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在情感的天平上
他们怎样对待学生与自己的孩子
记者:怎么样能够让它均衡起来呢?
胡:你去想那些孩子,对自己的孩子不要想太多。
在高原上依然两地分居
是什么让他们继续坚守
记者:那你决定在高原上一直这么干下去吗?
谢 :我们都在互相鼓励,把它继续做下去,做到孩子有希望,
《面对面》古兵专访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胡忠、谢晓君 正在播出
胡忠和谢晓君夫妻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了藏区的孩子们身上,而对于他们自己的女儿胡文吉,夫妻两人却似乎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
记者:那孩子和你一起生活吗,还是和学生们在集体宿舍?
谢:为了所有的孩子能够平等,就要求哪怕是教师的子女都要跟学生一块。
记者:那在学校里,孩子怎么叫你呢?
谢 :就叫谢老师,我的孩子都叫我谢老师,在开学的时候她会叫我谢老师,放假叫我妈妈。
记者:因为孩子也需要父母的这样一个亲情和爱,但是那么多孩子也需要,有时候这样的一个,怎么样能够让它均衡起来?
胡:还是那个办法,就是你去为孩子,你去想那些孩子,对自己的孩子不要想太多。
记者:那你自己的孩子就会有意见?就会觉得父亲对自己的爱少了。
胡:是,也许孩子的内心有一些因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可能跟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更多,跟她呆在一块的时间少,而且她并没有感受到爸爸妈妈对她有更多特别的什么,而那些我们的学校那些孩子,他们也真的把我的孩子当他们的妹妹一样的。知道这是老师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妹妹,因为孤儿他会看得到。你怎么对你的孩子,这个好吃你就给她,那个不好吃的给我们。他心里面,他心里面那种感觉才是最让他难过的,那种难过我们做工作这么多年,我们是体会得到的,那种难过是你后面用很多方法来弥补都很难弥补的。
记者:我发觉你在细节上特别怕伤害孩子。
胡:我们学校的最重要的一个支教工程就是怎么让这些特殊情结的孩子,内心先能够建立起他完整的一个健康的人格,不要让他长大了他随时都想起自己是一个孤儿,自己是一个没有人管的,我们不能让他有这样一个心态走向社会,因此的话,这11年的支教中,我很多很多时间基本上是花在这个问题上的。
2007年春季,谢晓君选择到条件更艰苦,距离塔公乡镇20多公里外的一所九年制乡村寄宿学校--木雅祖庆。经过4年多的发展,现在木雅祖庆有1000名学生,谢晓君也成了1000名学生的“妈妈”。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谢老师。有一个学期开学后不久,谢晓君因为生病连续输液,她的学生来到医务室里找她。
谢:我当时我就躺在床上,我就说今天孩子们怎么了,怎么会该上课不去上课呢,因为我们那儿的孩子是只要有课,老师去不去他们都会在教室里呆着,非常地自觉,我今天就觉得这些孩子情绪不对,我后来就问,就了解到他们数学老师就离开了,其他有些没来我这边的孩子就在教室里,一直在哭,我当时不知道从哪来的力量就一下就从床上坐起来了,坐起来之后这边正在输液,我就给孩子说的是,走,我们到教室去上课去。
记者:但是你输着液怎么上课呢?
谢:我就表现得我身体很好,声音也特别亮,一个男孩就这样,就把那个输液瓶高高地举着,后来呢我就发现下面的同学,每个同学眉头是这样子紧皱着,紧皱着,他们恐怕看我看得不多,更多的在看那个输液瓶,他们就这样子看着那儿,然后一会儿有一个孩子大概举了几分钟,他肯定这种动作还是有点累了,稍微有点松了,或者想换手了,下面一堆的孩子这个样子,这样举手,举手呢他们意思就是我来换我来换,我来换他,那节课就这个样子给他们上了一个多小时。上到后来就是那个血倒回来了,倒回来了那个液输不进去了,后来呢那些孩子就说老师您快回去但是当时我一下子感觉,全班学生的心就稳下来了,他们觉得还是有老师在爱着他们,还是有老师在守着他们。
记者:那个时候不能让孩子们休息一天吗?
谢 :休息一天反倒他就会到处跑,因为以前存在我们有些老师走了,走了之后孩子漫山遍野去找他们的老师,我记得我刚刚到的时候,我们那个时候有一个老师走,结果提前一天孩子们好像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学校有一辆校车,那是惟一的可以出去的工具,我们那儿有孩子为了阻止老师走,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晚上躺在车底下,他们躺在车底下当然不是说要让车子怎么轧过去,他们是说害怕自己睡着了,听不到车子开的声音,他们就会大雪天躺在车子下面,他们这种意思就是说车子一开我就知道老师要走了。
记者:那多冷啊。
谢 :这个对他们,冷对孩子们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能不能留下来陪着他们。
为了藏区的孩子们,胡忠和谢晓君一直坚守在塔公高原,他们相互支持,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现在胡忠担任了西康福利学校的校长,但他的身份依然是一名志愿者,谢晓君在木雅祖庆担任教师和管理后勤的副校长,在塔公草原上,夫妻两人又再次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一次,胡忠听说谢晓君生病了,他匆匆赶到了木雅祖庆,病痛竟然促成了夫妻间这次难得的相聚。
纪实段落-丈夫照顾、安慰妻子
胡忠:不要怕,没事。
谢晓君:痛。
胡忠:平静一下,好一点没有?
谢晓君:痛,浑身痛。
胡忠:坐起来,坐起来。
胡忠:不要哭不要哭不要哭。
记者:本来是为了在一起生活所以去那么艰苦的地方,去了那么艰苦的地方之后又是分居。
谢 :我觉得胡忠在福利学校的孩子也离不开他,我在木雅祖庆的孩子他们也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我们就是一家。如果说以分居的概念来这样想的话,我觉得从我们两个来说我们找到了更多的家,更大的家,它是融入到一块的。
记者:难道为了大家必须要舍弃小家吗?
谢 :没有舍弃呀,我们感情很好。
记者:但事实上你们这个家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可能在实际的内容上并没有真正的生活在一起。
谢 :我们都在做着一样的事情,都在很真诚地在帮助这些孩子,给他们找幸福,给他们希望搭桥,就觉得我们之间支撑的是无形的,这种更坚固。
当胡忠悉心照顾谢晓君的时候,他们的女儿胡文吉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个3岁就随妈妈一起来到高原上的女孩,今年已经12岁了,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她和藏区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成长,已经和他们没有什么区别了。
纪实段落-胡文吉说藏语、胡忠教女儿说四川话
胡忠:爸爸不喜欢吃糌粑怎么说?
就在胡忠、谢晓君夫妻扎根高原的支教行动感动无数人的同时,也有人认为,他们的无私奉献让女儿失去了原本属于她的生活。
记者:你觉得对孩子公平吗?
胡:我觉得是,应该说是有一点亏欠,在城里边的时候,因为我喜欢孩子,喜欢我的女儿,那么可能对她的关注更多,父亲在身边嘛。我记得她自己的牙,每一颗牙掉,都是我在帮她这样摇松了,然后给她想办法弄下来。到了高原我就,她的牙怎么样,我就顾不到了。她在内地的时候,在成都的时候,要吃个什么,我们楼下就有超市,就有很好的购物的这种消费的地方,带着孩子去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到了高原之后,这一切也没有了,而且在成都也有很好很好的小学,假如说她能够在成都读书的话,那她的知识文化学习的方面也是会非常到位。但是假如我们在做人的教育上引导孩子的力度不够,习惯养成教育上引导孩子的力度不够,孩子长大会出问题的/我们在为高原的孩子,高原的教育在做什么,她看到之后,她留下了印象,有一天长大了,她知道怎么去做事情,怎么做一个人。
记者: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内地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会尽各种力量让孩子进到那样的环境。但是你本身孩子是应该有这样的条件享受那样的优质的教育资源的,但是你放弃了。
胡:教育教学资源的这些条件会越来越好的,孩子她在我们身边,我们是她的老师,我们是她的父母,我觉得这个资源是最重要的,这个资源的享受是最重要的。
记者:老实说你内心有没有想过怕耽误孩子?
胡:想得很少,因为像这次到北京来,我也就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机会多一些,我就在观察她,她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也会去思考,这个孩子需要我什么样一种引导,一种教育,或者说一种帮助,我自己的孩子,那感觉就是目前情况下,她是很健康的,心理非常健康,她健康到什么程度,这个孩子,她很感恩自己的父母,她晚上睡觉她会先钻到被窝给我们暖被窝的,不是一天两天,一直就是这样子,我们没有这样教育过她,这个孩子她能够成长到这个程度的话,她内心对自己的父母那种强烈的亲情已经溶化成她的一种感恩的话,教育就成功了,在走向成功。
在西康福利学校,胡忠已经陪伴这里的学生度过了11年,这11年中,已经有40多个学生毕业,顺利考上了大学,学校的升学率达到97%,更让胡忠感到自豪的是,还有的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又回到塔公草原,在学校担任老师。
记者:什么时候会做一个决断,可能会觉得是告一段落了。
胡:我跟孩子因为是跟他们承诺过,12到16年,12年的意思就是说他们刚好完成一个小学到高中的全过程,他们就进大学了,或者他们就工作了,这个任务完成了之后,后面的教育就是其他老师来帮忙,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记者:那任务完成了你的抉择会改变吗?
胡:如果说我们又收了第二批的孩子,而这个时候又没有更多的,愿意为他们付出的老师来的话,只要我还能干得动,继续干下去,这样想的。没有一个时间的一个特殊的限制,反正干下去,假如我要离开得早,而我的太太她也不愿意马上放得下那些孩子的话,我也跟她承诺了,我说那我帮你做做饭也可以的,陪陪你也可以的,因为她给我付出太多了。
记者:其实我觉得你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内心我觉得你最愧疚的就是对爱人、孩子。
胡:是,因为,有时候也在想,有时候这种想只是脑袋里面想,假如我在内地,可能现在私家车肯定是有的,一套房子是没问题的,朋友三四一起周末到哪里去自驾游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这多么幸福的生活啊?
胡:对啊,但是又马上转过来想,高原也不错啊,蓝天白云没有空气污染,孩子们这么纯朴,他们眼看就要成长好了,就有出头的日子了,那内心也是很快乐的。
记者:那你的规划呢?是想在高原上一直这么干下去吗?
谢 :不敢这样说,从来没规划过,但是就这样做下来了,
记者:其实刚才采访胡老师的时候,他说如果将来有一天退休了,你还在教课,他就给你做饭。
谢 :我们是战友。
记者:怎么会这么形容你和胡老师的关系呢?
谢 :我们选择了要帮助孩子的这一条路,我们都在互相鼓励,把它继续做下去,做到孩子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