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一场文化劫难:我国每天消亡一座古村

2013年06月30日 20:16 | 来源:央视网 记者:袁育堃 | 手机看视频

村庄变闹市背后的文化灾难

天宝古村享有“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魅力名村”、“中国独具特色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多个称号,但并没有相关的专项经费对古建筑进行修缮。

央视网(记者袁育堃 报道)经济相对落后的村落,当地政府和村民都无力修缮那些历经风霜的老宅,只能任其倒塌;而交通便利,率先被开发出来的村落,却早被人圈起来当作旅游开发的摇钱树,遭受着超负荷接待游客带来的各种破坏。

要么无钱保护,要么被过度开发,大量古村落就是在这样的“两极分化”中走向消亡。

针对目前江西不少古村镇存在的少数古村镇遭到过度开发、多数“空心化”等现象,一些专家和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注重文化内涵

江西省住建厅村镇处处长熊春华表示:“古村镇能够得到保护开发,本身是件好事情,保护开发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如果政府健全政策措施,加强引导,将居民利益和古村镇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合理开发利用是对古村镇最好的保护。”他表示,古村镇保护开发不仅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起到古村镇保护示范引领作用,还要吸引各方形成合力、积极参与到保护开发工作中来。

有专家指出,大量古村落的消失,其实消失的不仅仅是其本身。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表示,古村落保护不仅是保护老建筑,老建筑是有形的文化遗产,其实代表的是日渐消失的生活方式。他倡议整理有关古村落的文献历史,发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他认为,建筑形体只是古村落的外在,如果只把目光盯在这些建筑身上,进行低层次的旅游开发,而忽略了人文内涵的挖掘,古村落的真正保护将难以为继。

在商业模式的管理下,不少被开发出来的古村都会有专门的售票点,村内多处祠堂、阁楼被规划为各种游览区、展览馆,甚至是商品交易区。在这种氛围下,当地的村民们“被隐匿”了起来。这一方面削弱了古村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也让人担忧古村民俗文化的传承。

“耕读传家”需继承

去年,在江西省吉安市举办的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暨村落文化论坛上,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就提出,应该将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不能一味地想着开发和旅游,把古村落变成纯粹的赚钱工具,而是要懂得合理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特别是旅游开发方面,不可干扰当地百姓的正常生活,努力维持农村宽松、安静的人居环境。

在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很容易见到“耕读传家”这四个字。“耕读传家”在老百姓中可谓流传深广,深入民心。而古村落“空心化”、少数村落的过度开发,带来的除了古建筑的倒塌、违章建筑的集中出现外,更可怕的后果可能是中国几千年来在乡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生活方式的消失。目前,全国各地在保护古村落方面,采用的普遍办法就是政府出资,或鼓励村民出资修缮之后,进行旅游开发。这一做法换来的结果是:宁静安详的村子变成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闹市,村民们个个开起客栈、饭店、特产超市,孩子们则围在游客身边兜售纪念品……“以传统文化体验为载体的开发”,或许不仅不会破坏原有的乡土文化,反而有助于避免古村过度开发和“空心化”的两极分化现象,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这里得到真正的融合与统一。

------------------------------------------------------------

网络新闻联播封面报道《一场文化劫难:我国每天消亡一座古村》20130630

No1:  村民忍痛拆古屋,谁之过?

No2:  古村保护囧途:要么过度开发,要么人去楼空

No3:  村庄变闹市背后的文化灾难

分享
今日新闻聚焦
更多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总监:吕正标
值班总监:郑根岭 索刚雷 徐学良 唐晓燕 段文博 张兰
采访主管:袁旻 冯晔
编辑主管:潘幸知 张奇斌

邮箱:cntvnews@vip.cntv.cn

860010-1102010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