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加拿大一项在全球32个国家进行的民调显示,觉得被大材小用的中国人比例高达84%,全球最高。排名第二、第三位的是土耳其以及希腊。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的比例较低的三个国家分别是卢森堡、丹麦和比利时。调查于今年7至8月间通过网上问卷形式进行,受访者年龄在18至65岁间,他们每周至少工作24小时,且在每个国家受访人数不少于400人。这个调查结果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发问:亲,你也被“大材小用”了吗?[详细]
这里面不乏盲目认为自己大材小用的人吧!我们很多人,对自己没有客观的衡量,自认为的夸大自己的能力,自信是要建立在对自己客观的评估基础之上的!
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一部分人的浮躁啊!我所崇尚的职业观念是:一个列车员,公交车司机,或清洁工都能安安份份做好工作,并以自己的工作为荣,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不一定是大材小用,而是觉得没有用对地方。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没能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做事情。对比一下,老美要是遇到以上两种情况往往就会自己出来创业,开公司、工作室似乎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国人则更倾向于将就,打工是一种更安稳的选择。
调查中超8成中国人感到被“大材小用”,网友是怎么看的?
这个调查接近实际情况,我赞成。在用人机制上缺乏公平竞争,暗箱操作的结果根本无法让人服气。的确很多人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但是没有公平竞争的舞台展示特长,或是生存在一个被压抑没有提高机会的环境里,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与提高的潜力,所以同样感到大才小用了。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能只挑选、不培训,应花大量精力了解员工兴趣和能力。现在,多数企业不愿这样做,因为这需要专业分析,耗时又费力。
传统保守也是一因。当然,我们也不应排除一些人自以为是,总认为怀才不遇,总认为被大材小用。其实,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不埋没人才,如果你有本事,完全可以在网络上展现,我们一些人传统保守,有知识分子的臭架子,总要等待别人三顾茅庐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他们不懂得,是人才就应该主动出击,主动出击才能找到自己适合位置的现代社会基本原理。超8成国人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高居地球榜首,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现象,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必然让每个公民自己的才华打造人生的真正美丽,就必须人尽其才实现公民的个人理想梦。
导致人才“高消费”的原因有很多,有人才市场的结构性供需失衡,有高校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恐怕更多的原因是,用人单位期望积累高学历人才“撑门面”和“斗富攀比”心理作祟。重学历、“唯学历论”,诸如此类的“人才高消费”现象,近年来成了人才市场一大怪现象,常常导致大材小用、“小材”用作烧火棍。这种畸形的人才消费观虽然在早些年就出现了,只是在最近几年愈演愈烈。企事业单位,求贤若渴的心态和招才引智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味地以学历作为衡选择人才的唯一标准,却明显有失偏颇。表面看起来是爱才、用才,实则是害才、废才。
更多的人“自感大材小用”,并不是自负的命题,而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控诉。84%的国人“自感大材小用”,已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即社会的不公,已经严重影响了国人的心理、心态,是急需正视与直面的现实。这些人群里,固然有部分人是自负的原因,但更多的人,肯定是通过横向比较,才致使心态失衡的。所以,我们更应看清这份调查背后,公众对营造社会公平环境的一种期待。因此,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拼爹魅影、萝卜招聘,是时候“狠刹杀手”了,不然,不仅影响社会心态,更可能蕴藏着不和谐的“社会因子”,一旦矛盾激发,必是社会不能承受之重。
向上司、单位请求加薪、调岗、升职等,或者跳槽到更好的单位去。 [详细]
不会表现得过于积极,等待机会降临,相信有才能总会实现价值。 [详细]
因为信息了解不全面、对自己认知有限,再加上职业定位偏差,难免会让自己出现价值被低估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中。如果担心自己的“市值”被低估,就要收集行业资料、尽可能全面的评估个人竞争力,与行业内的薪资水准做一个比较。如果在目前的岗位上一直无太大起色,那么就一定要重新审视职业定位,调整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只有准确的评估和科学的规划,才能让自己少受“委屈”,多获回报。
职场幸福感取决于三个方面:兴趣、人际关系以及爱不爱自己。首先,兴趣与职业的满意度及幸福感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人在择业之初,首要考虑的是金钱,认为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是很奢侈的。但是,也至少有一点对所从事工作有兴趣才好。其次是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你的职场生涯更加愉快。最后,你的幸福感更多地取决于你爱不爱自己。只有建立了充分的职场幸福感,才有激情,才愿意将个人价值最大化。
几乎所有的老板都在喊“缺能用的人”。现在满大街都是找工作的人,但企业最缺的不是这样的初级工人,而是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有责任心、能用的人。民营企业在招纳人才的道路上,目前普遍遇到两大问题。一是找不到,很难遇到符合企业要求的、真正的人才。二是,招来的和企业培养起来的人才能不能留住。尽管面对这种用人困局,老板们解决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有高度的共识:这绝不是简单的待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