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80后”创办文艺咖啡馆 安放手艺人梦想
央视网特稿(记者 李文学)6个年轻人坐在咖啡馆前的院里,太阳伞下一杯杯热水,很快见底,但常常忘了续。两周一次的会议,总结的很多,布置的也很多。虽偶有面红耳赤,但决不伤和气,因为这是为了他们共同攒起来的梦——一间有品质、可以装下梦想的咖啡馆。
同一个梦想拉起创业团队
4女2男,哈尔滨纯纯的“80后”,有在读的研究生,传媒公司的文员,京剧院演员,还有江苏卫视“非诚勿扰”24盏灯全亮的暖男……是“开一间自己的有个性的咖啡馆”这个共同的梦想,把他们聚到了一起。
发起人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研一学生王雪莲,她在读本科时就梦想有自己的一间咖啡馆,并一直努力着。之前开过的一间咖啡馆,因缺乏特色,难以为继,这让她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开一间有个性的。
“我也一直想开这样一间店,可以在里面喝喝咖啡,谈谈理想,发发呆。谢谢死党谢馥阳把我拉进了这个团队。”刘丹,哈尔滨京剧院的演员,说起他们的这个小店,大眼睛里的兴奋就暴露无遗。
刘丹说的谢馥阳,是网络手工蛋糕达人,以最好的原料和新颖的工艺,赢得粉丝无数。她每天只做三款蛋糕,想吃得提前半个月预订。“加入这个创业团队,工作平台从家里搬到咖啡馆,成就感爆棚。”为此,谢馥阳还把自己爱唱歌的丈夫“奉献”给咖啡馆做了歌手。
做手工品的免费售卖商店
怎么才能有个性?6个人分别做完市场调查后,想法出奇的一致。他们看到,10年间,哈尔滨的咖啡馆增长了30倍,达380余家。有些因特色不明显,甚至趋同,自生自灭了。有些则在国际大品牌的冲击下,“牺牲”了。
“打造本土文化,托起人文气质。”哈尔滨理工大学研二学生王妮娜对咖啡馆的定位是这么说的,哈尔滨本土文化失落在满街的俄罗斯套娃中,老哈尔滨的样子越来越模糊。“我们咖啡馆内展示的不仅有1989年后欧陆风情的哈尔滨,还有脱生于傅家甸的中式的哈尔滨。”
除了展示城市历史,还要创新城市生活。咖啡馆要办手工课堂和艺术课堂,让人们在这里安心地手工做皮具、种植多肉植物拼盘、做小木雕,还可以画油画、做缠绕画、制作陶器。“没有爱好的人生是苍白的,这里就是一个培养爱好的学校。”王妮娜说。
城市创意也是咖啡馆的一大特色。咖啡馆虽小,但目标很大,店里设置手工品贩卖专区,只接受哈尔滨本地人的原创设计、手工制作的物品,让这里成为草根创意品的聚焦地,为他们提供一个没有成本的售卖商店。
把创业的艰辛用快乐涂色
咖啡馆选址在哈尔滨国际油画交易中心附近,像父母给孩子起名满含期待一样,定名“院儿H&A咖啡”,因为这里有处100多平方米的院子,可以看看天,浇浇花,更主要的含义在于,这里也是手工品聚焦的院子。H是手工Handmade,A是艺术Art,H+A是哈尔滨。
因为资金有限,店里所有桌椅都是他们从农村找来木料做的,前台是自己用砖砌的,小舞台是用木板钉的,花儿是买来养大的,柜子是旧物市场淘来的,就连墙都是自己刷的,光调颜色就用了一个多小时。“这就叫把创业的艰辛用快乐涂色。”合伙人刘鹏说。
与这些艰辛相比,为了装饰露着的大小管子,缠麻绳则有点让他们抓狂。“那时候基本上天天缠麻绳,手都缠木了。”合伙人“非诚勿扰”暖男李庭超,白天上班,晚上就来缠麻绳,这个见过“大世面”的大男孩,说起那段经历,苦涩中难掩快乐。
4月18日,咖啡馆试营业,5月16日正式开业。优雅安静的氛围下,他们自己做的桌椅、柜子和其他物品,与那些挂在墙上摆在柜里的手工品,相得益彰。因为店内所有东西都可出售,“桌子已经有好多人过问,连茶壶、台灯都被人相中了。”王妮娜说。
一帮好玩的人干好玩的事
虽诞生不久,但这个“哈尔滨最隐秘的文艺咖啡馆”已名声在外。开业第一天晚上的“蓝调夜光派对”,人人带着荧光手镯,院子里摆满荧光棒,屋里桌子也发出蓝光,一帮年轻人的聚会,预约30人,但不断有人“空降”,“邻居家的椅子都被借光了。”刘鹏说。
“每周都有活动,周周都有不同。”王雪莲说,很快,咖啡馆还要举办皮具制作、多肉种植、蜡染、水粉沙龙,“这些人平时只在微信中交流,难以见面切磋,我们免费为他们提供场地,他们在这可以充分交流,少走弯路”。
合伙人之一的王妮娜,本身就是一个皮具制作的爱好者,马上就会在这里见到那些仰慕的“大师”,这让她很兴奋。这个浑身透着文青范儿的女生,刚刚又买了一本水粉方面的书,“有爱好,不空虚”。
目前,店里已经有了50多名手工艺人的80多件作品,他们还要继续搜集,帮他们出售。不断收集哈尔滨老照片,请专家来讲解历史。为外省游客定制“建筑游”“使馆游”“教堂游”。不断举办读书会、创业沙龙、职业分享会。“好玩的人干好玩的事。”刘鹏概括道。
吵架归吵架但从不伤感情
6个人,每人3万,均股,都是老板,却都没有开店经验,怎么做决策?“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王妮娜说,从筹备到正式营业,大家都扑到店里,面对一堆堆的问题,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效率极低,还弄得身心疲惫,后来意识到这样不行,就做了分工。
王雪莲负责手工课堂,王妮娜负责宣传推广,谢馥阳负责厨房,李庭超负责财务,刘鹏负责策划,刘丹做店长。“每个人做好自己负责的事,就不用天天来店里了。”王妮娜说,像开业前办各种手续、买原料器具、布置场地等,一一列出,各自领活儿,有序有效。
每天晚上8点6个人在微信群讨论当天的事情,直截了当,当然也没少吵。开业前做菜单,刘鹏主张印刷一个像肯德基那样的,谢馥阳认为不符合咖啡馆手工主题,要做手绘的。群里两人各陈利弊,众人帮腔,最后谢馥阳胜出,用牛皮本手写一个,配上小插画,效果“杠杠的”。
两周开一次合伙人会议,6个人决定下两周咖啡馆的大事,定下来的事不能因为有意见而消极怠工,自己负责的事尽力自己解决,有困难向大家求助。“不管是在微信群,还是合伙人会议上,不知吵过多少次了,但大家从没红过脸,都是为了这个店。”王妮娜说。
华灯初上,合伙人会议接近尾声,几件事敲定,两壶热水喝了个精光。6个人几乎一齐起身,看不出任何疲惫,很快就流淌在这个城市发展的动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