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2年12月11日 17:33 关键词: 南昌老城区 急救车 “加塞”

南昌老城区急救车868米路走18分钟 车外一片拥堵和“加塞”

央视网 记者:袁育堃

核心提示:南昌市的120急救反应时间每年都在因道路拥堵等多种因素递增,记者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体验发现,老城区内的两家医院间距868米,急救车却走了18分钟。南昌急救中心和交警部门共同呼吁建立联动机制。
已被0家媒体转载
查看
收藏
  • 开心网
  • 人人网
  • i贴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调查

深度调查|房价普涨背后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手动刷新 更新时间:10:21:50

---------------------------------------------

---------------------------------------------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违章行驶,造成路面交通混乱。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违章行驶,造成路面交通混乱。

央视网消息(网络新闻联播记者 袁育堃报道)近日,北京一急救车因遇堵后多车不让道,导致伤者抢救不及时身亡的消息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记者调查了解到,南昌市的120急救反应时间每年都在因道路拥堵等多种因素递增,记者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体验发现,老城区内的两家医院间距868米,急救车却走了18分钟。对此,南昌急救中心和交警部门共同呼吁建立联动机制。

反应时间逐年递增

10日上午,记者从南昌市急救中心了解到,南昌市城区一共设置了20个急救待命点,每个急救点的覆盖半径是3-5公里。每个急救点平均配备了一辆救护车,每辆车上都配有一名驾驶员,一名医生以及两名担架员。全市有15辆车是24小时待命。整个急救中心每天需要派出去急救的车次为120次左右,通过全市统一的120调度指挥系统科学合理分配,现有救护车基本能够满足急救病人的需要。

南昌市急救中心副主任肖国松告诉记者,尽管目前12月份平均出车抵达现场时间是11分04秒,但是与上半年的10分48秒,三年前的8分钟相比,时间延长不少。“在城区内,尤其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救援抵达时间远远不止这些。”

记者体验急救现场

10日下午,记者来到南昌市第一医院南院站点,体验一回下班高峰期时急救车的救援过程。

16点54分,中心接警电话响起,是要去接一名病危的转院患者。1分钟之内,肖师傅带着三名工作人员跳上了急救车出发。可没想到在出医院大门的时候,就被一辆私家车挡在了路口,对方逆行强行进门,导致了3分钟的延误。随后在象山北路上,则遭遇了堵车严重的现象,尽管急救车不断鸣笛,但没有车辆选择主动避让,同时还有面包车利用空档强行越线加塞。

“爸爸,坚持住!马上就到了。”此时的病患家属十分地着急,不停地鼓励着,医护人员不停地在后面帮助老人急救,而车外,却是一片拥堵和“加塞”的景象。

根据地图显示,从南昌市第一医院到胸科医院一共是868米,原本5分钟内就可以抵达的路程却遇上了堵车、加塞、行人不让道以及绿灯占道不变道等多种情况,最终17点12分抵达胸科医院门口,总共时长18分钟。

多重原因制约急救

肖国松分析认为,导致急救反应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因老城区道路的改扩建以及地铁的施工,导致可使用道路减少。另外近几年私家车增多,市民对避让特种车辆意识不强,对急救车存在冷漠也是重要原因。

120急救车与119的消防车一样都属于特种车辆,在紧急情况下享有优先通行权,但在目前的路况下,很难做到优先。“路面上没有应急车道,只要前面一旦堵死,即便是交警在现场帮忙疏散,也很难奏效。”司机肖师傅告诉记者,他们的医务人员经常会因为道路拥堵,没有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而饱受病患家属的责难。

在采访时记者发现,不少司机朋友在遇到120急救过程中也想采取避让,但是考虑到压实线,双黄线,触碰红灯等违章行为,只能选择停在原地。
“尽管有规定说驾驶人避让急救车后,可用手机拍下急救车开过的视频作为证据,经确认属实后会给予撤销处罚,但是这样的手续太过于麻烦。”一位私家车主坦言道。

部门呼吁建立联动机制

南昌城中心道路不畅,急救车辆无法及时救援。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来到了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一名指挥中心负责人表示,北京急救车被堵一事引起了交警部门的广泛关注,目前他们正在结合南昌道路的实际状况,考虑具有操作性的对策。

据了解,消防和公安的指挥中心都与交警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一旦执行任务,路面民警会在指挥中心的调度下予以线路保障,但120急救中心尚未与交警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对此,南昌市交警部门公布指挥中心的求助电话:0791-86268399,希望在联动机制建立前,120急救车遭遇拥堵时,能够及时拨打电话。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