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10月7日上午8时38分许,广州地铁4号线列车上,一名六旬老人与一个20多岁年轻人上演“血战”。扭打中,青年不敌老人,被咬伤耳朵;老人鼻部受击流血。目击者称,此事由老人不停教训男青年要让座引起。众车乘客侧目围观,无人劝阻。最后在地铁职员和警方的介入下,厮打双方被控制。警方称,事后,双方均对自己的不理智行为深表后悔, 并愿意各自承担医药费。[详细]
事发环境人多、拥挤、嘈杂,令人对小事情的包容性下降,容易情绪失控,特别是在有人围观的情况下受到攻击,感到吃亏而自尊心受挫,就更容易被激怒。
这就是现状。对此,不要抱幻想,因为必须靠时间才能改变。也不要就此失望,优秀的公民一样随处可见。
事情起因并非坊间所说“争座位打斗”,而是小伙子制止老汉不排队上地铁而引发。小伙子叫吴家辉,不是老师,为一名工人,曾经在白云区广北中学读书。他的班主任杜江至今还记得他。
“地铁老少互殴”,都是座位惹的祸?
我不会当看客,也不会仅仅是拍客或仅仅是出语相劝。如果旁观者把他们抱住、拉开、隔离,就不会出事了,他们冷静下来只会说感谢大家拉一把。如果大多数人只是想到不要牵连自己,不要沾上是非,只是围观甚至起哄,这种“杯具”还会不断发生。
尊老爱幼是应该的。但对于让座会遇到一些特别的时候,也许这个位置是你排长队排来的,也许这趟车程比较远,又或许今天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让座时就会有些犹豫。老人们不应该觉得太理所当然,可以回给让座者一个微笑,一句谢谢。
文明,就是每一个人都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是在规则约束和相当自律下,习惯性地顾及公共利益和旁人感受。
事实上,老伯与青年所上演的“互殴事件”,在各地公共交通拥堵的语境下,俨然是“无奈反抗”式的自救行为,不管老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道德教育”还是“暴力让座”,这背后都饱含着一种对当前公共交通体系“短板”的痛陈。因此,我们除了要从道德的同情角度来分析事情,更应该从法律的角度来界定二者的行为尺度。实际上,让不让座是道德问题,而打人则是法律问题,尽管老伯逼迫让座的行为虽不乏道德支撑,但无论是何种理由,那种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俨然无法从根本上改观老伯的触法地位。
如今是一个法治社会,更是一个权利社会。权利悬空,必然秩序混乱;权利落座,方才秩序井然。银行从“一米线”到“等候椅”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很多。要求公共交通服务一下子确保一人一座确实很困难,但为何不可以先推出“一米线”措施呢?国外的地铁设有女士车厢,成功避免了“性骚扰”问题,我们在花尽心思编写“防狼手册”的同时,在目睹“喋血抢座”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考虑设立“老弱病残孕”专用车厢呢?在公共交通服务还不能保证一人一座的情况下,不能只是空口呼吁让座的道德。
为何这些人会对一些小的坏事偏向于非常严厉处罚?原因在于对自身利益的过度维护。其实,在这种“寸土不让”的利益坚守中,可能出于缺乏安全感,也可能是在争取和获得自身利益中的经验积累。这应该属于一个极端功利社会的必然产物。人们在这些突发的暴力事件后感叹“退一步海阔天空”,似乎这是一个很容易解开的心结。但这类事件已经发生到天上(飞机)地下(地铁),又从贫困潦倒的弱势群体发展到相对优裕的中产阶层,已呈弥漫之势,难道还不值得引起社会的警惕?
年轻人给老人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有人都有老的时候,而且所有的年轻人家中都有长辈,年轻人不应该现在只顾着自己,而要将让座变成一种习惯,这样自己的长辈和在自己年老的时候才会受到更好的待遇。 [详细]
年轻人给老人让座,是美德,这种观点固然没错,但并非天经地义,特殊情况还须特殊分析。让座应该是出于自愿,年轻人也有劳累或者身体不适等状况,倘若有老人怜惜年轻人,为年轻人让座,是“爱幼”,更是美德。 [详细]
老人不一定是有需要的人,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位应该给真正有需要的人,例如残疾人、孕妇、病人等特殊群体,而不应该特指老人。身体健朗的老人同样可以主动让座。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