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舒阿庆跟员工一起研究文案(图左为舒阿庆)
央视网特稿(记者 孔华)“找到风口猪都飞起来了!”雷军这样庆幸自己的成功。
“要是风停了呢?”马云这样提醒侥幸的创业者。
46岁的舒阿庆就是这样赶上了风口,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国家高新技术农产品企业;13年后,就在他做好准备大干一场时,他猛然发现风停了。
从未有过的焦虑
舒阿庆,紧锁眉头,在一缕一缕地香烟云雾里,他看起来有点沉闷。
“我每天都是凌晨一两点睡,早上五六点就醒了。”舒阿庆弹着烟灰说,从2005年开始创业起,他抽的都是65块钱一包的香烟,一天两包。但到2015年,他开始抽20块钱左右一包的香烟,一天五包。
“有一个凌晨,看着楼下的车来来往往,突然有一种想跳下去的冲动。”舒阿庆说,这个念头虽然只出现过一次,但现在想想都让他自己害怕。
究竟遇到了什么,让这个46岁的民营企业家起了如此决绝的念头?
10年前意外碰到“风口”
如果不了解舒阿庆10年来的成功,就无法理解舒阿庆今天的痛苦。
舒阿庆是安徽宁国人。当地每家每户都藏有一种被老百姓称为“老鹰茶”的“茶”。这种“茶”其实不是茶,而是一种天然野生植物,属常绿乔木,采其嫩枝嫩叶哂干后,可当茶泡饮,在《本草纲目》中有“止咳、祛痰、平喘、消暑解渴”等记载。小孩吃东西不消化,大人肚子不舒服,泡杯“老鹰茶”喝喝,成了当地人祖辈流传下来的土方子。
头脑灵活的舒阿庆,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应该有市场。
当时还是一个农民的舒阿庆经人介绍找到安徽医科大学的有关专家对“老鹰茶”进行检验。一年半后,他申请到国家专利,并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舒阿庆开始大干了一场,他承包了1万多亩山场、带领500多户农民搞合作社。最高峰时,他几乎垄断了全国的“老鹰茶”的生产和收购,不仅将这种皖南特产全部收至麾下,还将四川和云南产的“老鹰茶”也都高价收购过来。最火爆的时候,200克“老鹰茶”卖出了1880元的高价,一年的销售额高达6000万元。
2012年,急于扩大销售和市场的舒阿庆斥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4000多平米的无菌生产车间。有人揶揄他:“你恐怕是全球第一个建无菌车间的茶企。”
两年前“风停了”
企业的顺利发展超出了舒阿庆的预料,然而更超出他预料的还是“风”毫无征兆地“停”了。
由于当地人家都藏有“老鹰茶”,舒阿庆从一开始,就没想走大众销售渠道,而是走礼品销售渠道。加上地处民营经济发达的宁国(宁国是县级市,与浙江省交界),他的产品作为地方特产,从不愁销路。
2013年,一些大宗采购停止了。舒阿庆感觉销售受到了影响,但由于影响不大,并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2014年,当地经济增长缓慢,很多企业受到影响,企业团购客户也停止了采购。
“2014年的销售几乎为零。”舒阿庆说,各种状况随之而来,银行抽贷、高利贷到期、民间融资要还。如今,舒阿庆每天还在电话中跟债主们周旋。每个不眠之夜,困扰他的都是怎么把产品卖出去,怎么还钱。
期盼“互联网+我”
除了嗜烟,舒阿庆已经离不开手机。每个凌晨,他都在刷屏。以前这个时间,他都在跟朋友们一起宵夜、打牌、唱歌。
他在多个微信群里,发红包,积攒人气,发微信名片,推销自己。
“我只有46岁,褚时健70岁还创业呢?”舒阿庆说:“我欠很多人的钱,要是我不创业了,不想好了,永远都不可能还他们钱。做人不能这样!”
5月8号到11号,短短三天,舒阿庆在合肥至广州跑了两个来回。
他在恶补“互联网+”。他希望:“互联网能+我,帮我找到合适的团队,销售我们的产品。”
“舒阿庆把‘老鹰茶’产业化,做大了,是因为抓住了机遇,但是,他没有提前预防到政策经济风险,所以遇到了困难。目前,关键问题是如何生存和解决资金周转,他个人认为,互联网+应该可以试一试。但能否通过互联网打开销路,重振市场和信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思维上,人才方面的转型。”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汤汇道认为,至于债务,可以考虑债转股,或者他出让股份,通过众筹等方式招募投资者等,当地政府也可以适当给予支持。他祝福舒阿庆,也许再坚持一下,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