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2年07月31日 11:07 关键词: 青岛 下水道 赣州 福寿沟

下水道——埋在地下的城市实力

齐鲁晚报 记者:中国国家地理

核心提示:百年前德国修建的下水管网令青岛受益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
收藏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调查

深度调查|房价普涨背后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手动刷新 更新时间:10:21:50

---------------------------------------------

---------------------------------------------

 

世界城市北京的现状

管道老化狭窄:北京排水管道狭窄,现有的很多排水管道直径只有1米多,有些甚至不足20多厘米。部分老城区存还有100多公里的明朝的排水管道。北京现有明清时期修建和解放以前修建的暗沟大大小小600多条,共长100多公里。 早在元代建城初期,北京就已经修建了排水设施——在主要街道和居民区的地下修有长长的暗沟,上边与一座座的砖砌渗井相连通,雨水和污水进入渗水井以后,慢慢地渗入暗沟中,再从暗沟流向城外的河道里。 而目前在城市排水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管道,绝大部分修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使如此,他们还算是地下管道谱系中的青壮年。它们大概有2500-3000公里,多数埋藏于地下4-6米深,管径大致在400-800毫米,也有占30%左右的干线管道埋藏地下10米,直径在1米以上。目前这部分管道承担了城市的主要代谢功能,但因为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管道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排水标准低: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45毫米的降雨,但是6月23日的强度达到128毫米,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据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排涝能力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城市排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0.33到5年。具体到北京,城区管网现状排水标准一般为:排水干线1年一遇左 右(36mm/h);支户线仅(0.33~0.5)年一遇(10~15mm/h);城市环路(1~2)年一遇(36mm/h);88座雨水泵站重现期小于 2年(含2年)的有65座,占73.8%。这一现状不仅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要求,更难以应对近年频繁造访京城的暴雨标准(70mm/h),而且单就1~2年 的重现期来说,就意味着:大部分北京人1到2年内就会遇到一次降雨积水。

目前属于老古董了,但是城市管网的更新,面临诸多问题。有些地方虽然很老化,比如那些老旧城区胡同进不去, 而且管网上边都有新的建筑群,但无法拆迁,所以老旧管网只能是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同时,因为城市建设项目面临审批等,项目的建设也跟不上,导致排水 系统建设滞后。立交桥的很多排水能力需要提高。比如立交桥下低凹处,一直是每次下雨内涝的严重地区,这些地方的排水能力应该更大。

经济账:根据北京市水务局2011年公布的数据,按照现有的国家标准,下水管道建设每公里的成本是几十万元,如果向欧美看齐,把标准提升10倍,那建设成本也要提 升10倍。2009年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北京市城八区共有地下排水管网5227公里,以此计算,北京光主城区排水系统建设就要 花费数百亿元,这样的投入显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海燕2009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很多的排水管道患有“肠梗阻”,近8成的雨水排水管道内有沉积物,约一半的雨水排水管 道内沉积物的厚度占管道直径的10%至50%,个别管道内沉积物厚度甚至占到管道直径的65%以上,直接影响了城市排水系统功能的发挥。

老北京的排水智慧:北京城兴建排水系统的历史,比故宫还悠久。在明朝之前,元朝建设元大都时,就根据地形铺设了下水道,装置了排 水设备。而到明朝建设北京城时,把下水道的建设与皇城、城垣、街道的营建并列为四大工程。到了清朝乾隆时,专门设置了隶属于工部的“值年河道沟渠处”。乾 隆五十二年(1787年)曾做过一次丈量,内城沟渠总长128633丈,其中,大沟30533丈,小巷各沟98100丈。 紫禁城有一套设计完整的排水方案,在城内挖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河水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垣外护城河的引入口通过地下流通渠道,进来后曲曲折折流到东南角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出故宫。

过去50多年,北京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路网不断延伸,地下空间日益复杂。正是这样,即使有关部门也无法肯定地告诉公众,他们作为北京的城市医生,一切情况 尽在掌控。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包括雨水、污水、自来水、通讯等八种提供城市基础服务的管线中,仅仅是污水管网已经长达3807公里,而城市医生手中,仍然 没有一张完整的地下城图谱。

而全国大约有70%的城市地下管线没有基础性城建档案资料。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