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一场文化劫难:我国每天消亡一座古村

2013年06月30日 20:16 | 来源:央视网 记者:袁育堃 | 手机看视频

 古村保护囧途:要么过度开发,要么人去楼空

渼陂村被分成了新村与旧村两部分。旧村搞旅游,村民大部分竹子啊新村。伴随着原住民的流失,世代相传的古民俗也面临失传。

央视网(记者袁育堃 报道)江西目前是中国古村镇数量最多、类型最多样、保存相对完好的地区之一。该省目前有2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8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覆盖全省所有设区市和40多个县(市、区)。2011年完成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江西经国家确认的3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古建筑就多达22022处,占总量的2/3。古村镇成为江西省历史文化遗产当中分量最重的部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被过度开发的古村落数量呈上升趋势,而绝大部分未开发成功的古村镇的“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

过度开发引人质疑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江西吉安市渼陂村,如今已发展成为庐陵文化第一村。可近年来,该村被分成了新村与旧村两部分。旧村搞旅游,村民则大部分住在新村。伴随着原住民的流失,世代相传的古民俗正在失传。渼陂村最后一个会跳蚌壳舞的村民梁麒瑞,已经年过花甲。他整日担忧,因为找不到传人。

婺源古村是江西旅游的代表景区之一,有“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美誉。这里古朴的建筑和优美的风光,吸引着中外游客纷沓而至。由于村里旅游火爆,餐饮和住宿地非常紧俏,住宿费水涨船高但仍然供不应求。因此,不少村民便将自家的古宅翻新改造成了旅馆。一时间,大大小小的招牌耸立在古镇的各个角落。尽管整个村庄看上去焕然一新,但密集的店铺和违章建筑,与古村风貌很不协调。有人担心,这种乡村游所传播的“耕读传家”精神将在短时间内消失。

人少声稀的“空心化”

在江西数量众多的古村镇中,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且能吸引大量游客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古村镇人少声稀。

江西鹰潭市洪湖曾家,上世纪80年代初曾有500多户居民,现在村里只剩下十几户人家,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村里随处可见闲置破败的木结构老屋。村里原本有9座祠堂,闲置后大部分在风吹日晒下倒掉了,目前仅剩的一座也已岌岌可危。据村干部介绍,木结构老屋里面原本是好几家住在一起,改革开放后,各家各户都陆续搬到周围兴建的钢筋水泥楼房里。而且,村里的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到外面打工了。高速公路旁边的洪湖曾家,现在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空心村”。

据悉,2003年以来,江西省先后公布了4批8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但省级财政一直没有设立相应的专项保护资金。目前只有那些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才有机会享受国家保护专项资金。

古村镇的大部分古建筑都属于居民所有,由于旅游开发不够充分或缺乏开发价值,没有给居民带来太多的经济收益,严重影响了他们保护古建筑的动力以及开展旅游业的积极性。这导致古建筑的维修和保护难以为继。

2012年,中国文联副主席、古村落保护研究专家冯骥才,在接受采访时焦急地说:“古村落数量近十年来急剧减少,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2000年我国自然村有360万个,而到了2010年降至270万个,十年里少了90万个村落,平均一天就有近300个村落消失。”他透露,这些消失的村落当中,有很多古村落。2005年,我国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尚有约5000个,但到2012年已锐减至2000多个。

------------------------------------------------------------

网络新闻联播封面报道《一场文化劫难:我国每天消亡一座古村》20130630

No1:  村民忍痛拆古屋,谁之过?

No2:  古村保护囧途:要么过度开发,要么人去楼空

No3:  村庄变闹市背后的文化灾难

分享
今日新闻聚焦
更多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总监:吕正标
值班总监:郑根岭 索刚雷 徐学良 唐晓燕 段文博 张兰
采访主管:袁旻 冯晔
编辑主管:潘幸知 张奇斌

邮箱:cntvnews@vip.cntv.cn

860010-1102010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