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1971年刺杀金日成的韩国敢死队员为何暴动?

人民网 记者:刘火雄

核心提示:作为远东最后一块“冷战活化石”,朝鲜半岛尽管在1953年实现停火,朝韩“暗战”却一直明里暗里地进行着。在你死我活的军事对峙中,双方多次互派谍报人员,从事情报搜集、暗杀破坏等任务。直捣黄龙、欲置对方最高领袖于死地的刺杀行动同样此起彼伏,众多特遣人员为此成为国家利益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已被0家媒体转载
查看
收藏
  • 开心网
  • 人人网
  • i贴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调查

深度调查|房价普涨背后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手动刷新 更新时间:10:21:50

---------------------------------------------

---------------------------------------------

本文摘自:人民网,转引自:《文史参考》2010年第24期,作者:刘火雄,原题:《实尾岛暴动:刺杀金日成未果后的叛乱》

作为远东最后一块“冷战活化石”,朝鲜半岛尽管在1953年实现停火,朝韩“暗战”却一直明里暗里地进行着。在你死我活的军事对峙中,双方多次互派谍报人员,从事情报搜集、暗杀破坏等任务。直捣黄龙、欲置对方最高领袖于死地的刺杀行动同样此起彼伏,众多特遣人员为此成为国家利益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朝鲜敢死队奔袭青瓦台刺杀朴正熙

青瓦台原名“景武台”,作为韩国总统府所在地,这里曾是朝鲜李氏王朝“紫禁城”景福宫的后园,一度为举行科举的考场和练武场。1960年,韩国首位总统李承晚下台后,新总统尹潽善觉得“景武台”有崇尚武力之嫌,于是给这群白墙蓝瓦的建筑起名为“青瓦台”,因其房顶覆盖有数十万片精心烧制的蓝色屋瓦,为了同美国“白宫”对应,有人称其为“蓝宫”。

“蓝宫”的宁静总会被突如其来的枪声打破。

1968年初,正当美国在越南战场打得不可开交时,一场针对韩国总统朴正熙的刺杀行动上演了。

1月21日,经过五天跋涉,朝鲜31名特战敢死队员全副武装潜入韩国首都北岳山路。据传,敢死队员朴载庆登上一块山石,青瓦台总统府尽收眼底,他兴奋地对同伴说:同志们,用不了多久,这里的枪声将再一次震惊世界,祖国的统一将在我们的行动中拉开序幕。

当晚10点左右,青瓦台附近6名“士兵”引起了当地巡警的注意。这些“士兵”虽然身着韩国野战部队军服,但其走路姿势和不合时宜的黑色运动鞋引起了警察的怀疑。韩国军队没有配发过此类鞋子,反倒是朝鲜军队多以此装扮。

出于警觉,韩国巡警上前盘问。就在这时,对方抽出冲锋枪开火,并向街上投掷手榴弹,炸毁了4辆正在大街上行使的公共汽车。枪弹声使得大队韩国军警闻讯赶来,经过激战,朝鲜敢死队员中5人被击杀,1人受重伤被活捉,随即在押解途中自杀身亡。

另一种说法是,就在北岳山路附近,朝鲜敢死队不巧遇上了下班路过的韩国钟路警察署署长。署长曾在野战部队服过役,通过肩章,他判定自己遇到的是驻守前线的部队,无故不得擅自来到首都。正当署长趋前盘问时,双方火拼。

枪战后,韩国出动万余军警,在首都大肆展开搜捕行动。据韩国媒体《新东亚》转述:在31名朝鲜袭击者中,除了金新朝被生擒之外,能够确认的尸体只有27具,其余3人下落不明。韩国方面,68人死伤。

原来,陷入重围时,朝鲜敢死队员金新朝正要拉响手雷,和韩国士兵同归于尽。这时,一位韩国士兵眼疾手快,迅速夺下手雷,并将金新朝打昏在地,随即将其俘获。据后来成为韩国基督教牧师的金新朝供认:他们一行31人,隶属于朝鲜“第124部队”,此行的主要目标是“砍下(韩国总统)朴正熙的头”。敢死队计划分为6组,同时袭击韩国总统府、美国驻韩国大使馆、美军驻韩第8集团军司令部等目标,并对一所关押朝鲜特工的监狱进行突击营救。负责袭击青瓦台的朝鲜敢死队分队被发现时,他们距目标韩国总统府直线距离只有百米左右。金新朝还交代:他们进入韩国首都之后,靠街道图摸到了青瓦台。为此,青瓦台一度从韩国首都街道图上消失,连青瓦台的路标牌也全部取消。

后来,韩国当局又通过朝鲜广播得知,有一名参与袭击青瓦台的朝鲜敢死队员,居然安全逃回朝鲜,并且成了朝鲜的大英雄,他就是日后出任朝鲜人民武力部副部长的朴载庆。当时盛传朴载庆突围时腹部中弹,他将流出体外的肠子塞回腹腔,以手压住伤口,翻山越岭逃回朝鲜。

朝鲜扣押美国间谍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青瓦台事件爆发仅仅两天之后,朝鲜和美国之间便爆发了“普韦布洛号危机”,朝鲜半岛局势一时呈引爆状态,韩国方面草木皆兵。

普韦布洛号原是一艘隶属于美国海军情报署的间谍船,全长53.8米,排水量约为900吨。该船当时装备着世界最先进的雷达等各式侦探设备。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