,但是你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你作为一个拍摄者的角度,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包括之前我们了解的是杨立学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但是您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最终您怎么样跟他达成认识上的统一的?
【雷飚】:应该说从讨薪记这个节目,从选题开始说实话我不是特别看好,为什么呢?通常意义上来讲,讨薪这种选题我们都会把它归到舆论监督类的选题,而按照我们走基层报道的要求,有几个要求非常明确,第一,主题必须鲜明、积极向上,要正面引导舆论。第二,必须有人物,有故事,而且必须是故事化的表达,从体量上要求,一般要求5到7集,每集片子5到10分钟,这么大的体量,但是这个题材对很多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来说,除非说是推出了什么新举措或者是说就某一个具体的欠薪案已经解决了,可能要发钱了,然后大家热闹一下,除非这两种情况,否则一般不愿意媒体介入的,节目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实际上一般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他们并不是很乐意去配合你做这样的节目。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个节目的播出,按照我们台里走基层的计划,那个时候新春走基层已经开始启动了,我这个节目是在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里面要推出,按照排播,刚好是年前的几天,年前那几天去播一个农民工讨薪的敏感题材,说实话我是一点都不看好,我甚至觉得拍回去能不能播还是一个问号。所以第一是题材,当时我心里没底,或者说我是硬着头皮接了这个任务。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回到您刚刚问的杨立学,头两次采访杨立学,进展特别不好,杨立学看过电视的人都知道,他外表本来比较硬,采访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他一直绷得特别紧。
【记者归来】:是紧张还是心扉锁住了你进不去?
【雷飚】:两个都有,第一,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有一个摄像机天天对着他的时候,他肯定不自然。第二,一个记者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要把他的痛苦,他的经历,他的窘迫全都呈现出来,特别是我们节目要求这个人物一定是要立体的,丰满的,他不是一个苦大仇深的孩子,也不是英雄形象,他是立体的,甚至按照我们领导说的就是“有毛刺的人”。刚刚拍摄的时候就感觉特别不顺利。
4、杨立学曾给灾区捐款500元
【记者归来】:整个过程走基层实际上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您也一直跟这些农民工兄弟待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路走来,您现在总结一下您拍摄的这些农民工,您接触到的这些农民工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雷飚】:如果用几个词来总结的话,不管是杨立学包括他的工友,在他们身上我们还能看到最质朴的那种善良、孝顺、纯朴,包括古道热肠。
【记者归来】:善良,我们先说善良,杨立学这个人生活已经很窘迫了,从片子里面看到,他的老婆去世了,他没有孩子,只有一个年迈的老母亲,老母亲还一身都是病,他在外面也没有挣到钱,但是他却依然决然在地震的时候捐给了灾区500,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您第一时间还去验明了这个事情的真伪,您是什么感受?
【雷飚】:对,当时杨立学告诉我汶川地震的时候,他捐了500块钱,说实话当时我不是太相信,一个是本着对节目负责的态度,我需要去求证一下。另一方面我也想证实老杨是不是有夸大的成分,但是事实证明,因为他跟我说的是有名有姓,在什么时间,什么工地,谁的工地上捐的钱,所以我特意问了,确实是那么回事。
我觉得不光是杨立学,我们很多农民工身上确实有那种善良在里面。老杨跟我说的原话,我们采访中节目中也展示了,他说我是一个社会主义公民,我作为一个公民在汶川地震这种大自然大灾害面前。
【记者归来】:他也要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雷飚】:而且他特别强调,他说如果是别的自然灾害,洪水,一个小的泥石流,可能只是说把房屋冲毁了,水利设施冲毁了,可能吃还不是问题,或者是说投亲靠友也不会那么大面积的没地方住,吃、住相对好解决,为什么汶川地震他要捐500块钱?因为他觉得吃、住、行都没办法解决了,面对那么大的自然灾害,他觉得作为一个公民,他理所应当地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或者义务,他捐了500块钱,他说这对我来说我无非就是多上几个班,多出一点力,但是有一点让我很感动,那个时候他一个小时的工资是6块钱。
5、杨立学为讨薪 曾爬上吊塔
【记者归来】:刚才您说到善良、孝顺、纯朴,我记得您写了一句话“人家在演别人,他却在演自己”。包工头要离去,他抱着包工头的腿,想要讨回自己的工钱,而他的工友们陪着包工头一起演戏,别人都看出来了,他没有看出来,您印象深刻的是哪个环节?
【雷飚】:目前讨薪这种状况,我们去西安是跟西安市劳动监察支队对接的,他们负责给我们提供线索,提供采访的方便。因为到劳动监察部门处理的这些案件,应该说之前农民工也好还是大大小小的包工头也好,他能想得出来的要钱的招都使完了。比如说杨立学,我们片子中没有展现这一部分,杨立学在我们看到他之前,就前些天,他爬上了6层楼高的塔吊,在塔吊上待了4、5个小时。晚上寒冬腊月的时候,因为爬塔吊都没有把工钱的问题解决,所以一步一步才会走到了到劳动监察部门来处理。
但是,一般情况下就因为爬塔吊或者是上街游行堵大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其实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积极处理。但,是到这个时候应该说,很多农民工在这个时候都被劝回去了,因为不管是欠薪方也好,还是政府相关部门,包括地方政府在处理的过程当中,都会给一些承诺,然后做思想工作,把大部分的农民工劝回去了。真正到最后在劳动监察支队来要钱的,真正是农民工身份的人其实已经不多了,绝大部分都是一些我们说的建筑劳务公司下面的大大小小的包工头。
【记者归来】:其实老杨这种行为我们还是不提倡的,作为农民工来讲还是要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去爬塔吊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过激行为,我也希望这些农民工不要再做这样的举动了。相关的部门也会意识到这种问题的存在,包括每年的两会,实际上农民工的问题一直都是我国人大代表也好、政协委员也好提案议案上都有所展示,大家都在关心这个问题,想办法解决。您刚才也说到了纯朴、善良、孝顺,片子当中杨立学哭了两次,在出租车上,他打电话就哭了,母亲对于他来讲意义很重大。你也跟随他去了他的家乡,看见了他的母亲,包括他拿到钱以后对母亲所做的一切,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雷飚】:杨立学的善良、纯朴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杨立学最让人感动的,最能打动观众的应该是他的孝顺,杨立学哭的那两次,可能印象最深的是在车上面那一次,那个时候他为什么会哭?就是前面说的爬塔吊工资也没要回来,更重要的是他之前找他的班组长借了3千块钱,这个是准备给母亲寄回去治病的钱。因为杨立学自己身体也不好,他的气管是有问题的,这3千块钱他花了200块钱给自己治病拿药。所以他一直想打点零工把这3千块钱凑齐了,然后再给老母亲邮回去。结果他们一直在原来的工地上住着,完工半年了一直在那儿住着,结果强行被人给赶了出来。
6、建筑行业欠薪问题十分复杂
【记者归来】:您跟杨立学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知道杨立学的事件曝光以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工钱也拿到了,他的权益也得到了保护,但是还有很多人的权益没有得到保护,他会把您当作恩人吗?还是朋友?
【雷飚】:我一直不这么认为,第一,做《杨立学讨薪记》的过程当中,很多人问,说你们为什么不捐点钱,把他的问题解决了,结束他的讨薪之路,但我为什么没那么做?我们可以这么去做,但是我想除了杨立学之外,还有张立学、王立学、赵立学,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在讨薪的路上,我们如果不是去促进制度性的解决方案出台的话,做这个节目就失去了意义。第二,和他这么长时间相处以后,我个人感觉,我们更像朋友,我从杨立学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他们最真实的一种生存状态。所以我觉得帮杨立学一个人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应该是帮像杨立学一样的在外打工的农民工。
【记者归来】:这些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真的是有情有义,我看到一个画面,杨立学当时被撵了出来,当时他的工友毅然决然选择地收留了他,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给他,这些农民工其实都很纯朴,那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您觉得在整个劳务公司也好,建筑公司也好,包括其他的整个流程当中,农民工其实很老实,大家觉得很好欺负他们,您觉得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雷飚】:这跟我们现在整个建筑领域目前生态链是有关系的,我个人感觉它就像一个金字塔,塔基,最底层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它的上面是大大小小的班组长,班组长上面是包工头,包工头再上面是建筑劳务公司,建筑劳务公司再上面是各个项目建筑公司的项目部,还有建筑公司,还有总承包企业,塔尖是投资商、开发商、建设单位。农民工在金字塔的最底层,整个生态链从农民工往上数,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工资的及时足额兑付。
7、农民工欠薪问题普遍存在
【记者归来】:刚才您也谈到了杨立学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还有张立学、王立学,您在报道之后很多农民工朋友也是围着您想要通过您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那个时候您什么感觉?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吗?感觉自己其实力量很渺小,您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雷飚】:在杨立学这个个案得到解决,工资发放的当天,同一个工地的另外一个劳务公司的农民工又上了塔吊,也是这一天,但我们把农民工这个案子相关的需要拍摄的东西拍完了,我们准备去拍其他的东西的时候,我们被农民工,当然这个农民工是所谓的农民工,这里面有大大小小的包工头,也有个别的农民工围着我们不让走,说的是不帮我们解决问题,你们就不能走。
某个程度上说明了现在整个建筑领域农民工欠薪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包括前期杨立学那个案子,我们节目中已经展示出来的,它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各种各样的情况也很复杂,现在有一种倾向比较严重,就是劳务公司和大大小小的这些包工头打着农民工的旗号,实际上要的是他的工程款或者是要的是他的利润。所以我觉得现在作为我们一个媒体记者去做这些相关的节目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去甄别,也就是说按照我们现在走基层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话,我们的记者既要看到我们农民工的苦,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出的努力,另外还要善于鉴别有些人确实是想浑水摸鱼。
8、电话连线杨立学:今年不打工
【记者归来】:这个问题不但是希望农民工朋友自己在选择一些劳务公司的时候,需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同时也需要我们有关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农民工朋友拿到钱回家过年,因为在中国回家过春节真的很重要。杨立学通过这个事件报道之后,他的生活我们刚才也说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他现在到底过得怎么样?我想您也想跟他聊聊,今天节目我们有机会连线到杨立学,我们来接通他的电话。
【记者归来】:喂,你好,杨立学吗?
杨立学:我是。
【记者归来】:您好,我们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社区中心的《记者归来》节目。您好。
杨立学:您好。
【记者归来】:年前我们新春走基层的记者雷飚,您还记得吗?
杨立学:我记得。
【记者归来】:你们聊一聊好吗?
【杨立学】:好。
【雷飚】:老杨,我是雷飚。
【杨立学】:你好。
【雷飚】:您最近怎么样?
【杨立学】:现在基本上还可以,我在家里基本可以。
【雷飚】:今年还准备去西安打工吗?
【杨立学】:今年不去了,今年不出门了,年纪大了,我不敢出门了。
【记者归来】:下一步你有什么打算没有?还是就在家照顾老母亲。
【杨立学】:就在家里照顾老母亲。
【记者归来】:当地说给您的家乡修路,修得怎么样了?
【杨立学】:…
【记者归来】:能不能这样总结,您现在的生活还是挺好的?家里母亲的身体还好对吧!
【杨立学】:母亲身体基本差不多。
【记者归来】:好,也祝您在龙年里面老有所得,老有所医。好,谢谢您。
8、深入基层对记者是一次洗礼
【记者归来】:真的能感受到一个渺小的个体在受到大家关注的时候,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一个变化,其实一路采访过来,我觉得咱们不妨总结一下您的心路过程,您觉得在这件事情上,对于您的记者生涯来讲,得到了哪些洗礼,业务素养上得到了什么样的提升呢?
【雷飚】:从《杨立学讨薪记》这个节目整个拍摄过程来说,我自己感触最大的应该是说视角和心态的一种转变,我觉得在确立杨立学作为我们节目的主人公这个过程,首先是我自己得到了一次洗礼。总结下来,我们只有把视角放下来,把心态沉下去,不要做一个急于完成报道的记者,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采访对象才可能向我们的记者敞开心扉,我们才可能拿到最真实的素材。
也就是说只有推倒自己心里的墙,走进老百姓的窗,那个时候才会有真实的拍摄对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通过这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你能发现我们很多传统的美德在民间、在基层,在最普通的老百姓身上那种丰厚的积淀。可以说通过走转改,我的心态、我的视角甚至说我的身段,我知道了我必须放下去,我们只有沉到社会的最底层,不光是说我带着本子,我带着笔,或者我带着摄像机走到了老百姓的身边,我就真正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其实不是那样,技术上可能我们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不能真正融进去,你是听不到老百姓的声音的。
【记者归来】:虽然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但是没有心与心的交流,还是无法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您总结的整个走基层的报道,我相信走转改对您的新闻的生涯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接下来您有什么样的打算?有什么样的规划?
【雷飚】:《杨立学讨薪记》是一个过去了,我是一个做调查的记者,原来是认为天天在基层,天天接触的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但是现在发现还是不够,零与零之间的距离都不够,必须心贴心,你必须和他的心一起跳动,你才能知道他们的所急、所想。新的一年我觉得我还会继续去关注农民工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民生需求,只有这样可能才能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出来。
【记者归来】:好,节目的最后我们希望通过您的报道,让更多的农民工能够走出现在窘迫的困境,过上幸福的生活。感谢您的到来,同时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以上就是本期《记者归来》所有的内容,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