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中国式接孩子”又成网络热门话题。马路上车开得太快了,回家的路程太远了,社会上的坏人太多了,娱乐吧店的诱惑太大了……每一个理由都牵动着家长。于是每到下午放学时间,全国各地小学门口便上演这样一幕: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翘首以待,人群之众、秩序之嘈杂彷如集贸市场。中国式接送:撒不开的手,放不下的心。[详细]
开车接送孩子看起来方便,但很容易造成拥堵,一旦堵上,汽车往往不如非机动车那样容易疏导,因此开车接送孩子其实于人于己都不方便。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家长不要选取机动车作为接送孩子的交通工具。
现在的车开的那么快,一个大人过马路都会提心吊胆。果每个开车的人对待马路上的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致,都能小心翼翼的让行,一定会有更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锻炼独立。
众多家长无论男女老幼在孩子放学的时间聚集到学校门口,你拥我挤互不相让,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街头闹市。大家都翘首期盼眼巴巴地盯着学校门内的孩子,有时因为学生太多令家长眼花缭乱,还要在队伍中仔细搜寻。此时此刻,还有哪个家长顾得了什么交通规则和礼让三先的风范?
“中国式接送孩子”引发网友热议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对于那些中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过远的上学、放学路上,潜在的交通安全、人身安全风险,任何一点差错都有可能造成一个家庭不能承受的痛苦。“中国式接孩子”,很多情况下与溺爱无关,只是体现了家长们一种基本的安全诉求。
不少家长因为上班早出晚归,没有时间亲自接送孩子,更不放心年幼的子女独自上路,专门负责小孩上下学的接送保姆开始走俏。另外,小区拼车接送也悄然流行起来。
“中国式接孩子”不能简单归结为国民素质低下,也不能只是拿着国外的例子临渊羡鱼,而应考虑我国现实国情,给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予以“中国式解决”。总体来讲,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人口较密集,优质教育资源又多集中在一些公立学校,这种格局不是一朝一夕能取得实质性改观的。上学路程较长,呼吁家长承担一定风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又有些廉价和不负责任。所以,现在不是送不送、接不接的问题,而是怎么接送、怎么尽可能地减少拥堵、怎么能高效接送、降低公共成本的问题。
学校不愿推广校车,最大的原因是费用高,安全责任大。学校如今租的是公交车,车况不错,司机对沿途路况也熟悉。唯一难题是,车身没刷成黄色,达不到校车的国标,还只能‘偷偷地做’。且不论租来的车能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校车标准,单是校车要求刷成黄色这一条,就难做到,如果你开一家租车公司,一台车租给别人每周用一次,还要车身涂成校车色,你同意吗?为了确保学生安全,校车要求高可以理解。但在实际执行中,“高门槛”变相拦住了学校开通校车的积极性。
实际上,“就近入学”本来就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然而近年来,义务教育及学前教育的孩子上下学的距离呈现出越来越远的趋势。“就近入学”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一是城市的“择校风”,二是农村的“并校风”。很多城市的孩子为了选择更好的学校不惜舍近求远,而很多农村的孩子因为学校的撤并而不得不到较远的地方上学。如果“就近入学”落实得好,校车的数量及其行车里程就会大大减少,校车事故肯定也会相应地减少;如果校车因为不需要而消失,校车事故自然也绝迹了。
社会上存在诸多不安全的因素,接送是对孩子的保护,父母也感到放心。 [详细]
比起亲自接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更重要,过度呵护下的孩子往往不会保护自己。 [详细]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成熟度,附近治安环境、回家路程等综合衡量,不可一味接送,也不可盲目“锻炼”孩子。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