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央视网 记者:祝娟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再入潟湖,探美济礁内鲜为人知9人墓碑
9月22日上午,“南锋”号科考队决定给美济礁内渔民送去一些生活补给,于是,记者跟随小艇再次进入美济礁泻湖内,就此采访了美济礁内唯一的渔业养殖公司管理人员林圣平,见到了美济礁内那块鲜为人知的9人墓碑。
指着那块9人墓碑屹立的方向,林圣平说,那是一段他不愿意去提及的记忆。
2007年,林圣平坐着琼京太渔01号渔船和10多名工友随叔公林载亮一起,劈波斩浪来到了美济礁,因为叔公告诉他,美济礁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良深海鱼养殖场,非常适合价格昂贵的暖水鱼东星斑、老虎斑等鱼生长,世代靠打渔为生、没有多少文化的林圣平,对于身为南海地理编委会副主任的叔公的话,深信不疑。
与林圣平他们乘坐的琼京太渔01号一起来的,还有叔公购买的6万条老虎斑和东星斑鱼苗,于是,这个只有13个人的团队,仅靠一条改造过的渔船,在远离海南陆地900海里的岛礁开始了规模化养殖的致富之路。
然而,就在他们经过几个月艰辛努力,在岛礁内将网箱渔排搭建起来,鱼苗全部投放之后,当年11月20日凌晨,一场灭顶之灾袭击了他们的渔排和岛礁,也让林圣平有了八天八夜此生难忘的经历。
林圣平回忆说,当天夜里,正在渔排上的礁棚休息的他和工友,遭遇了16级台风海贝思的正面横扫,他们的礁棚和网箱鱼排瞬间被全部摧毁,在美济礁内作业的10多名工友也被狂风卷走。
情急之中,林圣平和另外两名工友抓住渔排,在海上漂流了八天八夜,才被一艘新加坡的货船救起,幸免于难。几经波折回到中国后林圣平才得知,在这次台风中,9名同甘共苦的工友因此丧生。
然而,经历了死里逃生的林圣平,一年后却再次出现在了美济礁上。
“‘海贝思’能卷走我们的船,却卷不走我叔公开发南沙的心,尽管这里曾经差点要了我的命,但我不忍心让74岁的叔公一个人回到这里。”林圣平说,为了帮叔公实现他的养殖科研计划,更为了给9位葬身大海的同胞一个交代。在休整了一年后,林圣平再次随叔公一起,带着6万尾老虎斑和东星斑鱼苗踏上了美济礁的征程。
如今4年已经过去,在林圣平的打理下,叔公林载亮的富华渔业在美济礁的泻湖内,已经建成近30个网箱,养殖了大约5万尾鱼,营业额能达上千万元。而在南海水产研究所多项研究课题的协助下,美济礁渔业在经历了“养殖技术研究”、“生产性养殖试验”之后,也正式进行“经营性规模养殖”。因为年事已高,林圣平的叔公将美济礁内的养殖工作也全权交给林圣平打理。
与美济礁生死五年相依,除了养鱼,林圣平对于自己和众多渔民在美济礁的存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南沙美济礁从事渔业生产活动,我们也在维护国家主权,有一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结在里面,身上的担子会重一些。”林圣平说。
林圣平穿了一件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假迷彩服,他说,在远离大陆的边疆海域,想着有官兵和渔政保护,心里会更踏实。
在与林圣平结束聊天时,他反复强调了自己的一个诉求:“希望政府能在这里建一个码头,既能保证正常的运输需要,又能在台风来临时让美济礁及其周围的渔民能有一个避风港。”说完,他转头望着那座水泥石碑伫立的方向,沉默不语。
多年来,美济礁内的这块9人墓碑,和长期在驻守在这里的渔政人、辛勤耕作在这片海域的渔民,一起守候着祖国南疆这块极具战略意义的疆土。
进入渚碧礁,偶遇睡在渔船过道里的科考员
“南锋”号在完成了美济礁3个工作日的科考取样工作后,于25日转战渚碧礁,进行下一个站点的科考采样工作。
其实,“南锋”号此次所执行的科考任务,只是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资源调查任务的一小部分。由于条件有限,南海水产研究所仅有“南锋”号1条从事渔业资源调查工作的科考船,为了完成全部科研任务,研究所的很多项目都必须通过租用其他科考船或渔船来完成。9月25日上午,记者在渚碧礁外,偶遇了正在此海域进行科考的南海水产研究所租赁的一艘渔业调查船,并因此邂逅了“南锋”号上10名科考人员之外的另一位科考员--张鹏。
张鹏个头瘦高,皮肤黝黑,满身油污,身着短衣短裤。初看起来,这个扬州汉子和船上的渔民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不是领队介绍,很难意识到他是已拥有副研究员职称的渔业科学家。
登上渔船,渔网散发的恶臭裹着柴油味儿扑面而来,小船在浪涌中剧烈地摇晃,几分钟就会让人头晕目眩。张鹏和其他3名科考人员,挤住在船上一间不足6平米的宿舍里。张鹏说,因为实在太热,出海期间的大多数时间,他都睡在没有任何遮挡的渔船过道里。
由于张鹏他们租用的是灯光罩网船,出海这20多天,他们几乎都是晚上通宵作业,白天开船跑点,张鹏一边给向记者介绍情况,一边提醒大家“船上用柴油灰尘太多,小心碰脏衣服”。
从二楼宿舍下来,经过一层甲板的过道,两块破旧木板搭起的餐桌上,还放着他们吃剩的午餐:蒜蓉冬瓜,水煮咸鱼。张鹏指着厨房里装有几条南瓜的菜篮说,这是接下来30天的蔬菜。
介绍完渔船情况后,记者提出要做个简短的采访,对着镜头,张鹏慌忙整理了一下衣服,略带尴尬地说,为了节约淡水,他身上这身衣服,已经三天没有洗过了。
自9月1日出海,张鹏带领的4人科考团队,已经在南沙海域调研取样20多天了,已经走完的工作站点有近20个。而要完成他所负责的本航次所有科考任务,他们还需30天航程。
与“南锋”号一应俱全的设备相比,渔船的科考条件要艰苦得多。渔船上的科考硬件设备,是一台手工电焊在船体外的水声学探测仪,驾驶室里不足一平米的富余的空间,被他们用作简单的分析室。
但面对艰巨的环境,张鹏却不以为然。
“这次出海收获太大了,我没想到现在北纬13度附近还能捕捞到大量的鲣鱼,这个重大发现可以直接指导渔民生产。”张鹏说,出海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取样捕获到大量的鱼,当想到这些研究成果能转化为生产,为渔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时,就不觉得出海条件苦。
从2010年开始着手南海深海渔业资源环境的研究到现在,张鹏已先后出海近两百天。这次科考中,他们的小分队已经在南沙附近发现了多个小型金枪鱼渔场。张鹏他们返回陆地后,这些渔场数据将形成研究报告递呈渔政管理部,而这些研究成果将直接指导渔民前来南海作业生产。
因为还要在天黑前抓紧赶赴下一个站点,张鹏他们只在渚碧礁外停留了一个小时,通过“南锋”号补充了简单的生活物资后,就匆匆离去。
据“南锋”号此次科考副队长李纯厚介绍,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考研究的队伍里,每年累计出海30天以上的人员达60多人次,他们每年为南海周边三省区提供渔情咨询报告20多份,发表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60多篇,为指导渔民在南海,尤其是在南沙群岛海域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6月3日清晨,吉林省德惠市一禽业公司发生火灾,截至中午12时46分,火灾已造成61人死亡,数十位人受伤。据公安部消防局最新消息,该事故是因液氨泄漏引发爆炸。目前被困人员抢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在楼市专家看来,目前北京出台的调控新政依然是对过去旧政策的延续,没有实质性变化,对于市场走势也很难有突破性影响。未来,政府可能还会依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房价进行重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