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今年是中国履行《湿地公约》20周年。近日,有专家表示:我国保护动物名录24年没更新,湿地保护落后40年。湿地,这片上帝建造的不设围墙的公园,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清新的空气和许多珍稀而美丽的野生动物。湿地功能退化和消失或许不如突发的灾难那样引人注目,然而,这一切倘若被忽略,也许就是灾难的前兆。[详细]
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过程中,湿地始终处在“前线”,承载着不断增加的发展压力。对于湿地最迫切和最重要的就是结合保护和发展的知识和专长,充分考虑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明智地权衡利弊,寻找创新和持久的解决方案,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
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建立的,而国际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872年就建立了,晚了84年;对湿地的保护,欧美国家也起步较早,上世纪50年代,它们就开始对湿地保护,我国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落后欧美约40年。
部门利益冲突、部门不理解是湿地多头管理现状的反映。多头管理实际上就是,有利益就来,没利益都躲了。希望加快湿地立法工作。如果再不往前推进,没有权威的规章制度的话,我们实施抢救性保护取得的一些成果,都可能要毁于一旦。这不是耸人听闻。
我国湿地保护的正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湿地是“地球之肾”。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以41处国际重要湿地、55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400多处湿地公园为主体的全国湿地保护体系,许多重要自然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尽管如此,湿地保护仍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湿地仍是最脆弱、最易遭受侵占和破坏的生态系统。
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过度到更绿色、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现在全国鸟会的普及和观鸟爱好者人数的增加,正是这种过渡最直观的体现。这是一种积极信号,意味着中国民间湿地保护意识的觉醒。
中国的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场所,《湿地公约》定义的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然而,由于湿地围垦、水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等原因,中国的湿地面积逐年萎缩。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原因十分复杂,政府应加快完善湿地保护和利用的法律制度;理顺湿地管理体系,协调保护和开发的矛盾,严格规范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制度。
在各地,湿地利用的冲动四处存在,湿地破坏形成了三大危险趋势,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生态安全。 湿地面积缩减, 湿地功能退化, 生物物种减少。人类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循序渐进的。但我们总是在失去并付出沉重代价后,才意识到什么是最珍贵。当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共同面对生态危机时,人们才意识到原生湿地的重要性,才获知湿地具有无法度量的巨大价值。
我国的保护动物名录是1988年公布的,到现在已24年了,一直没更新。不同保护级别保护力度不同,如果遇到伤害,执法力度也不同。另一方面,对名录及时调整,能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如果没有及时更新,那么对目前的资源状况、变化的情况得不到第一手信息,将来直接影响到保护和管理。包括我们专家用的一些候鸟数据,由于缺乏研究,不得不用十多年前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