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人民日报奥运观察:奥林匹克已不仅是“我能比呀”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3日 08:5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什么是奥林匹克?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人们其实有着不同的理解。

  1928年,当时的中国政府代表宋如海首次在现场观摩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反复念诵,将“奥林匹亚”翻译成“我能比呀”,也可以看作那个年代国人心态的一种写照。但对古希腊充满崇敬之情的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甚至不赞成为奥运会设立国家奖牌榜,认为这会改变奥林匹克倡导对个人修养追求的宗旨。

  顾拜旦的想法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过去的理想,奥运会已成为全球顶级盛事,自身的发展也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而自1984年重返夏季奥运会以来,中国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积极的践行者,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奥运视野,这不仅体现在中国奥运健儿的赛场表现,还体现在亿万中国民众观看奥运的热情和对奥运话题的关注上。

  奥林匹克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同地方的人们依然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应是共识:金牌不是奥林匹克的全部,冠军更不是判断成功的唯一标准。如果陷入对金牌追求的单向思维中,所有资源和手段都以此为标准展开,也是一种误解甚至扭曲。

  伦敦奥运会赛事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应该看到的是,国人对奥运会的关注,已经不再局限于金牌数字和冠军本身。这是时代发展与社会成长的自然趋势,也势必影响到体育部门发展思路的调整。奥运会是普及奥林匹克精神的闪亮招牌,有利于让奥林匹克精神更好地融入平常生活。这种融入,应当以大多数人参与,大多数人受益为前提。

  中国依然需要奥运金牌,但已不仅只为证明“我能比呀”。

热词:

  • 奥运金牌
  • 我能比呀
  • 奥林匹克精神
  • 奥林匹亚
  • 奥林匹克运动
  • 顾拜旦
  • 冠军
  • 念诵
  • 赛事
  • 中国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