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2年11月30日 18:13 关键词: 银川市救助管理站 未成年人流浪

银川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流浪 家庭环境是主因

央视网 记者:高宇婷

核心提示:对于救助站里的一些“常客”,其流浪原因复杂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救助站并不能帮他们从根本上解决流浪问题,而从当前的现实来看,救助站又的确是社会救助链条的最末端。
已被0家媒体转载
查看
收藏
  • 开心网
  • 人人网
  • i贴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调查

深度调查|房价普涨背后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手动刷新 更新时间:10:21:50

---------------------------------------------

---------------------------------------------

  央视网消息(网络新闻联播记者 高宇婷报道)有很多因为各种各样原因而不得不在社会上流浪乞讨的人,其中相当部分是精神不太正常,智力有一定缺陷的。各地的救助站,有时候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个温暖的“家”。

  11月28日下午,通过咨询银川市救助管理站24小时服务热线,记者找到了位于银川市新火车站对面通达北街上的市救助站,探访这个大多数流浪人员临时的“家”的现状。

  即将搬入新家的银川市救助管理站

  在一座安静的院子里,南北各有一栋小楼,位于北边的二层小楼,就是流浪人员的救助地。

  小楼、围墙加上一扇紧锁着的大铁门,隔开了被救助人员与外界的接触,要先进入大门右侧的传达室方能进入独立的院内。由于相当数量的流浪乞讨人员精神异常、神智不清,才有了这样的设计以便于安全管理。

  典型的砖混型建筑,历经了12年的时间显得有些破旧。一楼是流浪乞讨人员的宿舍和活动室,男女分别在东西两侧的房间。成年被救助者的宿舍里只有4张高低钢管床,床上铺着褥子,但屋里干净整洁,没有任何杂物;活动室墙上悬挂着一台电视机,除此还有几张桌椅,屋内有3名受助人员。记者试图和他们交流,发现唯一一名精神正常的男子听力有些障碍。

  到了这里,救助站会给每位流浪者发一身衣服:棉大衣、棉裤、棉鞋等。

  二楼的未成年人区域条件好了许多,虽然宿舍里同样是4张高低钢管床,但床单枕巾等用品是由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卡通图案。活动室布置的和学校的教室一样,墙上挂有国旗、国徽、国歌以及雷锋语录,电视机、课桌椅也明显比楼下成人活动室里的好很多。银川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唐继虎告诉记者:“墙上的黑板报,是儿童节的时候专做的一期。”

  除此之外,二楼的阳台栏杆处全部用铁网包住防止未成年人出现意外。记者去的时候,并没有未成年人在这里。

  尽管目前条件简陋,但记者了解到,位于银川市兴州北路的新救助站已完全建好,就等下个月底搬入“新家”。

  据了解,新址占地面积1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余平方米,分别设有办公区、男女成人救助管理区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区,有受助人员宿舍30余间,救助床位200张,均为单人木板床。配置有餐厅、医务室、心理辅导室、盥洗室、阅览室、活动室、母婴室等设施。

  未成年人流浪 家庭环境是主因

  银川市救助管理站是全区救助量最大的管理站,也是宁夏唯一承担跨省接护送行动受限流浪乞讨人员任务的救助管理站,今年以来,该站的救助量已超过3000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达300人次。

  在二楼未成年人活动室里的黑板报上,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留出一个角落,开了一个名叫“我的流浪生活”的栏目,让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流浪经历,贴在黑板上。

  唐继虎告诉记者,未成年人流浪者最大的特点是爱撒谎,在大街上找到他们带回站里后,这些孩子或许不愿回家,便谎称自己的家是某个地方。墙上一份最厚的流浪经历,是一位叫张波的孩子写的,第一份经历里他的家在内蒙古包头,可是工作人员辛辛苦苦的开车到了那里发现,他的家根本不是那。

  后来,大家总结出了经验,让孩子们自己写出自己的经历,爱撒谎的多写几遍,最终总能找出真实情况。这个当时说自己叫张波的孩子,最终写了4份经历,经过甄别后,被工作人员成功送回了家。

  二楼还有一间档案室,打开一本相册,唐继虎向记者展示了救助站曾经帮助过的每一名未成年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被父母接回了家。一名叫小春的孩子却反反复复被救助过很多次,因为父亲坐牢,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无家可归他只能在街上流浪。2007年最初被发现时,小春的亲人无人愿意照看,而等到小春的父亲出狱,可以抚养他时,他已经养成了流浪的习惯,不愿再回家,对此工作人员很无奈。

  唐继虎告诉记者:“这些未成年人,有些是家里特别溺爱,也有些是家里无人照管。单亲和父母离异的家庭,在流浪的未成年人中比例很高。”

  反复救助流浪人员较多 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11月29日下午,记者再次到救助站了解相关情况,碰到了工作人员早晨刚从银川市宝湖公园找到的一名流浪人员柯尔卖。

  这一次找到柯尔卖,源于一位热心市民的电话,而她早已是救助站的“常客”了。柯尔卖的精神异常,很多事情她可以说的很清楚,但却无法逃脱流浪的命运。见到记者,柯尔卖大声问:“你也是要回家的吗,你的家远吗,你叫什么名字?”

  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10年,在大街上流浪的柯尔卖被救助站工作人员发现,带回救助站询问、登记后,按照规定,送她回到了户口所在地的中卫市救助站,由中卫市救助站送回家里。

  2011年5月,有热心市民致电救助站:一位怀孕妇女在街上流浪、无人照看。工作人员赶到后发现,这位怀孕妇女就是柯尔卖。工作人员将她送到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出院后又护送回中卫市救助站。不过仅仅过了两个月,柯尔卖又出现在了银川的大街上,这次她并没有挺着大肚子,据她自己讲,孩子已经生了出来,摔死了、埋掉了。

  那一次,柯尔卖又被银川市救助站送回了中卫市。这一次柯尔卖告诉工作人员:“你们把我送回去干啥,他们不要我。我对银川熟悉,你们每次送我回去,我自己又扒着火车回来。”

  在公园找到柯尔卖时,她和一个拾荒的男子一起生活,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又共同有了一个孩子。

  柯尔卖说:“张世界(音,她的孩子)长的可俊了。”

  工作人员问她孩子在哪?

  “放在银行的亭子里被人抱走了,”柯尔卖说。

  “你为什么不养?”

  “不是不要,怎么养活啊?”

  鉴于救助站的特殊性,每位流浪人员的救助期最多为10天。像柯尔卖这样神智不清的社会流浪人员,家人故意放任其出走的有很多。许多流浪人员送回了家,家里人反而质问工作人员,“你送回来干啥?”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只有政府出面终身寄养,他们也实在没有能力解决这样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860010-1102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