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每150例肾衰患者中,只有1例等得到肾移植,其余的多在无奈等待中耗尽生命。”在刚刚过去的第七个“世界肾脏病日”上,南京军区总医院刘志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肾脏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陈香美院士联合发出“捐献器官 延续生命”的倡议。
刘志红院士介绍说:“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肾脏病患病率约为11%,而我国患病率达到了13%。”中期患者可通过腹透、血透等方法维持生命,而对晚期肾病患者来说,肾移植是唯一救命方法。
“我国肾脏移植技术已非常成熟,肾衰患者移植了健康肾脏后不影响工作与生活。遗憾的是,因供体器官不足,大多数患者等不到供体器官而死亡。”郑树森院士透露,每年全国仅完成5000例左右肾移植手术,对庞大的患病人群而言是杯水车薪。“不仅肾源缺乏,肝、肺、脾、心、肠、眼角膜等,也都极度匮乏。”
据卫生部统计,全国每年约890万人死亡,其中约40%即约360万人符合器官捐献标准;此外,每年有6―9万人死于交通意外事故等,如果这些群体中有1/10的人愿意捐献器官,当前我国器官来源紧张问题就能得到缓解。遗憾的是,救人一命的供体器官极缺。
在接受科技日报社记者采访时,郑树森院士表示,全国有30万终末期肝病患者等待移植,而每年最多完成2500例手术。还有数十万计的心衰患者,而心脏移植一年也不超过200例,肺移植则仅做成几十例。而对300多万盲人而言,复明更是难圆的梦。
“由于传统观念原因,老百姓多数忌讳谈死,因此,生前谈捐献器官的事大多数人认为‘不吉利’。而且,即使生前同意捐献器官的人,死后其家属也不一定兑现。”江苏省红十字会有关人士谈及捐器官一事,介绍了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近4万人次参加凤凰网“你愿意死后捐献器官吗”的调查显示,“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者为3.2万多人,占受调查人数的82.4%;而面对“不愿意捐献器官的原因”的问题,有34.6%的人选择“传统观念、入土为安”;更多的人则建议“建立公开透明的程序”“完善制度来监督捐赠行为”。
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郭红骞博士透露,一人可捐献两只肾、一颗心、两叶肺、一个胰腺器官等6个器官,让6人获得生的希望;另外,两只眼角膜还可以让两位盲人复明。
“治病,是医生的事,而动员捐献器官则是全社会的事。”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刘雁飞强调,宣传、发动捐献器官工作,目前只有红十字会、医务工作者等少数组织在做,能量有限,影响不大,而捐献器官意义重大,政府应当担起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