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归来:我们知道《焦点访谈》的记者是以尖锐著称的,我们的记者在生活中是否也是这样的性格?
刘年:《焦点访谈》可以说是现在我印象中新闻当中唯一一档日播的专题节目。它是一个纯粹的靠记者的采访、编辑来完成的一档10分钟的专题。因为我们现在大量的资讯,现在每天的新闻量很大,每个整点全是滚动新闻,这一档现在保留下来,而且是我们的一个王牌栏目,记者在里面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而且我的感觉是记者没有个性,他的节目也没有个性。这么一档10分钟的节目首先是要采访,如果一个节目仅仅是嘉宾说两句话,解说词解说一下,再嘉宾说两句话,它就没有一个鲜活的过程,也没有层层推进的感觉,你这个节目想要抓人,想要让观众看到我们这个节目的卖点、可视性,其实首先取决于记者。记者第一位的就是采访,采访功力和记者的个性有很直接的关系。你像以前我们的很多好主持人,像白岩松,像敬一丹、水均益以前都是我们的好记者,正是因为他们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化符号,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吸引观众的一个卖点,如果一个记者采访当中跟嘉宾没有回合感,该追问的问题没有追问,该强硬的时候强硬不起来,该谦虚的时候又不谦虚,你想这样一个节目观众也不会认可的。所以理想的记者一定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既然体现在节目当中,它也一定是体现在生活当中。
记者归来:您现在在挑选记者的时候,我们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到这个岗位上工作?
刘年:因为我在《焦点访谈》干了有16年了,我1995年去的《焦点访谈》,以我的一个感觉是《焦点访谈》是首先需要社会责任感的,我不认为他的专业性有多强,我也不认为你会不会电视的很多技巧,这个都不重要,这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就是你能学到的东西都是最简单的东西,但是社会责任感不是能学来的,如果你不关心社会,你不关心这个国家的变革,你也不关心民众的诉求,甚至你不关心你周围发生的变化和你希望这个社会的走向,那我就在想我们这个节目它就没有灵魂。你不带点灵魂做节目的话,当然这个听起来会很虚的,因为一个节目呈现不出来这些东西,但其实它看似很虚,但它是一个真正的一个核心的原动力。如果没有这个动力,《焦点访谈》17年不可能生长、发展壮大到现在,因为它始终在和时代同步。一个记者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一个记者,我想你遇到了一个坏的事情,你都没有一种这种去鞭笞它,你要去揭露它的冲动,没有这样的激情,那我节目怎么可能体现出来观众爱看的内容呢?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一个好事情,你没有一种去张扬它,没有一种向社会传播它的动力的话,你也做不出感人的内容来。你不管做什么内容,我想一个真正的责任感就是起码是关心社会,这是一个记者的第一位的。
记者归来:在我们实际采访中是否有记者被收买的情况?
刘年:有些时候,做监督节目经常会遇到要公关,这种情况确实遇到过。在两三个月前,当时我们有一期节目,也是一期关于房地产方面的。节目拍回来了,马上就要进入后期制作了,当地到北京,想尽办法找到了我,找到了我,我肯定要见面,见面喝茶、聊天,说一下节目情况我想这都是很正常的。但走的时候在楼道里面也没什么人,因为送我下楼,楼道里面冬天穿的衣服也多,往兜里面就塞信封,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这个性质就变了,我也跟送钱的人说,我们工作我们把事情给说清楚,我们节目做与不做,这不是我们以个人意识为转移的,我们要看这个节目的事实,要看我们记者采访的情况,回来能不能成节目,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把你们当地的工作要怎么样。但是如果你送钱给我的话,我要拿走了,这个性质就完全变了。而且我拿了以后,我说要么就是你们拿回去,要不我拿走以后,我交给有关部门,这样的话,大家都会有问题,就没有必要发生这样一个情况。第一次就这样过去了,又过了一天,因为节目还没有播,还是要找我。还是要找我,出于礼貌还是要见,后来给我反映新的情况,补充一些材料,这些说完以后,又提出新的理由,说记者来有机票、住宿、差旅费我们地方肯定要承担,这都是正常的,说的很多理由,说得让你觉得这个钱都没什么问题,差旅费是正常的名目。
>>更多访谈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