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也觉着矛盾。在城市打工久了 ,被现代城市文化感染,被各种欲望所支配,估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把家乡抛之脑外了。
随着村庄无声消失的还有那些传统的农耕文明,饱含特色的乡音方言,风味独特的村落文化,代代积传的相守相持美德……然而,城市的怀抱并不都是宽阔温暖的,这些舍弃田地跻身楼宇丛林的民工们更多变异为一种边缘人,一样的辛劳勤奋,但他们依然无法享有城市的各类福利待遇。
过去10年每天消失80自然村:江西一村仅剩1人
现在的大部分农村,农民的地都被征收开发地产了,大部分农民瞬间成了暴发户涌入城市,挥霍那点儿拆迁款。地,可以世代相传去耕种,钱,总有花完的时候,等他们花完了,手里又没了地,更没有一技之长,农民工的问题才会真正成为社会的主流矛盾和问题。
在井冈山学习,抽空到近处的乡村走走,几乎看不到人。在一屋宅外,有一位老人,一群鸡。昔日结婚的堂屋门没有了,红喜字颜色尚在,门口有两只小鸡守候。因为人少,狗都不养了。玩笑一句:无法发动革命了。
应该有更多人关注乡村问题才好。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民族盲目都巿化,走过头了不仅影响社会构成、经济结构的平衡,连文化性格中以归园田居为传统心灵舒解的方式都将成为泡影。
我曾经在基层当过领导,比较知道农村、农业、农民。我明白“下山脱贫”是一种历史性的选择。留在高高的山上,特别是留在一些行政村下面的自然村,连脱贫都很难,真是没有多少出路的。别的不说,难以通公路就是很苦命的事,告别的选择,看起来是无奈的选择,其实也是文明的选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帮助它转变得更自然一些,更妥帖一些,努力避免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要对那些一时难以“转身”的老人们,要多加关怀。至少我们应该有办法有措施,避免出现“留守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这样的情形。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就像“农耕文明”曾经取代“洞穴文明”一样,“工业文明”必将取代“农耕文明”。将来,还会有更高的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所以,无需为“农耕文明”的中断悲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的必经之途。英国、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就不说了,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曾经有过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历程。在这个城市化历程里,村落消失,农民洗脚上田是常态。数据显示,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超过10%。换言之,如果中国始终要保持7亿农民的话,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
如今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早已不再留恋父辈们固守的乡土,在城里买房置业的愿望远比回到农村强烈。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发展思路一直都是城市主导型的,资本和资源严重向城市倾斜。这种社会资源分配格局,客观上拉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马太效应:一边是各级城市赶欧超美似的“大发展”,另一边是一些农村极其缓慢的发展甚至悄然“老去”。只要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改,城市对很多农民来说,就会一直是一块蕴含着无限机遇和财富的磁铁,吸引着农村的青壮年义无反顾地弃农进城,其结果必然是农村走向空心化甚至败落。
传统农业和农村渐渐无法满足农民的多元生活诉求,农民进城打工,村庄消失,是人们向往城市生活的必然需求,也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农村的减少同时意味着贫困人口的减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详细]
农民弃农进城、荒田务工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城市化应该是对农村就地建设,让农村得益,而不是将农民挤入城市加大城市负荷。粗放式推进城市化,加速了村庄的没落,难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和长远生计保障问题。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