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因上一年推荐学生高考成绩不突出,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推荐资格被北大取消;清华大学今年将校长推荐生的学业成绩要求从去年年级前5%,调整为前1%……两校的中学推荐招生,明里暗里,似乎都在传达着学业成绩优先的信息。今年是北大“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实施第3年,清华“领军计划”实施第2年。从两所高校出台这一政策起,中学究竟该推荐什么样的人选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详细]
学业成绩最能反映一名高中生是否具有在其应该投入主要精力的事业中取得过人成就的素质。在竞争激烈的高中学业中的“学业领军”经历,是一个优秀人才将来在社会中发挥领军才能的强大心理基础和实践基础。
高考就是选尖,是选拔优秀人才的过程,而掐尖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只为某一个人服务,把其他人都排除在外。自主招生好像不属于这个范围,所以掐尖这个提法我持保留态度,我认为是选尖。
现在的自主招生,没有给偏才、怪才更多机会,而且演变成了一种抢生源的手段。“学生参加了自主招生,还要高考。而一旦通过自主招生,就是承诺要报某所学校,大学就把学生提前‘圈’起来了。
清华"领军计划"、北大"校长推荐制"提成绩门槛,被指“掐尖”
自主招生,说到底是对高考的不信任。全国所有部委属高校以及部分地方重点高校都有自主招生的资格,自主招生指标本来是用来招收那些极少数有特殊才能而又无法通过高考的偏才、怪才、精才。而当下的自主招生就是在高考前先掐尖,是抢生源!
作为我个人,是非常愿意推荐那些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学生的。如果推荐那些明显能考上北大的学生,那推荐就失去了意义。
一般有特殊才能的可能都会偏科,所以总分也会不高,北大清华到底要特殊人才还是高分数学生?这让校长很为难。
北大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中学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它不是大学教育的预科班,不是为了上大学而开设的培训班。偏才、怪才就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而只能是一个不可预知的结果。其次,偏才、怪才的标准很难给予准确界定。即使是不同领域的专家,也很难给出明确的标准。第三,如果大学把偏才、怪才作为选拔录取的标准,那就一定会出现一大批根据这个标准制造出来的所谓“偏才”、“怪才”,出现一大批制造偏才、怪才的培训机构。第四、我们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
名校“掐尖”虽然只是一种招生过程中的无奈,但作为中国最好的几所大学,如果把中国老百姓的注意力集中在极少数的高分考生上,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掐尖”,让高中的校长、班主任只能唯分数论,只能靠高考的数字说话,数字甚至跟老师的奖金、福利挂钩,高中要实现素质教育谈何容易?这种“掐尖”,让家长焦虑,争先恐后抢跑,为分数而奋战。如果名校仅仅把招到多少高分考生作为一年的成绩,这种“掐尖”跟地方政府唯“GDP”论没什么区别。大学如此“抢生源”,并不是真正重视人才培养,而只是获得一时的招生政绩。高校别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上面了,只要你有足够好的办学质量和自信,就让学生自己选吧。
自主招生有着充分的改革空间可以挖掘,比如,这么多年来,自主招生一直没有在“为偏才怪才开辟一个通道”上有所作为。北大去年推出校长推荐制后,曾被舆论解读为“是偏才怪才的福音”。没有想到,最后校长们推荐的,没有一个是怪才偏才,都是班上最好的学生。这样的校长推荐,对自主招生改革毫无助益,不过是一种掐尖策略。自主招生在“如何避免腐败”上,也一直没有拿出一个能够取信于公众的改革方案。以至于高校一旦想扩大自主权,舆论就会质疑“会不会成为权贵通吃的盛宴”。其实,高校完全是可能联合起来的,联合不是为了掐尖,而是联合设计一套可以防范招生腐败的制度。
自主招生就是为了选优、选尖,高中阶段成绩是衡量才能的重要标准。 [详细]
对成绩过高要求,则跟高考无异,显然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初衷和宗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