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中国图文 >

俞正声:坚持先行先试 不断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8日 14: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5月18日,中共上海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在世博中心开幕,图为大会现场。

图为俞正声同志代表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图为韩正宣布大会开幕。

>>>>报告全文<<<<

  中共上海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今天上午在世博中心开幕,俞正声同志代表中共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俞正声在报告中说: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是要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紧紧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率先走出一条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体制机制活力迸发、服务经济比较发达、城市服务功能比较完善、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转型之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始终坚持先行先试,不断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的对外开放,不断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障碍,不断拓展率先发展的优势空间。

  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在扩大开放、完善市场体系、吸收人才、创造最佳创业环境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市和全国改革积累经验。

  牢牢把握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深入推进各类服务业改革试点,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改革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法制,更好地促进“四个中心”建设和服务经济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注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得益彰地发展,以更大力度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资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市场准入和公平待遇为重点,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力度。

  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和竞争,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沪发展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机构,营造跨国公司“在上海,为世界”的良好环境;积极吸引和服务国内各类企业总部在沪发展,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新型国际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走出去”。

  (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市。以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大契机,加快推进企业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结合、人才特区建设、财税政策完善等创新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带动促进全市各类科技园区和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努力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走在全国的前列。

  聚焦国家战略和需求导向,加强重点领域前瞻性布局,深化部市和院市合作,支持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任务,努力在大型客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瞄准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大科学工程及研发基地的建设。

  进一步激发各类企业创新主体的活力,强化国有企业的创新导向,促进民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支持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在沪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其与本土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鼓励其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协同创新。

  针对共性技术研发等薄弱环节,整合资源,健全组织体系和配套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市区联动,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政府的投入方式,鼓励各类天使投资和创业基金集聚发展,促进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重视和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着力推进以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云海计划”、物联网等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全面深入融合。

  (三)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产业能级。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把握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重要机遇,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吸引总部和功能性金融机构,增强金融创新活力,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着力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鼓励贸易方式创新,搭建贸易平台,深化口岸通关模式改革,推动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先行先试。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优化航运集疏运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巩固提升国际航运枢纽港的地位和功能。鼓励发展邮轮经济。在加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融合,整体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

  加快发展各类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增强集聚和辐射力。主动作为,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努力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视和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以设计、研发、营销为重点转型升级。

  优化调整钢铁、石化等行业的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建设。引导和推动产业布局的优化,加快实施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基本建成虹桥商务区的核心区,完成迪士尼主题乐园的一期项目,有序推进黄浦江两岸开发。以改善交通条件、加快旧区改造等为重点,促进苏州河两岸协调发展和功能提升。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把郊区和农村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推动建设重心转向郊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强化规划引领,有重点有步骤地分类推进新城建设,着力构建中心城区和新城等便捷集约的交通联系。统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大型居住区与新城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升新区的综合功能。优化郊区的小城镇布局,加快老集镇的改造。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的新型组织方式,着力培育职业农民,着力完善包括机械化作业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注重自然村落的保护,有重点地推进村庄改造,加大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和经济相对困难村的帮扶力度,加强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

  (五)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安全、便捷、宜居的城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坚决杜绝有安全隐患的工程、设施的实施和运行。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对轨道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消防、地下空间等重点领域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

  强化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源头治理,确保城市食品药品的安全。提高特大型城市水资源、能源等安全保障能力。强化依法管理和规划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和标准化手段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加大城市运行维护和投入保障力度,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深化市政公用行业改革,继续推进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管养分离,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强化城市交通的一体化管理,持续提高交通服务水平。[10:02:31]

  (六)大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和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的节能减排的管理,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等各项目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注重存量土地的二次开发。加强资源节约集约的利用,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方面取得切实的成效。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顺应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新期待,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下大力气改善大气和水环境的质量,着力推进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加强基本生态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崇明生态岛的建设步伐,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七)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深化和繁荣发展。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的合作,全面提升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水平。深入实施国家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深化和拓展交通、环保和科技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完善合作协调机制,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努力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作出更大的贡献。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促进长江流域联动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强与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的互利共赢合作。鼓励和支持上海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资源优化整合。创新完善帮扶机制和方式,努力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增强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进一步提升经贸、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水平。

责任编辑:魏铮

热词:

  • 俞正声
  • 坚持
  • 先行先试
  •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