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信息裸奔,咋给隐私"打码"?

    当你兴致勃勃在网上扫货的时候恐怕不会想到,填在快递单上的地址、电话、单号等信息可能已经在网上被公开叫卖。有调查显示,“最容易泄露的个人信息”的前三位,分别是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和个人自然情况。不止如此,在各泄密渠道的“围追堵截”之下,大到职业、单位、教育背景、银行存款、机动车登记信息,小到消费习惯、指纹、血型、病史……很可能早已被“一网打尽”。[详细]

众说纷纭

网友

互联网是信息泄密的重灾区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就没有安全可言,只要是能够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就有泄露的可能性,更不用提那些在别人服务器里的主动注册行为了,所以原始的纸质保管重要信息还是最安全的。

推销广告苦不堪言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真的严重,这个我自己深有体会。自从买了房,就天天收到装修公司电话,现在又发展到天天接到各种股票证券短信和投资电话。本来工作就忙再加上没完没了的电话骚扰真是苦不堪言。是谁贩卖了我们的信息?

网友
专家

个人信息泄露泛滥,原因首先在于能泄密的渠道无处不在,防不胜防。目前大多数老百姓仍将寄希望于从技术的角度来解决信息安全,自身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从而导致了大量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

面对信息被泄露,惊讶?愤怒?无奈?

个人信息泄露极度严重的今天,骗子、保险、地产中介、证劵销售电话搞得人人对陌生电话都很反感。刚刚看到一个迫切找工的人简历,打电话过去,一开口:“你好*先生”电话马上被挂,然后拉黑名单,好在用手机打过去还是完成了沟通,否则彼此都可能错过一次好合作。

网友
教职人员

故意泄密,谁给这些机构评级?

现在银行、医院、通讯等各种行业都在评论我们的信用等级,而我们的个人信息因为他们而泄露,试问谁来监督他们?谁给他们评信用等级呢?

谁还能给我安全感?

儿子5个月大了,我接到一个手机电话说,国家给予生育补助。没等他说完我便打断了这个骗局,然而对方却正确说出了我小孩的名字、出生年月和生产医院!

爸爸

深度看点

爱自拍,爱分享!“晒”出来的隐私

主动泄密的最原始方式是“信息共享”。很多朋友都喜欢在微博上签到,晒行程,晒照片。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样做确实存在非常高的潜在危险。如今社交网络风靡,许多网站在要求实名制的前提下,还希望用户能关联其邮件账户、MSN账户,美其名曰更准确地为用户推荐可能认识的好友。还有一些网站为方便用户注册,可通过关联微博账户、QQ账户等方式做到一键登录。要知道,一旦网站获得授权,共享了你提供的一切信息,你的一些个人信息以及交际圈就极有可能完全暴露给该网站。我自己就不做任何网站的关联,每个网站都有独立的用户名和密码,虽然麻烦,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减少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王晓阳 复旦大学计算机专家

你被亲密的手机“出卖”了吗?

手机应用软件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比较正当的用途多是用于分析用户的行为、偏好、特征、年龄以及地域等,从而改进产品功能。但手机通讯录中大部分都是实名且关系密切的人,如果泄露,轻则垃圾短信、电话骚扰不断,重则为诈骗等犯罪行为提供了方便。即使拿不到手机号码,一些软件开发商也可以通过分析手机用户经常上哪些网站,看哪些类别的内容,综合判断出用户的性别、年龄等,这样就可以进行精准营销。手机上网一定要安装使用安全防护工具,免费的Wi-Fi要慎重使用。有条件的话,可以使用两个手机,一个专门上网,通讯录里不存任何手机号码;一个专门用来打电话、发短信。这就能最大程度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赵占领 IT法律专家

信息裸奔,必须“打码加密”

困扰的人们,也鲜有个人起诉的案例。因为诉讼成本太高,往往得不偿失。那些卖信息的信息掮客和买信息的营销商家们尚未受惩,而受害者却可能因维权不畅,而“二次受伤”。我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呼吁多年,之前也有出台个人信息保护国标的消息;刑法修正案(七)也明确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罪名。在数字时代,信息“全裸”变得极为便易。而我们只有靠信息保护的法律条款,违法必究执法必严,靠惩罚性罚款和影响性诉讼,为“无码全裸”的个人信息打上一层层加密的“马赛克”。个人信息“有码”,隐私才能保全,生活才更有尊严。

——李晓亮 媒体评论员

观点PK

支持 45963 会,相比网络的吸引力,更怕泄露个人信息

网络是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保护个人信息,减少信息泄露的渠道。 [详细]

支持 45963 不会,做好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不能因噎废食

在使用社交网站时提高安全意识即可,不能为了信息保密影响正常生活。 [详细]

会,相比网络的吸引力,更怕泄露个人信息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

不会,做好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不能因噎废食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

专家解读

翟春阳媒体评论员

让尊重他人个人信息成为社会风气

事实上存在着两种个人信息泄露,一是以非法获利为目的,一是根本就不把他人的个人信息当回事。两相比较,后一种更为棘手,或者说,后者正是前者生成的土壤。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恐怕还没有学会“不经本人同意不要擅自泄露他人个人信息”这一文明常识。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加快立法进程是必须的,但让“尊重他人个人信息”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同样不可或缺。

白靖利媒体评论员

撑开个人信息的立体保护伞

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应当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保护伞。具体而言,政府工作人员当起表率作用,把保护公民信息当作职业操守。为此,除了加强保密教育,形成保密观念之外,还应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既要打击泄露公民信息的行为,更应全程监控收集、使用和披露公民信息的行为,从源头上遏制缺口。要想解决个人信息泄露“顽疾”,最终还应回归法治轨道。

李欲晓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织好保护个人信息的“法网”

保障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维护公民隐私权,网络安全法制建设势在必行。应加快个人网络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的相关立法工作,依法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在建立信息安全产品安全审查和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加大监管机制的建设,加强互联网技术保护措施。只有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才能真正还人们一片安全的天空。

调查话题: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为隐私“打码”? 调查人数: 24536

你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吗?

  • 是的,遭受过信息泄露的骚扰
  • 没有,还没发现被泄露的痕迹
  • 不清楚

个人信息遭到泄露,你最怕遇到什么?

  • 匿名骚扰电话
  • 各种广告、推销
  • 利用隐私敲诈勒索
  • 电话诈骗等非法取财
  • 冒用信息从事非法活动
  • 其他

该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为隐私“打码”?

  • 个人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减少泄密渠道
  • 加强监督个人信息持有机构,严惩“内鬼”
  • 完善网络安全技术,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 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 其他

往期回顾

留言板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