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必须追问武汉长江三桥“屡修屡坏”的真相

斥资11亿元的武汉长江三桥——白沙洲大桥近日再度封闭维修,这已是该桥建成10年以来的第24次维修,而此次维修距离上次大修还不到一年时间。在上次维修时,相关部门曾信誓旦旦地保证:“至少能管6年”。可这一次,他们又“食言”了。 [>>详细]


基础设施关乎民生,哪怕是看似轻微的疏忽,都不能侥幸。可武汉“伤心桥”上的坑洼痕迹,就是对施工不到位的有力控诉。为什么应用了“国内先进技术”,引进了美国资源,依旧承载不起人车通行的安全诉求?耗资11亿元的建桥成本,以及后来动辄上亿的维修资金,难道换来的,就是座千疮百孔的危桥?种种追问,都包含着民众对桥梁建设“偷工减料”“敷衍了事”等负面想象,也彰显出对可能存在的监管无力的愤怒。


相关部门的解释是在推卸责任

超载车辆多,压垮大桥?

武汉市交管局一位负责人昨天透露,白沙洲大桥“治超”乏力,而超载是大桥受损的主要原因。部分车主无视交管部门的规定,违规通行,对桥梁造成了极大损伤。“超载货车不走军山大桥,取道白沙洲大桥,可省300元~500元的通行费。每天这种超载车辆约有2万辆,占了1/4。此前白沙洲大桥也没有专门查超载,没法查,一查车辆速度就慢下来了,整个三环线就彻底瘫痪了。”该负责人无奈地表示。[>>详细]


超载货车频繁碾压,长期的重度磨损,桥面也会出现坑洼当然不无道理,然而,桥在城市三环线上,正是货车必经之地,货车比例偏高,这应该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至于货车超载,这另是一个话题,在中国,车行一步就要交钱,汽车不超载,司机要喝西北风,商品成本也要提高很多。问题是并没有人开着载重汽车对白沙洲大桥搞破坏性试验。载重汽车走南闯北,不知要过多少桥,试问访遍全国,可有第二座桥像白沙洲大桥这样平均每年修2.4回?[>>详细]


“赶工期”就可以敷衍了事?

负责大桥上一次维修的公司说,是因为赶工期。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不得而知。退一步讲,就算“赶工期”属实,是否就能成为屡修屡坏的全部理由?明知赶工期会造成工程质量降低,为何还要为之?是客观的要求还是主观的故意呢?事实上,只由施工单位出面解释质量原因,却没有相关部门进行责任调查和认定,令人生疑。[>>详细]


“办法土”更说不过去

要说用的是“土办法”,就更说不过去,50年前的办法可以土得掉渣,可为什么相距仅数公里的武汉长江一桥却“土”风光仍存。退一步说,即使是用“土办法”不当,出现问题,一次两次还说的过去,而十次二十次不断的出问题,这就不是“土”的问题,而是要看背后是否有其它猫腻的问题了。[>>详细]


危桥引发的各种负面想象

修的不是桥,修的是腐败?

每一个豆腐渣工程背后都站着一个或几个贪官。这是个非常朴素也非常灵验的道理。10年24次维修,很显然,这样的维修已经没有太多质量可言。而出现质量问题,固然施工单位无法回避责任,其实另一方面也已经隐含了相关部门的失职。当监管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但屡修屡坏是一种必然,甚至还很让人担心:屡坏屡修是否在为屡修屡坏提供掩护?或者说,貌似积极的屡坏屡修,是否仅仅缘于为某些人创造更多利益空间的冲动呢?[>>详细]


武汉长江三桥到底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大桥从设计、施工、监管到反复维修到底有没有腐败交易;司法机关及有关部门才能积极介入,依法对有关人员施以严惩,向老百姓作出负责任的交代。[>>详细]


难逃反复转包、层层扒皮的“潜规则”?

施工“潜规则”造就豆腐渣工程。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工程还未竣工就已坍塌,还有一些工程则勉强撑到竣工,没过几天就成了豆腐渣。武汉长江三桥10年间24次维修,这样动辄上亿元的维修投入,自然难逃偷工减料、敷衍了事的施工“潜规则”。究竟有多少建筑施工单位从中渔利,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 [>>详细]


桥补补的“维修怪圈”

屡修屡坏 为何没人担责?

武汉长江三伤痕累累,却至今未见任何一人被问责?10年24次维修,这样的维修已经没有太多质量可言。而出现质量问题,固然施工单位无法回避责任,其实另一方面也已经隐含了监管部门的失职。当监管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但屡修屡坏是一种必然,甚至还很让人担心:屡坏屡修是否在为屡修屡坏提供掩护?或者说,貌似积极的屡坏屡修,是否仅仅缘于为某些人创造更多利益空间的冲动呢? [>>详细]


GDP排第一,民生排第几?

在GDP为王的现实背景下,“桥补补”为GDP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修一次就要花费上亿元,你说这能拉动多少GDP的增长呀。拆也GDP,建也GDP,形象面子排第一;建也创效益,修也创效益,民生问题谁惦记? GDP早就不应是衡量政府绩效的硬性指标,地方发展经济通过反复折腾投入资金是起不到根本作用的,甚至适得其反,会损了民众的心。 [>>详细]


“一年两修”如果正常,那监督机制就一定不正常

大型公共建筑的铺张浪费,已经形成了“资金黑洞”。对比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大型公共工程建设程序,从环节上讲是相当完善的,关键是已有各环节中的透明度、参与度和问责度远远不够。长江三桥10年间的24次大修,公众很难看到透明度、参与度和问责度。与“资金黑洞”相对应的,是维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信息被遮蔽,遑论问责。 [>>详细]


网友表态

你觉得“屡修屡坏”的背后有黑幕吗?






没有



今日点击
联系我们

责编:张鑫
联系: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频道
-------------------------------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点题

与武汉长江三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在经受了无数次洪水、大风的洗礼,更承受了七十多次碰撞事故的考验,至今仍雄风不减、傲立于涛涛江水之上。同样的一条江,桥与桥之间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