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我来参与专家问答集锦

主持人: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些观点认为税收收入应与GDP保持基本同步,但近几年,我国税收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的现象时有出现,应该如何看待?

主持人: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些观点认为税收收入应与GDP保持基本同步,但近几年,我国税收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的现象时有出现,应该如何看待?

刘尚希:税收收入与GDP增长是否应当保持同步,决定于一定时期的政策目标,不是一个税收增长的准则。在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很低的时候,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财政困难,就需要税收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当税收收入比重达到较高比重的时候,就需要税收收入低于GDP的增长。当税收收入比重符合政策目标要求的时候,税收收入增长才应当与GDP保持同步增长。不要把保持同步增长视为一个永恒不变的准则与真理。 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财政部核算的数据表明,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9%。如果认为,税收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目标值,那么,今后的税收收入增长就应当与GDP保持同步增长。从当前的数据来看,今年税收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很大。2011年各个季度的经济增长从高到低逐季趋缓,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9.1%,四季度增长8.9%。与此对应的各个季度的税收收入增长也是前高后低,2011年各个季度税收收入增速分别为32.4%、27.2%、22.6%和6.8%。但税收增长不是“趋缓”,而是“速降”,到第四季度,税收增长降到了个位数。经济增长趋缓的态势今年将会延续,税收增长若仍是延续第四季度的趋势,则将会给财政支出带来极大压力。

主持人: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有观点认为税收因素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物价,应该怎么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主持人: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有观点认为税收因素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物价,应该怎么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刘尚希:税收与物价相互影响,但具体影响如何要看具体情况。首先,物价会影响税收。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税收会相应增加。因为税基会因物价上涨而扩大,收到的税就会相应增多。现代税制大多数是从价税,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2011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0%和5.4%,带动了以现价计算的税收收入增长。再比如工业增加值,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而按照现价计算则增长22%左右,增值税的税基是现价计算的增加值,而不是剔出物价因素的增加值。2011年增值税(不含进口货物增值税)增长15%,低于按照现价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增速(22%),略高于按照不变价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增速(13.9%),这说明去年物价对增值税的影响不明显。 其次,税收也会影响物价,这是更多人关注的问题。但这里的“税收”准确地说是指税收制度或政策。当税种、税率、优惠等税制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既定的税法规定征税,不会导致物价上涨。只有在提高税率,或开征新税种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但也不是必然的,还要看供求关系。如果商品供过于求,商品过剩,即使是提高税率也不会引起物价上升,那只会使生产者压力增大,甚至破产。去年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粮食、食用油、猪肉等,而这些方面并未加税。整体看,去年除了西部地区资源税做了调整之外,没有加税的因素,税收对去年物价上涨几乎没有影响。

主持人:要继续完成经济社会转轨,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但税制改革在推进方面似乎感觉会比较慢,你如何看待?

主持人:要继续完成经济社会转轨,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但税制改革在推进方面似乎感觉会比较慢,你如何看待?

刘尚希: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家,税改都是及其艰难的。因为税改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是利益的再分配,尤其是在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其复杂性、难度就更大了。若认为税改很简单,那是幼稚的想法。 税改很难,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改革。关键是明确税改的方向,然后进行整体的系统设计,在此基础上分步推进。这些年来税改并非原地踏步,也做一些改革,如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薪所得的免征额、级距、税率结构都做了较大调整;如增值税从生产型改为消费型;资源税从试点到逐步扩大范围;燃油税费改革等等。结构性减税已经成为今年的政策目标,但如何与税制结构优化结合起来,还有待于进一步明晰。税制改革仍应坚持“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和严征管”的原则,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实践探索中推进。一些税种可以合并、税基可以进一步拓宽、税率可以进一步降低、征管要进一步加强。不要以外国的税制为标准来衡量我国,或作为我国税改的临摹对象,临摹式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主持人:引起民众“税感焦虑”的原因是什么?“焦虑”背后反映出什么问题?如何才能减轻消除老百姓的沉重“税感” 以及对税收的焦虑?

主持人:引起民众“税感焦虑”的原因是什么?“焦虑”背后反映出什么问题?如何才能减轻消除老百姓的沉重“税感” 以及对税收的焦虑?

刘尚希:与“税感麻木”相比,“税感焦虑”是一种社会进步,反映出社会大众在关注税收、了解税收,意识到税收的重要性。大众税收意识的觉醒,是税收法治化、民主化的前提。过去税收主要是企业交纳的,而且主要是国企,大家对交税没有多少感觉,认为税收制度、政策那是政府、专家的事情。而现在个人要交税,交税的民企也越来越多,税收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和讨论。随着直接税比重的上升,大众的税收意识会越来越强烈,将会从“税感焦虑”发展到“税感理性”,以大众理性意愿的表达来推动税制改革。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映出老百姓有一种担忧、困惑、痛感的负面情绪,经过引导,这种情绪可以转化为一种理性的建设力量,但若不能及时释放,又未能恰当给予引导,则可能转化为一种泄愤的破坏力量。引导,不是简单地做说服、解释工作,更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让老百姓产生“受益感”,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觉到交税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这就需要把税收花好、用好,不仅要公开透明,更要让社会参与,让老百姓的意愿在交税、用税的过程中充分表达出来。

主持人:中国的宏观税负高吗?会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潜力?减税、少税,会让人民的幸福感增加吗?

主持人:中国的宏观税负高吗?会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潜力?减税、少税,会让人民的幸福感增加吗?

刘尚希: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共同体,交税是保证社会这个共同体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也是马克思所说的,税收是国家存在的经济基础。所以,交税是所有国民的义务。但义务和权利是对等的,其权利也要得到尊重和保护。这个权利包括对税收的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当前的税感焦虑,从根本上说,是这些权力的尊重、保护不够,老百姓有一种无奈感、无助感。如政府的一收一支不够透明,在钱怎么花的问题上发表意见缺乏有效的渠道,政府各个部门单位花钱的约束太松,损失浪费很多,甚至进入了腐败分子的腰包,诸如此类,等等,老百姓看见着急,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因此,加快推进财税的法治化、民主化进程,是化解税感焦虑的根本之策。

本期专家

财政部财政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谈财政税收

财政部财政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谈财政税收

刘尚希,1964年农历9月出生于湖南省桃江县,1987年参加工作,在中南财经大学任教,199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详细]

财政税收大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