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央视网 记者:孔华 通讯员 杨纲要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央视网特稿(网络新闻联播记者 孔华 通讯员 杨纲要)“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那么沉默,那么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盲人王惠明,从来没有读过也没有听过这首诗歌,但他恰像沙漠里的一棵胡杨,用超出常人想象的毅力,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种下了近十万棵绿树,带动乡亲绿化了3000亩荒山,创造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绿色神话。一个连走路都让人不放心的盲人是怎样迈上山头,跟荒山作战,留下片片绿荫?
盲人种下第一树 百亩荒山成绿荫
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的千年古镇大通镇,因濒临长江,自古繁华。初冬,大通镇光荣居委会对面的龙山上,成千上万棵松树、杉树、泡桐树迎风挺立。阳光穿梭在绿树之间,棵棵绿树傲然傲对风霜。
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杂草,谁会想到,第一个在这片荒山上种下绿树的是当地的一个盲人——王惠明。
“还是栽密了,要是稀一点就好了,现在舍不得砍了。”摸着已经碗口粗细的杉树,王惠明像在抚摸自己的孩子。从家到这片承包的荒山,单程要走四五十分钟。20多年前的一个早上,一个消瘦单薄的身影,用锄头做拐杖,用感觉当向导,一步步朝荒山迈去。
羊肠小道上,他孤单的身影很快被两边高出人头的杂树淹没。除掉杂草,砍掉杂树,挖出树根,剁碎(防止来年继续生根发芽),将土翻过来,再推回去。地平整好了,开始种树。挖好半尺来深的坑,栽下绿苗,用手培土,王惠明的动作简单娴熟,当初栽下的只有筷子长短粗细的幼苗如今早已盖过了王惠明的头顶。
如今,这80亩绿树不仅造福了一片生态,还迎来了一家四星级饭店在山脚落户。
不想学算命 盲人成种树“万元户”
30年前,只有16岁的王惠明种下人生的第一棵树。
“那时,他早就看不见了,我让他跟人学算命,他不干。”王惠明的父亲王金根还记得,王惠明第一次上山的情景:“家里分了60多亩荒山,在8个不同的山头,我把他带到山上,告诉他边界,不要栽到别人家山上,之后就他自己干。那个时候,家里老人孩子一共七八口人吃饭,顾不了他许多。”
“广播没响,他就起来了,吃过饭就到山上去,中午回来吃完饭又到山上,太阳不落山不回来。”王惠明的妈妈说,“他一天到晚都是那个事。”
“解放鞋”不知穿坏了多少双,别人家七八年换一把锄头,王惠明不到一年就要换一把。双手起了水泡,水泡变成血泡,血泡破了,双手磨出厚厚的老茧。王惠明从来不吭声。
“他看不见,经常挖到石头上去了。锄头就坏的多。一开始,一年也就种三四亩。我们很少上山帮忙,只有打药的时候,去过几次。”王金根告诉记者,王惠明还有两个弟弟,两人都吃不了王惠明这样的苦,一个读书,一个打工。
王惠明用了9年的时间将自家8块荒山种上了绿树。村里人看见一个盲人能山上种下“绿色银行”,也纷纷效仿。在他的带动下,村里3000亩荒山披上了绿装。
三十年坚持种树 10万株幼苗成林
“那个时候没有想到要种多少树,也没有想为什么种树,就是想找件事情干干。” 这个对于王惠明来说谈不上梦想的行动,他却实实在在地坚持了二十多年。
“一开始,也不知道该怎么种,后来时间长了摸索出自己的方法。”王惠明说:“用两个分别是1米和1米5的锄头把当尺子,在两端打桩固定好位置后,用一根绳子牵起来,用锄头把量树坑距离,松树1米,杉树1米5,一排排的量,一排排的种,蹲在地上,用锄头挖坑,用手刨土,从日出到日落,从春天到冬天,他很少休息,尤其春季的三个月黄金种植期,他一天都不休息。后来,熟悉山头了,他不用拉绳子,直接用锄头当尺子。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王惠明坚持了二十多年。二十年后,他可以在任何一片山林上下自如,比正常人的方位感还强。
“王惠明,你的眼睛怕是好好的哟。”看见王惠明一个人在山上穿梭自如,村民们跟他开玩笑。
栽好幼苗,有时还要浇水,从山坡到山下的小溪,一个来回要半个小时左右,王惠明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着幼苗。夏天给树林除草,秋冬季巡山防火。
从1982年开始,王惠明用了9年的时间,将自家60亩荒山全部种上了树苗,之后,他又承包了80亩荒山种到1997年。15年里,他种下的幼苗接近10万株。2010年前后,得知山脚有块空地,他又栽了几千棵泡桐树。
如今,这些泡桐树也都三四米高了。2002年开始,树木整体进入管护期,他开始外出打工,靠按摩挣钱养活自己。偶尔回家,他仍旧要到山林去转转。在按摩店打工时,王惠明还跟一位会盲文的同事学会了盲文。
打柴买幼苗 听收音机学窍门
摸摸树叶,王惠明就知道,是松树还是杉树。看不见,他似乎能听见小树滋滋生长的声音。一年下来,他种下的幼苗长到一尺多高,这更增加了他种树的信心。
“在农村,种树的人少,又苦又累,收益又慢,没有一二十年,没有收益。”王惠明告诉记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他又摸索种经济林,桃树,梨树,板栗树,茶叶,种过之后,由于土质不肥,这些经济林都不长,或者只长不结果。王惠明继续种杉树,松树。
“我天天上山打柴,一担(一百斤)卖两三块钱,我用卖柴的钱买树苗。一开始,树苗只要一两分钱一棵,最贵时候只要一两毛钱,攒了钱后,买一批树苗,用土养着,种多少,带多少……”天道酬勤,亦或上天被王惠明的精神感动,王惠明种的树没有遭受大的自然灾害和虫灾。
种了二十多年的树,王惠明总结了自己的绿化经:一开始不能种得太稀否则会长草;松树长到碗口、茶杯那么粗时,要忍痛砍掉一些,否则枝丫撑不开,没有阳光,树不生长;杉树要砍掉多发出来的枝丫,保留独苗,否则不能成林。没有上学,也没有高人请教,王惠明告诉记者,这是他跟广播,收音机学的小窍门。
身残志坚 自强模范
1966年出生的王惠明排行老大。小时候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王惠明跟正常的孩子差不多,能看见花草树木,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七八岁时眼前开始模糊,一开始还有光感,十一二岁时彻底失明了。
在一片黑暗里,只有16岁的王惠明,开创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绿色神话。在与黑暗斗争、征服荒山、播种绿色的岁月里,究竟是什么支持王惠明坚持了二十多年?
“干一件事情要有决心”。没有上过学的王惠明回答得简单直白。
盲人种树,风险时刻存在。一开始,自家的荒山很近,后来承包的荒山远了,要走四五十分钟才能到。走路摔跤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荒山上被虫咬,被野蜂“蛰”也是经常的事情,只要不碍事,继续干活。不过,危险还是降临。1997年的一天,为了赶走窜入幼林里的牛,跑急了的王惠明被一根树枝刺入左眼。
“那天穿的是一件白褂子,回到家,衣服都染红了。”王惠明的妈妈心疼地告诉记者。当天,王惠明被送到医院做了左眼球摘除手术。回首二十多年的植树生涯,王惠明说:“太累了,累伤了,现在恐怕干不动了。要是再种,恐怕要请挖掘机翻土了。”
王惠明的事迹感动了村民,众人,社会各界的荣誉也接踵而至:2001年,他被国家环保总局、香港地球之友协会授予第五届地球奖,同年被评为安徽省第三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2003年9月,被国家人事部、中国残联评为“全国自强模范”;2003年至2008年两次出席铜陵市、安徽省残疾人代表大会代表;2012年9月被评为“安徽好人”。
树木葱茏,空气清新,王惠明居住的大通镇被联合国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6月3日清晨,吉林省德惠市一禽业公司发生火灾,截至中午12时46分,火灾已造成61人死亡,数十位人受伤。据公安部消防局最新消息,该事故是因液氨泄漏引发爆炸。目前被困人员抢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在楼市专家看来,目前北京出台的调控新政依然是对过去旧政策的延续,没有实质性变化,对于市场走势也很难有突破性影响。未来,政府可能还会依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房价进行重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