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2012年09月23日 14:33 关键词: “告别田赋”鼎 王三妮

“告别田赋”鼎记录一个延续2600年制度的终结

央视网 记者:徐辉

核心提示:每当有惠民政策出台,农民切实得到实惠,王三妮和其他村民一样都会心怀感激。耗时1年8个月,用尽家中所有积蓄铸鼎,用王三妮的话说,“我只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代表几亿农民发出了声音。”
已被0家媒体转载
查看
收藏
  • 开心网
  • 人人网
  • i贴吧
分享
分享
1 1 1
深度调查

深度调查|房价普涨背后的激烈博弈

今年四月“国五条地方细则”实施以来,政府试图稳定楼市价格,但开发商应对招数频出,调控政策面临考验。央视网记者通过调查,隐约发现了楼市各方正进行着的激烈博弈。[详细]

手动刷新 更新时间:10:21:50

---------------------------------------------

---------------------------------------------

农民王三妮在取消农业税的2006年,铸造了一尊“告别田赋鼎”;

  2006年11月22日,灵寿农民王三妮正在自家院子里精心打磨着他亲手铸造的那尊“告别田赋鼎”。国家免除农业税的政策,给王三妮带来了实惠,也给他带来了铸鼎的冲动。于是,历经一年多时间、由他自己设计铸造的“告别田赋鼎”面世。

  鼎者,国之重器。2006年,太行山脚下一普通的农民却与之产生了直接的联系。

  2005年12月29日,在中国实行了约2600年,被农民视为“天经地义”的田赋制度在中国走到了终点。

  在距离北京300公里,巍峨的太行山脚下,农民王三妮和中国几亿农民一同得到了实惠。

  几亿农民对取消农业税交口称赞,而此时的王三妮正坐在由灵寿县到石家庄的客车上,到省会找人商量“告别田赋”鼎的铭文该怎么写更合适。

  王三妮所在的灵寿县从2004年起就不再由农民个人缴纳农业税,于是,他在同年便开始酝酿铸鼎,2005年年初拟定铭文,同年9月29日,王三妮制出“告别田赋鼎”模型。在经历了1年零8个月后之后,耗资7.8万元的“告别田赋鼎”终于铸成。乡亲们看后纷纷称赞:老王真行,通过这个鼎道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该鼎鼎腹刻有578字的铭文,记录了田赋制度的从起源发展以至终结。得到了“用这个鼎当田赋终结的象征真是再合适不过”的赞誉。

  村民中的“异类”

  日前,央视网记者徐辉走进河北省灵寿县北寨乡青廉村村西王三妮的家,迎门一片翠绿的竹子让这个农家院显得异乎其他。因为在北方,一般农户家院里都种杨树、榆树,很少种植竹子的。

  王三妮院子不大,但收拾的干净利索。除了迎门的一片竹子,屋门两侧也种着竹子,还有些花草。

  王三妮长得很健壮,大手有力。人有些内向,记者问到时才会开口说话。“竹子四季常青,我喜欢听风吹雨打时竹子发出的沙沙声。”王三妮对来访的记者说。

  客厅里挂着戏剧家吴祖光儿子吴欢的横幅,旁边一间屋里还挂着一幅小说家老舍儿子舒乙的字。另外一间还挂着黄绮和熊基权的字幅。

  王三妮告诉记者:“灵寿是古中山国故地,所以我们取了中山青铜工艺品厂这名字,这字还是老舍夫人、著名画家胡絜青的手笔呢。”

  青廉村村民马驴子大王三妮一岁。据马驴子介绍,王三妮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凡是村民会的喜欢的,老王都不喜欢。“他喜欢一个人琢磨事,并且想好了就去做,从不拖泥带水。”

  他是个“行动者”

  显得有些内向的王三妮,当被问及铸鼎的初衷和过程,老王的话匣子便忍不住打开了。

  老王高小毕业,一直在生产队劳动。没事时爱看书,四大名著、《林海雪原》什么的,全看过。从小就对艺术品感兴趣,经常拿泥捏个什么东西。

  1989年,王三妮在集市上看到有卖铜勺的,就去人家那学活儿。俗话说“四十不学艺”,但王三妮看准的事谁也掰不回去。40多岁的王三妮开始学习铸铜手艺,随后开了一个青铜器工艺厂。

  2004年秋,王三妮在村喇叭广播中听到了取消农业税的消息。当年秋,王三妮没有交纳500斤左右的玉米,反而拿到了126元的种粮补贴。

  王三妮说:“一些大娘、大爷说起取消农业税,有的激动得流下泪。”此时的王三妮一家经济来源中,种地所得的比例已经很少,但听到村里老人们感激的言语,老王还是决定做些什么。

  2005年春,铸造“告别田赋”鼎的计划已经确定下来。他花8元钱,坐上了前往石家庄的客车,他是要找人给铭文进行润色。

  之后,王三妮又两次坐客车到石家庄,查阅资料,修改铭文。

  “想好的事情,立即就去做,王三妮是一个'行动者'。”这是青廉村村民对于王三妮的评价。

  “王三妮们”应该得到宣传

  在位于青廉村西的岭(即高大的土台)上,坐落着一个占地3亩的院子,这就是王三妮的中山青铜工艺厂。“告别田赋”鼎就被安放在屋门前方的中央位置。

  “高99厘米、直径82厘米,总重量252公斤的中山青铜鼎给人的感觉还是很震撼的。能够感觉到,王三妮抚摸青铜鼎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同时又像抚摸自己的孩子。”曾采访过王三妮的燕赵都市报记者郭天力说。

  王三妮虽是一名手艺人,但是他农民的情怀并未根本变化。他和数亿的农民一样,关心国家,关心国家的农业政策。

  每当有惠民政策出台,农民切实得到实惠,王三妮和其他村民一样都会心怀感激。耗时1年8个月,用尽家中所有积蓄铸鼎,用王三妮的话说,“我只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代表几亿农民发出了声音。”

  “不忘本,心怀感激,敢于表达,有实际的行动。这样的王三妮才更加可爱、可敬。这样的王三妮们应该得到宣传。”郭天力说。

  人要学会感恩

  对于耗尽家中积蓄铸造“告别田赋”鼎这件事,在王三妮家中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因为家人知道,王三妮决定的事情就要做到底。

  当被问及这么做是否值得,王三妮说:“这事我没想,我就是觉得国家让百姓得到实惠,咱也不能忘了政府,知恩总得图报吧。”

  王三妮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接下来几年,王三妮又铸造了“恩惠”鼎、中华尊和文明尊。“恩惠”鼎是为了记录国家的十项惠农政策,中华尊、文明尊则记录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辉煌业绩和中华5000年的文明。

版权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
860010-1102010400