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2年12月04日 13:56 关键词: 南京市 救助管理站 人性化

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救助更加人性化

央视网 记者:沈玮

核心提示: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拥有550床位,其中400张成人救助区是2006年建成使用的,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是2010年刚刚建成投用,设备设施都很完善。
已被0家媒体转载
查看
收藏
  • 开心网
  • 人人网
  • i贴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调查

深度调查|房价普涨背后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手动刷新 更新时间:10:21:50

---------------------------------------------

---------------------------------------------

央视网特稿(网络新闻联播记者 沈玮报道)“南京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冬季,从现在开始,救助站将进入每年的高峰期,需要接受救助的人越来越多。”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张建宁告诉记者,从现在开始,他们将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工作期。

争取让每一个人都能回家

11月29日,在拥有150张床位的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只有一个孩子在吃午饭,他告诉记者他叫范道成(音),今年12岁,然而他却说不出父母和家庭所在地,只是一个劲地告诉记者,他是从家里出来玩的,而且他特别得意地比划说,爸爸平时都用绳子绑住他的手,他是趁爸爸不注意挣脱了绳子跑出来的。

工作人员说,这个孩子的智力有问题。一周前,民警将睡在路边的孩子送到了救助站,然而这个孩子今天说他是阜阳的,明天说是河南的,也说不清父母的姓名和工作地址,所以只能将孩子留置在保护中心,慢慢地去启发孩子的记忆。

在妇女庇护中心,有13位被救助女性依然留置在中心内,她们都属于长期留置受助对象,这13位被救助妇女智力上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说出自己的家和亲人,只能在救助站里等待。

张建宁告诉记者,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拥有550床位,其中400张成人救助区是2006年建成使用的,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是2010年刚刚建成投用,设备设施都很完善。

不过,对于救助站来说,比设施建设更加重要的是救助队伍的建设,所有受助对象,只要经过身份核实,救助站工作人员都在第一时间帮他们买好车票,送他们回家。对于救助站内留置的这些受助对象,工作人员也会利用一切时间与他们沟通,获取信息后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核实成功,他们都会护送这些受助对象回家。

“我们共有93名工作人员,平均每个人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在路上,送这些受助对象回家。” 张建宁告诉记者。

科技助力,救助更加完善

张建宁说,不可否认,受助对象鱼龙混杂,目前主要的受助群体主要包括智障人士、无户籍流浪人员、未成年人、乞讨人员以及打工失败的农民工,有时候甚至掺杂着逃犯。

针对这样的情况,南京市救助管理站不仅安装了民政系统的信息处理平台,还通过南京市政法部门的协调,在救助站内设立了警务室,并将公安信息管理平台安装到救助站内,通过这两个平台,不仅能够查询所有人员的相关档案信息,还可以更加便捷地帮助受助对象找到亲属。

2012年初至今,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已经破案9起,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13人,其中有一人是杀人潜逃的犯罪嫌疑人。同时,这两套系统还帮助很多不知道家在哪里的受助对象找到了家属。

人性关怀需要走好最后一步

张建宁从事收容救助工作已经30多年了,从早期的收容制度到如今的救助制度,他都经历过、见证过、参与过,如今的救助制度,在他看来,是最人性化的。然而制度的人性化,工作人员对待受助对象的人性化,往往也会遭遇尴尬的时候。

张建宁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在他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事情,2年前,他们救助了一位患有艾滋病的受助对象,这位受助对象家在河南,然而还没等救助站将他送回家,这位病人就不幸身亡了。张建宁立即启程前往河南嵩县,寻找这位受助对象的亲属,然而当他费尽周折终于找到这位受助对象的亲属时,亲属却告诉他,这个人离开家很多年了,他怎么样我们都不管,是死是活跟家里没有关系,亲属也不会签署这个人的死亡证明。

这样的结局让张建宁十分感慨,他向记者介绍,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南京市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城的救助体系,民警、社区社工以及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发现需要救助的对象时,都会及时将他们送到救助站,救助站也会及时将受助对象送回家乡,但很多受助对象属于极度弱势群体,回到家乡后,亲人们的冷漠往往更加严重地伤害到他们,他们会因此再次踏上流浪的道路。

“有的受助对象,一年时间光在我们救助站会接受超过十次救助,在别的救助站接受的救助那就无法统计了。”张建宁告诉记者,家庭的关怀,在救助体系中往往都被忽略,但是恰恰是家庭的关怀,是这些流浪人员最缺少的。

记者手记:为保护他人健康,受助者应“入门”体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一位受助对象回家,直到这位受助对象到了家门口,他才告诉工作人员,其实他患有开放性肺结核,这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工作人员立即就近找到医院检查身体并注射疫苗,这才免于染上这种传染病。

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张建宁表示,由于无法对受助对象进行体检,所以无从掌握受助对象的健康状况。

受助对象绝大多数生活环境较差,极个别受助对象身染重病。而记者采访了多位救助站工作人员,他们均表示,只能靠自己的肉眼去判断受助对象有没有生病,万一受助对象身染传染病,但是自己没有看出来,染上病毒,也只能自认倒霉。由于救助站内大多是多人房间,一旦有漏网的受助患者入住,其他室友在与其相处的过程中就可能群体感染,这样的情况不仅是对危害工作人员健康,也危害其他受助对象的身体健康。

虽然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在江南八区都有定点医院,但定点医院仅收治有明显病症的患者,外表看不出来的患者,救助站是不会把他们送到医院去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办法,就是政府民政部门增加一定的投入,在救助站设立进站“入门”体检制度,并设立隔离区与留置区,刚刚来到救助站,未通过体检的受助对象可以在隔离区等待,通过体检后,才可以进入留置区。

目前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每天大约接受救助对象约30到50人不等,仅需要增加一到两位医生,即可对所有进入救助站的受助对象进行简易体检,如果发现问题,便可以立即处置,情况严重的话,可以立即转移到定点医院做进一步处理。

这既是对受助对象本身负责,也是对共同生活的受助对象负责,更是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健康负责。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